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摘 要:乡村教育对于城市教育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着我国现阶段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中,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支教成为提高乡村偏远地区教育的主要力量,支教是一项以支援乡村偏远地区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与内容的志愿活动。本文主要是对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对在志愿者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同时有针对性的给予总结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短期支教;现状;问题;对策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27

    短期支教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支教模式,相对于支教时长一年及以上的长期支教,短期支教更具有时间上的优势,通常是由学校、民间志愿者团队自发组织,支教人员由学校或者民间志愿者团队进行选拔,主要在寒暑假进行的支教活动。短期支教在具有时间灵活性强的基础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课程建设不完整、支教者专业性不强、支教者安全问题难以保障等问题。

    1 乡村地区教育的现状

    1.1乡村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资源匮乏一直都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在乡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分布是指社会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教育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1]。在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在乡村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学校的基本设施更是达不到教育教学的标准,学校没有足够的多媒体设备供给每个班级使用,体育活动场地只是教学楼前的一块土地或水泥地,没有塑胶跑道也缺少专业的体育用品。图书室的图书多是通过社会捐赠,很难满足学生日常阅读所需。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乡村教育的发展举步不前。

    1.2 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影响着学校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由于处于乡村偏远地区的学校地理环境不佳,教师待遇不好等因素,导致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出現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老龄化、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在乡村偏远地区艰苦的大环境下,追求更好生活的教师都更愿意离开乡村学校,这就削弱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剥夺了乡村学校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在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大部分学校教师数量少、学历低,在艰苦的环境下留下来的教师多为年龄较大者,这也导致教师整体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思维固化,得不到创新,地区也缺少对教师的集中培训,这就导致乡村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限制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1.3 家庭环境限制“留守儿童”的成长

    在乡村偏远地区,多数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外出务工,将儿童留给老人照顾。在2016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统计认为,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2]。96%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4%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亲戚朋友照顾,6-13岁的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占据67.4%[3]。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会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受影响,“隔代教育”所产生的问题尤为突出,忽视儿童正常的教育活动,不能给儿童正确的引导,缺乏基本的教育能力辅导,甚至会导致儿童辍学的情况发生。农村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极大。

    冯倩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群体,父母的长期缺位使该群体呈现出辍学现象频繁、心理问题突出、道德集体滑坡、安全渐成隐患等一系列教育危机[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危机产生的原因多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缺失难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获得全方位的教育。

    2 短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

    乡村学校支教点几乎都为是离城市相距甚远的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信息化基础不好,教学环境相对简陋,多为平房或两层小楼。与其说是学校,但是教学形式更接近于托管班。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供给学生使用,教学需采用最传统的黑板板书进行授课,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低下。课外活动场地不完善,操场利用教学楼前的空地代替,一些支教点缺少体育活动硬件设施,例如篮球架、足球网和一些运动所需要的器材。图书资源多是社会募捐的书籍,图书种类过少,很难满足学生阅读以及课外学习需要。多数支教点不存在医务室,没有专业的学校医生可以应对学生遇到的突发状况,缺乏各种各样的药品难以满足学生日常需求。这些教学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支教教学难以展开,根本原因是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得教育教学活动开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2 课程建设不完整

    支教课程与教学内容与学生平时在校所学内容存在差距。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支教活动的兴趣,支教团队多以素质拓展、兴趣培养类课程为主,很少涉及校本课程。安排的课程也比较灵活。支教点的课程设置多按照支教者自身的专业或特长进行课程安排,这也就导致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严谨性。

    这些由支教团队自身设置的课程固然能带给学生新鲜感,但由于短期支教时间的限制,不能给学生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吸收程度不同,在没有完整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学生多半在短时间内吸收知识过于饱和,在每一阶段的支教结束后又会出现很快遗忘的现象。并且随着短期支教结束,每一位支教者与学生之间几乎不存在后续联系,也几乎不存在下一次支教回到同一个支教点的情况,这就使学生接受到的内容呈现散射状,导致学生阶段性的接受知识并且阶段性的遗忘知识。

    支教教学模式与学校正式课程教学模式之间产生的差别,也会导致学生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这些不同教学模式之间产生的冲突和矛盾都会影响到学生们求知的欲望,前后的落差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

    2.3 支教教师专业性不强

    参加支教活动的支教者多为在校大学生,极少一部分是在职人员通过民间志愿者团队选拔。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无非是想通过支教活动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经验等。

