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阅读”视角下古典名著选文的深度阅读

    於丹

    【摘? ?要】深度阅读是名著选文阅读的不二选择。课堂上,解读文本时要“深识”“深思”“深悟”“深挖”,根据教学需要,运用事件串联法、人物比较法、表达延伸法等方法,把握教学精度,巧妙达成效度,有效化解难度,让核心素养培养在深度阅读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全阅读;名著选文;深度阅读

    在“把阅读融入生命”的“全阅读”理念观照下,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晶,理應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古典名著单元为例,本单元选编了四大古典名著中最经典的片段。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层次揣摩文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促进理解、表达能力提升,最终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解读文本务必“深”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阅读古典名著需要从深层次去揣摩文本。

    (一)深识:精细研读识语言

    名著选文的遣词造句妥帖、传神。学生要学会精细研读,深入感受名著语言的艺术性。如教学《猴王出世》片段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出示片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把目光聚焦到这段文字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很多三字词组,第一个字都是动词。

    师:读读这些词组,有什么感觉?

    生:很短促。

    师:把这些三字词组读得轻快跳跃些,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仿佛看到动作敏捷的猴子在跳跃行走。

    顺此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伴”“群”“友”“亲”能否换位。深入研读后,学生发现这些字与动物相对应,如猴子与猕猿同类,故“猕猿为亲”。在深度阅读中,学生发现选文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对仗的语言带有古韵。

    (二)深思:追根问底炼思维

    四大古典名著中常有巧妙的伏笔,选文的谋篇布局值得学生深入研究。比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质疑解疑:“阅读本文时,我们会边读边产生疑惑,读下去疑惑又会逐步解开。请在疑惑处标上序号,在解疑处标上同样的序号。你能找出多少处对应描写?”在阅读交流中,学生通过做对应性的勾画,初步感受了文本伏笔照应的妙处。教师接着问:“这些事,鲁肃、周瑜、曹操明白吗?他们不明白什么?诸葛亮明白吗?他又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对所有的疑惑之处,再次逐条剖析解疑。

    在阅读选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做追根问底式的思考,或运用思维导图分析事件线索、人物关系等,充分开展分析、综合、比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三)深悟:融情入境悟美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阅读名著选文,学生可透过作者建构的情境,领悟文本丰富的意蕴,感受作品的审美价值。

    有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体悟《猴王出世》中的意境。先出示文中的选段:“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接着,教师提问:“文中写的山上的那块石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块石头很大。”“再读,作者只是写出了石头的大吗?”学生深入品读后,悟出这块石头有芝兰相衬,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才能孕育出仙胞,石中迸裂出的猴自然也非寻常之猴,带有灵性,故能称王。

    名著选文应让学生融情入境,深切感悟,体会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深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深挖:由点及面传文化

    学生对四大古典名著的了解,不应局限于选文。教师需借助深挖与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认识,传承文化。如在教学《景阳冈》时,教师引入关于章回体小说的介绍。

    (出示《水浒传》目录,请生找一找课文选自哪一回)

    生:选自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师:这个题目与课题一样吗?

    生:不一样,由两部分组成,还写明是第几回。

    师:对,写明第几回的题目就叫回目。这回目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像对联一样。

    师:浏览《水浒传》的回目,像这样将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用来概括全回的故事内容的小说就叫章回体小说。

    本片段中,教师借名著选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可以结合选文内容,以此为点,辐射开去,开展名著知识竞赛、收集名著画作、接触评书戏曲等,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度认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探索名著须有“法”

    对于名著选文,教学时要设法将学生的目光聚焦起来,如此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阅读。

    (一)事件串联法

    名著中的事件是前后勾连的,选文中呈现的仅是单个事件。要读懂内容,可将多个事件串联起来深入地读。

    比如,课文《草船借箭》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事件。教师教学时可将诸葛亮“舌战群儒”“用智激周瑜”等事件组合成事件群,引导学生串联起来阅读。这样,学生就知道“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是事出有因的。而草船借箭之后还有“蒋干中计”“黄盖挨打”等一系列事件,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更明白诸葛亮的过人之处,因为只有他看出了周瑜用的是“苦肉计”。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更高位的视角去读《草船借箭》了。

