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学对出版社专业需求的学理支撑

    易建宏?黄鹤?赵璐敏

    

    【摘要】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出版学能够培养新型出版专业人才,能够为出版社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基于此,出版学学科体系应做好特色人才培养,打造好学科共同体,聚焦行业开设专业,以此构成对出版社专业需求的坚实学理支撑。

    【关? 键? 词】出版学;出版社; 专业需求;学理支撑

    【作者单位】易建宏,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黄鹤,江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赵璐敏,浙江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6.005

    伴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出版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面对新技术和新业态,出版社作为从事专业出版活动的主要机构,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学理性的专业支撑。长期以来,出版社的专业性主要来自于新闻传播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学科理论,这一方面支持了出版社专业性发展,另一方面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对于出版专业活动而言,最具对应关系的学科是出版学。真正意义上的出版学应是以文化的选择、传播与传承为目的,综合应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出版活动存在和发展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客观影响和出版业主动升级的实际需求,加快线上出版流程建设迫在眉睫,加强出版国际合作势在必行,加速融合发展节奏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梳理出版社的专业需求,对焦需求完善学理支撑体系,对出版社整体专业素养提升、出版学学科建设,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 出版社的核心专业需求

    出版社作为知识生产的专业机构,肩负着文明传承和文化传播的使命,其核心竞争力是专业人才队伍。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能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出版社,多拥有出色的专业人才队伍。出版社的专业需求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人才的需求是出版社最大的专业需求,出版专业人才是出版社的核心资产。出版人才的专业化随时代进步,才能更好促进行业发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拥有专业数字出版团队的出版社,实现了非常时期的线上策划、线上组稿、线上发行。

    面对互联网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很多出版社不断吸纳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人才。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招聘的自媒体运营专员,需要应聘者掌握抖音拍摄运营以及公众号运营技术,并且能够开展IP宣传,协助团队举办活动,完成粉丝转化。一些出版社对专业出版人才的学历要求较高,需达到硕士及以上。如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招聘日本文学编辑,任职学历为硕士及以上,并且需要两年以上的图书编辑经验,专业要求为日语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对艺术史、设计、美术教育编辑的招聘都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

    除了引进高学历人才,许多出版社也在不断改进、优化出版工作者的绩效考评机制,调整、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大力开展评优评先活动,逐渐提高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1]。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吸纳年轻编辑进入重大项目组,以实战鞭策其成长为骨干编辑和领军人才;同时,在一定时期内,重新聘任社内中层干部,给出版人才提供更好地实现自我抱负和展示能力的机会与平台[2]。出版社通过合理的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推动出版工作者的发展,以满足出版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出版社还要认识到各部门、各岗位的差异性和需求的层次性,“因地制宜”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版机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出版学学科知识架构、专业测评的支撑。

    2.专业岗位培训的需求

    员工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时,专业培训必不可少。近几年,出版行业的培训类型日益多样化、针对化和精准化,主要分为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3]。入职培训阶段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人员进行行业锻炼,让其迅速地成长为出版专业人才。相较传统的单一技能培训,现阶段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内容更偏向于专业技术学习、研讨会交流和出版单位特色化教育等方面。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18年的培训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并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古籍出版社相关知识的讲解。入职后培训阶段则主要是在员工有一定工作经验基础上,通过定期举办交流分享会、参加业内专家学者专题讲座、提供国内外深造机会、利用产学研结合输出成果等方式,不断培养专业人才,打造创新人才,成就出版人才。

    逐步分层次、精准化的岗位培训也需要符合出版学科规律,按照出版学科的认知规律进行人才培养。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同样需要出版学的学理指引,在工作岗位中所存的疑惑与不解能够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找到答案,使出版专业人才快速成长。

    3.科研项目的需求

    我国有很多出版社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出版社通过与高等院校密切合作,联合成立实验室,发挥着重要的科研功能。如“十三五”时期的主题出版工程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作为新闻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项目,丝路书香工程自2015年正式启动,在重点翻译资助项目、汉语教材推广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出版物海外渠道建设等方面,都需要相关出版社在图书版权贸易、出版信息资讯上与丝路国家保持资源互聯互通。众多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开展,不仅需要大量具有厚实专业背景的出版人才,如主题出版、网络文学、有声书、古籍整理、数字出版等方向的人才,而且对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果转化,也需要按照符合出版规律的科研范式进行,如以出版内容为基本数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科学等新范式。科研人才、科研范式的需求成为出版机构完成科研任务的主要专业需求。

    4.成果转化的需求

    从宏观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所高校和出版单位联合成立了出版研究机构,加速了出版领域成果的转化。如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出版传媒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成立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立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等。对个体而言,编辑、发行、校对等专业人才,需要将工作岗位的专业积累形成专业成果,编校后的图书是成果形式之一。《曾国藩》三部曲的作者唐浩明作为一名优秀编辑,他在整理湖南古籍图书将其出版成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还将自己在出版系列图书历程中的所得所感写就成了多篇文章,诸如《一个编辑的追求》。除此以外,出版工作中还有多种成果形式需要开拓,如将出版专业人才在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总结的知识点录制为精品课程、专题讲座等线上资源,供新入行的同事参考学习。如何在互联网传播的环境下,形成更新、更多样的成果转化渠道,还需要出版学学科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探索。

