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多元教学模式的构建

    宋国华 殷秀娟

    摘? ? 要: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的办学热点。由于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理念不清、目标不明及模式不适等问题。适应我国国情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应在“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评估考核及实践机制四个方面搭建国际组织人才理论认知体系与专业实践平台,通过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新时代国家对外战略。

    关键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85-03

    国际组织是一国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与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严重不符的是,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储备不足,国际组织中我国任职人员比例较少,国际组织代表名额长期不足[1]。为此,国内高校开始紧追发达国家步伐,着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但是,由于国内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相关工作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知行合一”作为我国经典教育理念,理应全方位应用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这一全新领域。鉴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复杂性、特殊性,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多元教学模式。通过搭建多元有机的国际组织人才理论认知体系和实践锻炼平台,培养出真正具有家国情怀并符合国际组织需求的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

    一、“知行合一”与多元教学模式

    (一)“知行合一”理念的时代价值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认知和实践的基本命题。就教育领域而言,普遍将“知行合一”视为一种指导学生建立理论认知和参与实践锻炼的教学理念,既可以用来指导思想政治类教学,也可以用来指导具体专业领域的教学实践。

    “知行合一”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同时,它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完全能够指导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实践。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作为我国新兴的高校人才培养热点,“知行合一”理念同样对其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鉴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理论性、实务性、专业性强,知识面广,高校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理论培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既要帮助学生建构理论认知体系,又要积极指导学生参与校内校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出知行合一的国际组织人才。

    (二)基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多元教学模式内涵

    一般来讲,国际组织人才需要具备家国天下情怀,跨学科知识储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高水平领导才能、高质量实用技能和高标准人文修养。国际组织人才的多元复合素质要求,决定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必须突破传统的单一封闭、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能力,而其实现的具体途径就在于采用多元教学模式。

    就多元教学模式的内涵而言,学界目前并无统一认识。简单来说,多元教学模式就是高等学校及其教师为培养学生多样化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效果评价、专业能力训练等整个教学环节广开思路、广纳资源,采用多元有机的教学方式培养基础宽广扎实、素质综合全面、适用范围广泛人才的特定教学模式。

    多元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多媒体资源为国内高校打破学科藩篱,加强校内外联动,整合全链条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和渠道,尤其是应用社交软件正逐步将学习生活化[2]。另外,多元教学模式也是弥补教学与科研鸿沟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途径和多个环节将教师科研带入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多元教学模式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主要表现为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利用微课、慕课平台等整合网络、多媒体、校企合作等多种教学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的教学[3]。作为新型科学的教学模式,多元教学模式能够适用于各类学科。不论是自然科学学科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能找到多元教学模式的影子。

    多元教学模式的实践途径与传统教学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组成。多元教学模式则主要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评估和实践机制五个部分展开,重点关注在课程设计、教学资源、评估考核、实践机制等环节的多元理念注入、多元手段运用和多元目标达成。

    二、基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多元教学模式的构建

    国内高校采用多元教学模式进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可以在“知行合一”经典教育理念指导下,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评估考核、实践机制四个方面来予以系统展开。具体而言,课程设计多元是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語言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板块有机结合;教学资源多元是教材语种多元、渠道来源多元和行业资源多元三位一体;评估考核多元则是学生考核和教师评估齐头并进,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测评;实践机制上除了沿用传统的课堂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机制之外,更要为学生搭建国际组织实习平台。

    (一)课程设计多元化

    构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多元教学模式,课程设计要求打破学科藩篱,综合设计覆盖通识教育、专业知识、语言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方案,搭建涵盖学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外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语言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板块构成,跨学科教学是整个课程体系设置的中心思想。通识课程涵盖思政国情教育、人文科学素养、世界历史文化等政治和人文素质培养重点领域。专业课程包括外交学、国际关系、国际法、国际政治经济学等专业能力培养关键学科核心课程。语言课程在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尤其强调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锻炼,要求学生掌握双语甚至是多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实践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第二课堂、翻转课堂等途径让学生成为实训主体,借助团体学习、课堂展示、实践模拟等形式开展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

    (二)教学资源多元化

    按照“知行合一”理念构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多元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投入方面应加强内外联动,融贯中西,教材选取体现语种多元化,资源来源体现渠道多元化。同时,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资源,合作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

    教材宜选择符合国家利益的国内外高水平前沿教材,同时提倡使用多语种教材。中文教材可作为基础教材,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英文教材可作为巩固教材,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选定的小语种教材可作为扩展教材,有目的、有选择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教学资源渠道多元是指在教学资源提供方面,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线电子资源、权威期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实时更新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储备,锻炼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外交外事部门、跨国企业、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等,也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可以借力和引进的优质资源,应该较为充分地体现在教学环节当中。

    (三)评估考核多元化

    考虑到国际组织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多元教学模式不应仅仅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还应把教师授课情况纳入评估考核体系。学生考核主要分为课堂评价与实践评估两个部分;教师考核则分为学生评价、同行评议和专家评估三个环节。