    以名著选文为立足点,前伸后延,串联事件,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命运、情节的铺排等,就能将名著内容读深、读透。

    (二)人物比较法

    四大古典名著是不朽的经典,怎样更深入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及文化意义呢?学生可进行比较阅读。

    比如,学完《景阳冈》后,教师推荐学生去看《水浒传》中李逵杀虎的情节,想想为什么武松打虎声名远扬,李逵杀虎却没那么大影响。学生做了深入比较后得出结论:李逵是拿朴刀杀虎,虽勇猛但是孝心更感人;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情节一波三折,场面扣人心弦。此外,武松既有过人之处,也有常人之举,人物更為自然真实。他是英雄走向平民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所以影响更大。

    在阅读名著选文的过程中,如遇到类似的人物或事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便更深入地感受文学经典人物的魅力。

    (三)表达延伸法

    古典名著的表达手法是相通的。教学时可以举一反三,发现同一名著或不同名著的相同表达手法。

    如《景阳冈》写武松与大虫较量时,用大虫的三次进攻和武松的三次闪躲来表现大虫的凶猛与武松的机敏。教师告诉学生像课文这样的写法并不少见,引导学生课后收集类似的内容。学生发现,《三国演义》有“三气周瑜”“三让徐州”,《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西游记》有“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有时,一个故事也会用到“三”,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三次消遣”“三拳痛打郑屠夫”等。由此总结得出中国古典名著中“三”是常用表达手法。

    学生通过寻找名著中相同表达手法的运用,感受到名著表达的有趣、好玩。这样做也会对自身的语言表达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研究选文应有“度”

    阅读名著选文,除了要追求“深”,还要有合适的“度”。

    (一)把握教学精度

    要想准确把握阅读的“度”,需要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了然于心。

    如学习《猴王出世》时,教师要求学生按预学提示交流反馈,以预学中的困惑为抓手,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古典小说中词汇较为陌生,石猴形象复杂、多面,以及不明白石猴的话为何经常重复。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起点就是古典名著中的陌生化语言及文中的人物形象,这是全体学生要抵达的阅读深度。

    只有把握好教学精度,才不会让学生刚接触古典名著就被难倒,才能真正激活他们深入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巧妙达成效度

    为了更好地达成阅读效度,解读文本要以学生最愿意参与、接受的方式呈现。

    比如,学习《景阳冈》时,学生要厘清“打虎之外的内容跟打虎的关系”,需进行深度阅读。为此,教师带着学生直奔精彩片段,感受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大虫的勇武机敏。在学生入境之后,再引导他们回头细读打虎前后内容,发现武松正是借酒劲才上冈,醉卧才遇到大虫。也正因酒壮英雄胆,武松才更勇猛,前面的铺垫是为将情节推向高潮。下冈是武松耗尽体力后的常人表现,更显出打虎时的英勇。至此,导读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可见,借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认知,逐层推进,就能很好地解决阅读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

    (三)有效化解难度

    阅读名著选文时,遇到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法有效化解。

    例如,《红楼春趣》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每个人放风筝时的情景都不一样。黛玉的风筝随风去了,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宝玉放不起美人风筝,恨得将其掷在地上,指着风筝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课文初看只是写众人放风筝,其实风筝的背后蕴藏深意。但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呈现相关资料,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情节。学生体会到了所放风筝其实与各人命运性格相关。黛玉一身是病,剪断风筝为去病根;宝玉向来是尊重女性的,故舍不得踩美人风筝。

    总之,在阅读名著选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视“深”若“浅”,“深”入“浅”出,有效化解难度,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教师要让学生历经深度阅读,由篇及本,助力阅读生命的拔节生长。

    (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 ?3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