    支教面对的一般是6-13岁的学生,从小学跨度到初中,面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上课时所教授的知识点也需分层进行。在自身专业性不强的前提下,所教授知识的有效性也存在问题。短期支教的志愿者自身所学专业各有不同,在面对小学初中的学生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知识与理解知识的程度不相同,在一个课堂中,不同学生的上课表现也会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进行的方向。支教者在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很难把控在课堂中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处理课堂问题上也缺少专业性的指导。

    2.4 支教者安全问题

    支教点多为离城市偏远的地区,环境与城市生活差别巨大。在支教者从熟悉的地方到达支教点的途中,无论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都会存在安全隐患,并且支教点多与县城相距五六十公里,只有当地运营的小车才能够到达,这些小车多为接送村民为主,人员混杂,车辆信息追踪采集也没有城市方便,在这段过程中也存在不确定性的安全隐患因素。

    在支教的整个过程中,支教团队都生活在教学支教点里,周边是村民居住点。支教点没有良好的安全防护系统,并且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志愿者被当地村民骚扰或偷窃的案例,直接威胁支教团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5]。这些都会给支教者带来不安全、不稳定性因素,牲畜的进出也是产生安全问题的因素之一。

    3 解决方法

    3.1 有效利用经费改善教学设施

    政府与社会在促进偏远地区教育问题上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对支教地区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拓展资金渠道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上。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改善当地教育的环境,完善教学设施。如今支教点的经费来源大多源自基金会赞助,应充分对经费进行利用,用在是实处上,例如多用于改善教学设备,使学生能够长期享受多媒体等信息化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购买书籍,以满足学生课后閱读的需要;改善体育活动场地,增加体育设备用品等,合理的使用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建立短期支教的长期服务体系

    短期支教存在时间短、灵活性大等特点,这就会导致每个阶段的支教都具有差异,缺少连贯性,对于当地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的困扰。建立长期服务体系是解决短期支教过于零散的有效措施之一。支教者在每一阶段短期支教结束后,几乎不会再与学生进行后续沟通与交流,这也会导致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过后,对这一阶段学习内容的掌握不够纯熟,容易遗忘。这就导致支教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建立长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本阶段的支教者可以在下一阶段的支教者到来前,定期通过支教学校人员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做好每一阶段支教的有效性衔接工作。

    3.3 设置健全的课程机制

    制定完整的短期支教教学计划,效仿学校课程,为每一次寒暑假支教建立阶段性的教学计划。使每位支教者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连贯性的内容教学,避免课程内容安排过于零散。使学生可以在寒暑假循序渐进的学习课外课程,增强对课程内容学习的理解。

    在支教中,一些学生也表示希望利用假期时间提高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完全以兴趣课为主过于浪费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与兴趣课都要兼顾。安排文化课以加强巩固学生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兴趣课在课程设置上。在每一阶段的短期支教结束后,志愿者应为本次支教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等相关问题做好记录,避免出现课程内容差距过大或内容重复等现象,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的支教者提供参考与建议。

    3.4 加强对支教者的教学培训

    支教活动对于每位支教者都是一项挑战,多数支教者都没有教育教学的经验,也缺乏与学生沟通以及辅导学生心里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薄弱,这就需要支教者有一定的教育素质,可以应对在支教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具备一定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也需要志愿者有正确的处置方式。因此,在支教团队进行支教前,需对支教者进行短期教学培训。从教育学出发,初步理解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尽可能在课堂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学生教育教学和身心发展等问题;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知识;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的特征和差异性,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并且还需学习班级管理的一般方式,以应对之后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

    对支教者进行教学培训,为的是在支教过程中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更加专业,避免给当地的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在此培训基础上,也为之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

    4 总结

    短期支教作为一项帮助乡村偏远地区学校的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项目,不仅可以为当地学生带来一些帮助,也为支教者自身带来了教学实践经验。做为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社会应大力推广,从社会层面更好地完善支教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改善工作方法,推动短期支教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118

    [2][3]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4]冯倩.悬浮的孤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危机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8(12):43-46.

    [5]王天琪.南大支教女生疑遭当地村民骚扰警方介入调查[N].北京青年报,2018-07-24(A7).

    作者简介

    谢雨苇(1996-),女,汉,广西桂林人,硕士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