    学生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验课堂表现,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课堂评价根据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和期末考试表现进行打分,实践评估根据学生技能训练情况进行科学评定。综合素质考查则是基于理论与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打分,可以参考的要点包括国际规则常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学习和国际组织经历等。

    针对教师的考核可以反向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可以积极利用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所进行的机制化评教,对相关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任课教师相互听课、教研室主任学期鉴定和教学督导随机听课等方式进行考察评估并提出建议。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权威机构和专家介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过程[5],通过听课、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评估教师教学质量。

    (四)实践机制多元化

    “知行合一”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多元教学模式的实践机制构建环节,应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理念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从校内专业技能实训、校外专业技能实践和国际组织实习锻炼三个方面构建多元化实践机制。

    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主要通过学生专业社团,比如模拟联合国协会、模拟APEC协会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础专业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参加全国性或专门性的学术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等,获取近似实战的技能训练并积累经验。

    校外专业技能实践主要通过高校与涉外机构和部门、国际化企业等深度合作,建立校、政、企等人才培养和使用单位广泛参与的国际组织人才专业技能实践机制。比如,担任大型国际会议、国际展会等的涉外志愿者,跨国机构和企业开展国际化运营的涉外工作助理等。

    国际组织人才赴国际组织实习锻炼,既可通过高校与国际组织、国家有关部门搭建的机制化实习平台进入国际组织实习,也可通过各国际组织面向青年的特殊安排,自己主动报名申请。国际组织实习的宝贵经历,对于国际组织人才实现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基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多元教学模式实践案例

    (一)多元教学模式案例概述

    四川外国语大学是我国最早进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探索的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之一。2015年,四川外国语大学开设了“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该项目严格按照“知行合一”理念,采用多元教学模式进行国际组织储备人才培养。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该项目通过二次招生,从学校应届新生当中选拔25人单独组成行政班,采取“3+1”学制进行贯通式培养(即国内3年完成本科阶段学习任务,海外合作学校1年完成硕士阶段学习任务),致力于培养信仰坚定、外语水平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组织管理和规则制定的复合型国际组织储备人才。

    (二)多元教学模式的特色

    1.课程设计多元。该项目课程体系由多元化的理论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和自主创新模块三个部分组成。理论课程囊括通识课程、语言能力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国际对接课程四个具体板块;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时和实验课程两个部分,实验课时设定为不低于每门理论课程总学时的20%,实验课程则是自主创新开发的文科纯实验课程;自主创新模块包含学生自主开展的各种类型的实践创新活动,比如每学期教学实践周的实验创新项目、校内外专业技能竞赛等。

    2.权威资源多样。该项目除采用国内外权威的教材之外,还与外交部高级外交官创新实践委员会建有机制化教学合作平台,可以充分依托外交部权威外交和国际化资源,向学生提供最具可信度和最为前沿的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此外,中国联合国协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等相关专业机构也被纳入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合作教学环节。来自中国、美国、以色列、匈牙利、加拿大等全球各地的多元化精英师资也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高水平。

    3.评估考核多维。该项目首先继承了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即学期末由学生匿名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并提供教学改进建议。同时,还开展了任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教研室主任学期考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随机听课等多种形式的同行评教活动。此外,还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专家来校进行公开课观摩、疑难问题会诊等督促帮扶活动。为进一步凸显考核的公正性,还引入了第三方专业機构定期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进行专项评估。

    4.实践平台多层。该项目构建了课内—校内—国

    内—国际四个层级的实践平台。课内实践平台以涵盖多元知识和能力的实验项目为载体,突出学生即学即用能力;校内实践平台以学生专业社团为载体,比如模拟联合国协会、模拟APEC协会、纵横学社等,训练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国内实践平台以国内各项专业竞赛为载体,比如模拟APEC系列赛、模拟联合国系列赛等,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国际实践平台一方面依托国家现有的国际组织实践机制,比如留学基金委的国际组织实习项目等,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国际组织实习直通车”机制,把学生送入国际组织进行实践检验。

    综合来看,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通过将“知行合一”理念贯穿多元教学模式始终,达到了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和专业实践等方面全面对接国家战略和国际组织需求的培养目标,取得了学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齐头并进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结论

    改革開放以来,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校正在进行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践,无疑是中国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应该在“知行合一”经典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评估考核和实践机制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国际组织人才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结合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案例,可以看出多元教学模式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践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因此,“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多元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深层次和高标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我国培养出适合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滕珺等.国际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10).

    [2]Eleanor Ty.Teaching Literatures 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J].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2018,(2).

    [3]蔡中兴,李国章.翻转课堂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8).

    [4]詹成.新时代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

    [5]Su Tsai-Tsu and Liu Kun-I.Senior Civil Service Trainingin Taiwan: Current Concerns and Future Challenges[M].Canberra:ANU Press,2016:1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