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台民族语言广播的发展路径

    于子月

    【摘要】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民族语言广播为例,梳理其从设立广播频率到开通网站再到网络新媒体的开拓演进路径。通过数据,展现民族语言广播由传统线性传播迈向网络音视频多元传播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民族语言广播 网站 微信公众号 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闻网站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也因循媒介演进的规律,不断地拓展自身的业务边界,在新的传媒格局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国家电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发展

    (一)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形成—套完整频率

    1950年5月22日,根据中央的部署,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开办了藏语广播,这是央广开办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央广的藏语广播开播的时候,西藏还没有解放,是央广的藏语广播把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直接传到灾难深重的西藏高原,不少上层人士通过收听广播,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政策,消除了疑虑,选择了光明的道路。”

    1950年8月15日,央广蒙古语节目开播,每天播出30分钟。1956年7月6日,朝鲜语广播开播,每天播出1个小时。1956年12月10日,维吾尔语广播开播。1957年11月11日,壮语广播开始播音。

    至此,央广在上世纪50年代计划开办的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全部开播。

    后来,央广民族语言广播多次对节目进行调整,延长播出时间。2000年12月25日,央广第8套节目诞生:“凌晨4点55分,收音机里传出央广第8套节目的呼号,一套完整的民族语言广播频率开始播音。从这天起,央广对边疆地区广播的五种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播出时间由过去五种语言每天播出10小时延长到20小时。”

    (二)三套频率——民族之声、藏语广播、维吾尔语广播

    2004年,央广第8套节目改版,呼号改为“民族之声”。

    2010年12月17日,央广维吾尔语广播、藏语多方言广播正式开播,把维吾尔语和藏语的广播播音时间由原来的每天3个小时延长到每天分别播出18个小时。

    至此,央广民族语言广播形成了民族之声、藏语广播和维吾尔语广播三套相对完整的广播频率,并形成了以广播为主、多媒体联动的传播格局。三套频率每天播音共计56小时。

    民族语言广播以新闻资讯为主,新闻节目播出时长占到每套频率节目的三分之二,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边疆少數民族群众中去,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提供农业、科技、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三)四套频率——民族之声、藏语广播、维吾尔语广播、哈萨克语广播

    2015年1月1日,哈萨克语广播正式开播,全天播出18小时。至此,央广集民族之声(蒙古语、朝鲜语)、藏语广播、维吾尔语广播、哈萨克语广播五种语言四套频率为一体的国家级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格局正式形成,每套频率每天播出18小时,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四套频率电波主要覆盖我国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及首都北京等地,同时,在与我国相邻的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印度、尼泊尔、不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阿富汗等国以及土耳其也能收听到。

    二、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网站

    1998年,央广网站注册开通,2001年9月实现全台8套节目全部上网,其中就包括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收听广播的时间、地域限制被打破。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依托中国广播网,五种少数民族语播音员连续三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直播了全国两会开幕式。

    2009年2月,央广明确提出实施“台网一体、全台办网”战略,为新媒体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支持。

    央广民族节目中心分析发现,传统广播的信号虽然可以覆盖大半个中国,但因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存在短波传输效果不稳定、覆盖效果差等技术问题,有效覆盖率很难确定。互联网发展速度快,覆盖面更广,在互联网发出声音,用民族语言向更多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已成为民族语言广播改革的重要议题。2010年12月17日,中国民族广播网正式上线,由央广民族节目中心负责建设、运营。中国民族广播网包括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朝鲜语六个独立域名的分网站,实现了广播节目音频、视频和图文的网络呈现,丰富了民族语言新闻的报道形式,摆脱了广播的时长束缚,增加了报道量。

    在“台网一体”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民族广播网依托台内时政资源,重大议题、重大主题策划频出。从策划到采访,从编辑到发布,形成了一套标准化流程。在重大策划实施过程中,多次与广播端一体办公,采用中央厨房式的采集发布流程。中国民族广播网设计突出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在我国相关对象地区拥有了较高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2018年尼尔森网联调查报告中显示:30%左右的听众知道中国民族广播网,其中有10%左右是通过广播中介绍、家人/朋友介绍知道的,7%是通过网络搜索知道的。各民族听众中,藏族听众对中国民族广播网的认知比例最高,接近40%。调查发现,知道中国民族广播网的听众中,超过70%最近三个月浏览过中国民族广播网,其中每周都看的超过22%。结合认知度分析,在整体听众中,超过22%的听众浏览过中国民族广播网,而每月均有浏览行为的听众占比为9.85%,每周均有浏览行为的听众占比为6.82%。

    三、向网络新媒体进军

    2014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5.8%。此时,发展新媒体已成为民族语言广播业务的新的突破口。2015年3月,央广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微信公众号正式运行。

    对于民族语言广播而言,以手机为依托的移动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在手机新媒体上收听、收看新闻,除了具有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外,还具有操作便捷的优势。2016年2月26日,“中国蒙古语广播CNR”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发出你的呼声”2016年全国两会热点调查(投票)》,在全国两会即将到来之际,向用户征集最关心的话题。21个选项吸引了78311人次的投票,文章阅读量在24小时之内超过10万人次。“牛羊肉价格”成为票选第一名,当年两会期间,该公众号又对牛羊肉价格问题进行跟进报道。

    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为了充分发挥移动端优势,五种语言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央广新声”栏目,根据报道阶段设置议题推送重点稿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网站、移动端同广播紧密联系,一次采集,网站、微信公众号、线性广播根据各自传播特点多次发布,生产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稿件。

    2020年2月11日,经过5年的发展,央广五种语言微信公众号总用户数已经超过100万人。

    四、发力短视频

    2018年3月,“中国藏语广播CNR”微信公众号推出短视频产品《两会会客厅》,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做客藏语广播,录制访谈节目,将访谈同时制作成广播节目、短视频产品,在广播端、移动端推出。

    2018年6月8日,“中国哈萨克语广播CNR”微信公众号推出《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推文融合了视频、文字、图片等元素,丰富多样的内容得到了受众的点赞。截至6月11日12点,该稿件阅读人数超过14万,占该民族人口总数9.7%。

    2018年可谓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民族语言广播的“短视频元年”,各语言微信公众号纷纷试水短视频制作与发布。2019年11月开始,五种民族语言广播的“央视频”号陆续上线,在今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得到了少数民族受众的认可。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4K/8K+AI”战略格局中,民族语言广播正在稳步实现传统广播机构向原创音视频发布机构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