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美术活动为什么难复制

    刘丽新 屈迪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喜欢学习和收集优秀的美术教育活动,并迁移到自己班的美术课程中,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如何将自身体验的美术内容转换成适合儿童的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成为摆在一线老师面前的大问题。

    看似简单的美术活动幼儿却完成

    不了

    在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刘丽新老师组织的一次培训活动中,老师们体验了彩泥的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其中以促进精细动作发展为目标的“两片云彩满天雨”活动,特别受老师们欢迎。大家用纸撕出了各种美丽的云朵,又用彩泥团出了灵动的雨点。

    北京市顺义区澜西幼儿园的屈迪老师很喜欢这个创意,决定在自己的中班也开展集体美术活动“两片云彩满天雨”,并把目标设定为:1.能够用彩泥团压泥点;2.能用报纸撕出云彩形状;3.能感受和想象下雨场景,并用纸和泥制作下雨的画面。

    集体活动前,屈老师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下雨天的情景,以及天空中云彩的形状。

    材料准备有:报纸、多种图形的彩色底纸、彩色纸黏土、胶棒。

    集体活动以听雨的声音导入,并引导孩子说出下雨的情景。

    引导性问题有:“你听到了什么?”“在雨天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在幼儿充分表达后,教师提出活动内容:“我们用报纸撕云朵,用彩泥制作小雨点,一起制作美丽的雨景吧。”

    可是,孩子们没有搓出漂亮的雨点,没有撕出云彩的形状,也没有表现出雨景……个别儿童实在做不出来,就用画的方法来表达。

    屈老师很困惑:“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啊?用纸撕个图形表示云彩,用大大小小的雨点表示满天雨就可以了,有这么难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对儿童美术发展规律缺乏了解

    屈老师的困惑其实代表了很多老师的看法,我们曾经做过调查,结果多数老师都认为儿童是可以完成这个内容的。理由是:儿童绘画雨景没问题,撕纸没问题,彩泥也是常见的美工材料。所以大部分老师还坚定地认为,中班儿童上这个内容太简单!然而,表面看没有难度实际暗藏玄机,这些不被关注的玄机,也就是儿童美术领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恰恰决定了活动的成效。

    (一)儿童绘画和手工发展水平不对等

    从对活动预估的一致性可以看出,老师们没有质疑过儿童的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是不同的,以为儿童手工制作能力会随绘画能力的发展而发展,或者说,会随年龄增长自然发展。而实践证明,由于儿童手部肌肉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的制作水平及能力晚于绘画能力的发展。所以,中班儿童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下雨场景可能画面会很丰富,而当用手工的方法表现雨景时,则不一定。本次活动过程中儿童表现出的迟疑的动作、困惑的表情和不自信的左顾右盼,都说明此次活动内容难住了孩子们。所以,如果以儿童绘画水平为基础设计手工活动目标,会出现目标过高的问题。

    (二)新材料会让之前的操作经验为零

    另外,材料经验也是阻碍活动成效的重要元素,如果儿童对此次活动中的材料缺乏经验,同样会出现问题。相关实践研究表明,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尤其是儿童,只要遇到新的手工材料,都会使之前的操作能力回到零。当然,操作能力的倒退不是动作发展的倒退,主要是对新材料和材料表现形式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就像一个从未接触过中餐的外国人,既不知道和饺子面加多少水,也不知道饺子馅是如何弄到面里面去一样。

    屈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确实没有撕纸经验。有人不免质疑:撕纸是6个月婴儿就会的本领,中班都4~5岁了还是问题吗?如果你也这样想,一定没有意识到6个月婴儿撕纸和学龄前儿童手工撕纸创作的本质是不同的。6个月婴儿撕纸是无意识动作发展的需要,严格说是无目的扯纸,婴儿满足于大臂动作撕扯纸发出的哗啦啦的声音;而撕纸创作是有目的的操作行为,需要双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协调动作来控制纸的形状。这个班的儿童由于没有撕纸经验,从活动图片中可以看出,同样出现了6个月婴儿的撕扯动作,因此,撕不出云彩形状是正常的。

