在言语场境中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金姝娟

    

    

    【摘? ?要】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运用言语场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前后勾连造意境,多维拓展促理解;表达转换重创新,言语重构激活力;创设情境促深入,深度理解拓思维”,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实践中阅读、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交流,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关键词】语文素养;古诗词;言语场境;思维能力

    语文素养包含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习惯等,是學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与建构,并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运用言语场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阵地,让学生对古诗词传达的意象、意境、情感有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学得有趣、学得透彻的效果。

    一、前后勾连造意境,多维拓展促理解

    众所周知,意象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元素,它是诗人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的结合体。在古诗词中,意象与意象之间并不一定能建立起联系。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意蕴,教师可以利用造境的手段,把诗人罗列的意象置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学生在情境的勾连、拓展中感受诗词的整体意境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全面地理解古诗词,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和审美能力。

    【案例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

    师:在你的脑海中,“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根据课文的注释,“烟花三月”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

    (师随机出示几幅三月美景图,在生欣赏之后,又出示了三组词:百草萌动、千山红遍、万木竞秀;杏雨梨云、淡风润雨、红情绿意;春水淙淙、春水潺潺、春水湍湍)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几组词语,边读边想象那醉人的“烟花三月”。

    (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景物)

    师:浪漫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百草萌动的时节,会做什么?

    生:喝酒谈天。

    师:交情甚好的两位诗人在杏雨梨云中会做什么?

    生:吟诗作画。

    师:在这春水淙淙、春水潺潺、春水湍湍的醉人时节,他们又会做什么?

    生:举杯畅饮,畅谈人生。

    师:春水初生,水中却漂浮着一张孤帆,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在充满生命律动的烟花三月,两位诗人要分开了。

    生:作者孤身站在江边,目送友人坐船远行,内心充满不舍。

    抓住“烟花三月”一景,教师引领学生看“百草萌动、千山红遍、万木竞秀”,赏“杏雨梨云、淡风润雨、红情绿意”,听“春水淙淙、春水潺潺、春水湍湍”,让学生在所造之境中领略明媚的阳春光景。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所造之境中诗人“不负韶光”的愉悦。然而“风光无限好,只是君别离”,诗中“孤帆”这一意象似乎与春和景明的“烟花三月”反差较大。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光怅惘,心潮难平的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诗人往往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上,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表达情感。教师通过造境的方式将简短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表达转换重创新,言语重构激活力

    古诗词短小精悍,具有凝练、隽永的特点。在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会,但经常忽视相关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师要借助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和思考,积累语言素材、范例,能够为言语实践的开展奠定基础,使语言表达富有弹性和生命力。

    【案例2】《渔歌子》教学片段

    师:这首词只有短短27个字,却写出了层次丰富的景色。你透过诗词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在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

    (生思考后下笔写句子)

    师:一起来看看大家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美丽的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作者眼中的白鹭是怎样的?

    生:美丽的、自由自在的。

    师:想象不是凭空的,得跟诗词相对应,得有入口和依据,同时还需有上下文的联系。谁还看到了关于白鹭的画面?

    生:白鹭就像一位身材高挑的仙女,看到美好的景色都不愿意飞走了。

    师:(呈现白鹭的图片)请大家看这张图片,你觉得白鹭像什么?

    生:一片白云。

    生:一件白色棉袄。

    师:老师想到的是一件婚纱。关于白鹭,曾经有诗人进行过这样的描写。(师朗读)

    那两只白鹭飞走了,在灰色的远山中,好似两片风吹的白纸片——

    它们一定飞过了青的芦苇,

    飞过了紫的木桥,

    飞过了小镇上白的墙,黑的瓦,

    飞过了一片金黄的油菜田,

    飞过了小道上的红雨伞……

    师:你们看,诗人写的景色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闭上眼睛,想象白鹭就是这样自由自在地翱翔的。请你也试着这样改一改,让自己的想象丰满起来。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象?先读第一次写的句子,再读修改后的句子。

    (指名读)

    生:我写的景是“流水”。第一次是这样写的:桃花在流水两岸,鳜鱼的肉十分肥美。修改以后是这样的:流水流过了绿绿的草地、粉粉的桃花林、密密的芦苇丛,流过了精致的城镇、广阔的原野……

    师:我必须采访一下你,你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生:(略带羞涩却又充满自豪)我让自己的文字跟这首词一样,变得细腻、精致起来。(赢得台下一片掌声)

    当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时,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学生发挥想象力,深化对字句的理解,优化表达。这样的教学让浅阅读走向深阅读,触及诗词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情境促深入,深度理解拓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时,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古诗词教学能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词句。从字面意思到文字背后传递的内涵,再到整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

    【案例3】《乡村四月》教学片段

    师:农民们一天到晚除了忙着摘桑叶养蚕和插田外,还干什么?

    生:耕田、拔草、喂牛、织布。

    师:老师整理了一些关于农耕的谚语。

    布谷布谷,田里撒种。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师:看着这些谚语,请你用“才了……又……”这个句式说一说。

    生:才了种瓜又点豆。

    生:才了耕田又撒种。

    ……

    师:接下来,老师作为记者,对身为农民的你们进行采访。老农,你干活干了这么久了,怎么不休息?

    生:我不能休息啊,现在正是播种的最好时机。

    师:老农,天都下雨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呢?

    生:谚语说,“雨水连绵是丰年”,我要抓住时机耕种,才能有好收成。

    师:老农的回答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这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

    生:我想到做事要讲究天时地利,不能任意而为。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思维的严谨性。第一层次,学生根据教师补充的谚语模仿“才了……又……”的句式说一说,体会农民的勤劳和春耕的忙碌。第二层次,教师创设情境,讓学生进一步体会春耕播种是有时机的,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会影响收成。第三层次,学生跳出文本的框架,得到了生活的启示,从而由表及里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深层意蕴。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思维、已有经验等,还要促使语文素养螺旋上升、滚动积累,让课堂成为未来语文学习的阵地,使学生不断探究、打开思维。重视言语场境的语文学习,不仅关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还关注学生的言语智慧和高阶思维的发展。学生经历真实的古诗词学习过程,在真实发生的语文实践中阅读、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交流,在目标的达成中完成阅读,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