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化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内容

    杨金平

    内容摘要:从教学反思的流程看,信息化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从反思的内容看,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的包括:教师教学反思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教学反思的实施策略、教师教学反思与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的管理与评价等。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 反思

    信息化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都有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如果能积极反思,认真面对,那么他一定会在教学与反思中逐渐调整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智慧,让自己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成长。信息化教学反思是对教师自身实践的思考,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这是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从教学反思的流程看,信息化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一)信息化教学前反思的内容包含反思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还要对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如:第一,需要教给学生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所设计的活动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那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那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等。

    (二)信息化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

    (三)信息化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从反思的内容看,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的包括:教师教学反思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教学反思的实施策略、教师教学反思与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的管理与评价等。

    (一)反思教学观是否落后。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和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学习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新眼光看问题,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课件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三)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四)反思备课是否有效。以往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注重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忽略了课堂的实际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而不注重分析。而新的课标是“以学论教”,这将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而不是在课堂简单地再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思索自己的备课是否有效,带领学生走进书本,又要走出书本。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课堂,了解他们对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哪些东西事先没有考虑到,没有在教案中体现到,将这些反思应用到教案的改进中去,可以使以后的备课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学生。例如,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并行设计“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两大部分,既考虑教,又考虑学,可以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和课后小结,便于教师分析学生、思考方法、总结经验、补充遗漏。

    (五)反思内容安排是否恰当。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注意力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六)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提问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此論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利用信息化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024,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