    另外,和彩色手工纸比,报纸纤维有极强的方向性,动作稍有疏忽纸就会顺着竖纹跑,很难控制。儿童初次接触撕纸活动,应选择纤维不明显的电光纸、彩色杂志或彩色手工纸。

    (三)团压泥點是精细动作

    屈老师的另一个疑惑是,多数儿童没能团压出流畅漂亮的泥点,团泥点有那么难吗?其实,要团压出流畅漂亮的泥点确实不容易。为了验证这一点,9月入园季我们分别在不同城区做了测试,结果显示,没有经验的中班儿童多数团不出流畅的小泥球,但通过有目的、有情景的实践,两三次就能掌握;小班几乎没有能团出小泥球的,如果教师不提供帮助,他们不理解团的动作,基本是随意揪一块泥直接按在纸上,且掌握的程度和速度较慢,需要多次实践。

    由此可以证明,儿童年龄越小,他们的手部小肌肉发育越不完善,手指精细动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团小的泥球不仅是精细动作,还是精细感知的过程。当把泥放在两只手掌中间时,不仅需要两只手交替协调旋转,还需要精准感知到泥在手掌中的形状变化才能成功搓出小泥球。最后用手指或掌将泥球按压在纸上,一个小雨点才能呈现。

    (四)材料表现需要新的编码

    屈老师在本活动中,不仅设定了动作技巧目标、雨景认知目标,还预设了画面样式。殊不知老师预设的画面要求和儿童对雨的认知及表达方式相去甚远。

    中班儿童的绘画水平已经进入象征期,他们有能力把视觉感知到的事物用表征符号表现出来,如,当他们有感知雨的经验后,就可以用笔很自然地画出雨天的雨点和有趣的情境。其过程为:感官获取信息后输入脑,脑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表征,最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输出。这个过程儿童已经很娴熟(从涂鸦期到象征期练习过无数遍)。然而,用彩色泥和纸表现雨景就需要新的经验和编码,如果脑中没有相关的经验,就无法产生新的表达方式。

    系列活动铺垫经验

    经过反思和分析后,屈老师重新设计了4个活动,分别指向完成活动需要的4个关键经验。

    活动1 ?大点和小点

    内容包括:①分泥练习;②精细动作团压泥点练习;③用抽象的点表现画面。

    活动2 ?摊鸡蛋

    内容包括:①观察摊鸡蛋的形态和结构;②继续练习精细动作及团压更小的泥点;③尝试练习撕纸。

    活动3 ?彩色的房子

    内容包括:①了解房子的形态和结构;②认知图形并组合房子的样式;③继续手部精细动作练习,用泥点装饰而无需胶棒粘贴。

    活动4 ?两片云彩满天雨

    内容包括:①再次感知雨;②撕出云彩;③表现雨景。

    实践证明,一个貌似简单的手工活动,需要用三个活动解决关键经验问题,第四次活动才得以流畅完成。活动中屈老师能真切感受到孩子投入的状态、创作的喜悦,也明白了成人认为好的美术活动内容不能简单复制,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水平设计活动内容和目标。

    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被忽视的本质

    问题

    由此活动案例反观幼儿园美术教育还是令人深思的,因为它可以映射出容易被我们忽视、而实为幼儿美术教育中本质的问题。

    问题一,提供丰富材料与运用材料不对等。

    幼儿园环境中有丰富的美术材料,美工坊中的材料更丰富,但幼儿能够自主自发运用的材料很少。记得2016年10月,《学前教育》杂志“每月话题”栏目曾组织讨论“看不见的美工区材料”,说明“丰富的材料和材料运用不对等”是个老问题,教师没有提供对丰富材料探索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材料成为了摆设。对于幼儿而言,探索和认知各种材料应该是常态,因为探索本身不仅是一种美术游戏,还是一种儿童学习的方式,更是美术创造性表达的基础。如果中班儿童对撕纸和泥材没有一点儿经验,其实是不符合美术教育与发展规律的。

    問题二,课程内容选择没有从儿童出发。

    针对幼儿园美术课程内容来源问题,笔者对本市幼儿园青年教师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来源一是北京市“快乐与发展课程”;来源二是同行间的观摩与模仿;来源三是网上查找并复制。由此可知,简单复制的现象比较多见。但是教育不能简单复制,简单的复制内容实际是一种可怕的“倒置”。首先是老师自身感觉能掌控这个内容才选择;其次是觉得本班儿童能完成才选择。课程的起点是“成人觉得”,而不是从儿童本身的能力水平、兴趣、经验出发思考,所以活动中才会出现诸多问题。

    所以我们要牢记,美术活动同样要在分析本班儿童的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找到课程内容起点,设定儿童最近发展区内的目标,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