    二、 出版学的专业供给

    1.出版学能从学理层面系统总结中国成功实践经验、系统构建未来发展路径

    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出版业的编辑、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带来深远影响。十八大以来,在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过程中,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中,出版学利用自身语言和传播的优势加深了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流、联系与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出版学的专业指引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策划出版的“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丛书”等,记录了时代榜样的故事,鼓舞了全国人民[4]。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学学科,能够有效保证新时代出版物的内容准确、生产规范、传播精准、流通广泛,生产出更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出版物、更有生命力的精品佳作。

    2.出版学能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专业出版人才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科建设的核心功能就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长期以来,出版学非一级学科的现实,在一定程度影响研究生深造、高校师资配备和院系设置等。近年来,为了弥补教育教学缺憾,出版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在传承先辈“匠心”精神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出版单位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更加深入到业务运作过程的各关键环节,为多元人才培养提供更好、更专业的平台。其实,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出版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版业的生产和消费环节都面临更新升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出版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些具有融合视野、融合思维、融合出版能力的出版专业人才,更能获得出版社青睐。出版学学科体系的核心功能是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专业出版人才,能够打通出版学与相关学科的学术通道,使“出版+”的行业模式在理论层面做好积累,为出版专业的学生提供学术训练、实践规范、科研平台。

    3.出版学具备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天然属性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编辑出版学处于“前学科”阶段[5]。作为二级学科挂靠在中国语言文学或者新闻传播学等一级学科下的出版学,历经40多年的学科研究,学术成果越来越丰富,学科边界和内涵、外延也逐渐清晰明了,但其依旧处于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活动中求存发展的“尴尬”境地[6]。然而不可否认,出版学确实为新闻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文化科学基础和编辑知识技能。从理论层面看,出版学应是为出版社提供智力支持的专门学科,又由于出版活动关系所有学科学术成果发表,这就使得出版学具备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天然属性。从学科相关性看,出版学是助推其他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出版学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将影响其他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

    三、 建设与出版行业需求精准匹配的学科建设体系

    1.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专业人才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讲政治、有责任、敢担当、重情怀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出版专业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行业发展离不开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特别是在非一级学科的局限下,出版学人才培养至今未能形成完整贯通的本、硕、博教育教学体系,导致出版行业内高层次的人才发展后力不足、人才供给规模受限,严重制约了我国出版业的创新发展。全媒体时代,出版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我国目前阶段综合性高层次出版人才缺口较大,亟须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高层次出版专业人才。中国特色的出版学学科体系,应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环节注重形成新标准、新模式、新路径。

    2.形成系统化的“学科共同体”

    目前,出版学仅作为学科方向,分散“挂靠”在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相关学科不足以涵盖出版学的知识体系、体现出版学的丰富内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理念方式不尽相同,出版学的发展主体性受到限制,不利于自身学科建设、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因此,出版学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要凸显自身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与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形成“学科共同体”,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体系。出版学不应局限在学科内部发展,而应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与其他学科实现学科融合互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在出版学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出版行业研究成果的重视,加大对研究院、智库、高校等研究中心的投入,积蓄人才资源,加大资金支持,鼓励科研工作者联合多层次、大范围的出版单位进行共同研究,整合复杂的出版行业资源,合理优化。

    3.开设聚焦行业发展的专业方向

    面向未来的出版学学科体系,应该聚焦行业所需,开设具有行业支撑作用明显的研究方向。如出版学原理方向,借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外出版活动的基础理论、运行规律、出版文化形成及历史;编辑学方向,立足出版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研究出版活动中的核心环节——编辑行为的内涵、规律、方法、效果和价值判断;数字出版方向,专门研究数字环境下出版业的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管理;出版管理方向,主要研究出版行業规制、宏观政策管理以及不同业态下出版主体的经营与管理方等。

    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态势愈发明显,出版与文旅、娱乐、教育等行业的融合正在提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适逢其时。出版社对专业的学理需求将不断增加,出版学学科体系要完善人才培养、打造学术共同体、开设新专业方向等工作,体现融合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助力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洋,赵宏超. 出版人才SWOT试析[J]. 科技传播,2020(12):73-77.

    [2]曾学民,秦茂盛,柳晨. 新时代高校出版社人才激励机制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18(6):161-164.

    [3]栾学东,曹巍. 编辑队伍建设要从编辑岗位培训抓起[J].中国编辑,2017(2):66-69.

    [4]凝聚大国战“疫”的出版力量[J]. 中国出版,2020(13):1.

    [5]许洁,汪琨禹,马青青. 基于三大出版领域的出版学基础理论构建探索[J]. 科技与出版,2019(10):104-111.

    [6]聂震宁. 出版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的五个理由[J].现代出版,202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