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有序参与的档案志愿服务项目之困境与建议研究

    摘 要:基于公众有序参与视角,探讨了当下档案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滞后的困境,主要包括档案认知度的欠缺、公众参与能力有限、档案编研志愿服务内容缺位等,并提出多途径推动档案志愿宣传服务、积极组建专业化档案志愿服务队伍、强化档案编研志愿服务内容、加强档案志愿服务项目的科学化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公众;有序参与;档案志愿服务;项目

    随着公众档案意识与志愿服务意识的提高,吸引与吸纳越来越多的,来自各领域的社会人士参与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已不是一件遥远的事。但在档案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需探讨的话题,比如,如何做好档案志愿服务宣传工作,进一步推动档案志愿服务的共建共享;如何丰富档案志愿服务内容,在新时代档案治理下强化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与可行性;如何完善档案志愿服务队伍架构,确保档案志愿服务人员长期化,志愿组织、志愿者得到自主发展,不受干扰;如何创新档案志愿服务方式,巧妙利用新时代新技术力量扩大档案志愿服务影响;如何完善档案志愿服务项目,扩大档案志愿服务范围,让档案志愿服务者的服务从简单劳动向智慧型开发馆藏资源转变,挖掘馆藏档案利用价值;如何建立健全档案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将档案志愿服务写进档案法规,一方面使档案志愿服务发展常态化、规范化与社会化;另一方面以进一步保障志愿服务者的权益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档案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滞后的困境

    1.档案认知度的欠缺

    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事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志愿服务事业关注度不高,缺乏对志愿组织事业长期发展的支持,志愿者的地位、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转及其资金来源,都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有效保障。而公众对档案志愿服务的认知直接影响到档案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公众参与积极性,以及档案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此,如何提高公众认知度应是当下档案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首要思考问题。

    公众对档案志愿服务活动认知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档案志愿服务的信息获取方式、参与形式、志愿服务内容的不了解。比如,档案志愿服务的信息如何发布,又是通过哪些渠道发布。一般而言,档案志愿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包括档案官方权威网站、志愿者网站,志愿者微信群、QQ群等,若不关注或查找档案或志愿者相关信息,公众难于在这些信息发布渠道获取信息。同时,档案志愿服务信息的发布渠道比较单一,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还有待改进与提高;在档案志愿服务参与形式上,公众只能是传统的在指定现场参与,还是能够通过其他形式,如互联网上进行参与,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公众是否愿意多花时间参与,关注志愿服务活动进展。而在档案志愿服务活动或项目中,由于公众对档案具体工作的认知欠缺,公众大多数不了解活动中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能够做些什么,因此仍在观望与犹豫是否参与档案志愿服务活动。又如,在档案志愿服务内容方面,公众对传统意义上的日常档案基本工作,包括档案宣传、档案归档、案卷整理等工作所发挥的作用还欠缺深入理解,对于民间档案采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修复、档案数字化扫描等专业性内容较强的档案工作还不了解,由此也难于参与志愿者工作。再如,新时代档案志愿服务工作正不断扩大其服务活动范围,志愿服务内容也将逐渐融入技术手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增加也使得大部分公众难于参与志愿者工作。

    2.公众参与能力有限

    多数情况下,公众有意愿参与档案志愿服务项目,却因个人性别、年龄、学历与专业,项目时间、地点与具体服务内容等因素影响不能如愿,这造成了大多数公众无法参与到具体的档案志愿服务项目中并发挥所长。除此之外,公众档案专业素养的缺乏,也是造成其难于参与档案志愿服务项目的主要原因。

    一般而言,档案专业素养应包括对档案工作的基本认知,对档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档案法律法规的了解等等,如果公众能够具备良好的档案专业素养,那么在档案志愿服务项目中就能够帮助其快速适应志愿者角色定位,更好地发挥公众自身优势。在档案宣传与志愿服务向导中,具备良好档案专业素养的志愿者能够更加正确地使用档案术语为公众提供服务,向公众介绍馆藏特色资源与范围,了解档案业务办理流程,并做好相关档案宣传工作;能够准确地为公众解答相关查档利用问题,做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让公众享受与体验查档服务;在档案信息加工与开发利用环节,能够熟悉档案业务相关流程并进行系列操作,其中包括档案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案卷插卷或准确查找与检索专题材料,如网上借阅平台的相关指导与审核工作等;在档案信息采集环节,特别是在一些由民间自愿组织的档案志愿服务项目中,能够采集与档案主题密切相关的档案信息,提取与整理出可用的档案内容部分。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志愿者细致认真、谨慎对待的工作态度,离不开志愿者对档案工作的热爱和认可。公众在不断参加档案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将不断加深对档案的认知和熟知,并将助力现代化档案治理工作,提高潜在公众参与档案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3.档案编研志愿服务内容的缺位

    档案编研工作不仅能够反映馆藏资源的现存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突显馆藏特色文化,还体现了编研工作人员合力查找、整理档案内容的编制过程。但在档案实践工作中,档案编研工作因耗费人力之多、所需时间之久,影响了档案编研项目的常态化开展,其中还包括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檔案编研部门选取项目题材之难。项目题材的选择,一般需要考虑材料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还需要考虑汇编读者的水平和需要。一旦项目题材确定,就需要按照编研程序对档案文献进行查找、选材、考订、加工、标题、编排等,其所需时间周期长,对参与者人数、场地、技能、政策、资源共享、成效、经费等也有要求。第二,档案编研人员编纂钻研之少。在客观条件基本具备的条件下,档案编纂者的素质与数量是制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开展状况及社会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档案编纂人员,应熟知和熟练掌握各类辅文写作,其种类、区别与撰写要求,并注意满足与照顾不同层次公众的不同需求。

    综上,为保障档案编研工作常态化开展,如在档案志愿服务项目中增加与强化档案编研内容,在公众有序参与中不断加强社会公众对档案史实的接触与了解,共同整理档案材料并向社会全面真实地展现与还原档案内容,将大大提高公众参与热情,激励公众常态化参与。

    二、完善档案志愿服务项目的建议

    1. 多途径推动档案志愿宣传服务

    在2020年新修订通过的《档案法》中,相关公众参与、档案宣传教育等鼓励性条款内容与档案工作发展新理念在《档案法》中得到彰显与贯彻实施,如“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加强档案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 “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不仅是将档案宣传教育这一理念提升至法律层面,也是对处于薄弱环节的档案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鼓励督促,肯定了档案宣传教育在推动档案实践服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档案志愿服务是社会公众有序参与档案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多途径推动档案志愿宣传服务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档案工作的认可,加深公众对档案利用价值的认识。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传统的档案宣传方式已满足不了公众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需求和认知,而融合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宣传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如此才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档案志愿服务宣传氛围,增强宣传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比如,借助沉浸式技术创新档案志愿服务宣传方式、增强档案志愿服务宣传实效;搭建档案志愿服务宣传平台,提高档案志愿服务对外宣传效果;多平台、多渠道协同共建并加强联动宣传推介;利用短视频等制作档案志愿服务宣传片;通过创作实用性强、具有浓郁校園文化或特色馆藏文化的档案文创产品宣传档案志愿服务;在国际档案宣传日以展览的形式向公众介绍与展示档案利用典型案例,激发公众关注档案,增强档案认知等等。

    2.积极组建专业化档案志愿服务队伍

    积极组建专业化档案志愿服务队伍,可组建以档案专业教师团队为理论指导,相关档案机构工作人员为实践指导,档案专业学生为主力军,以及有意愿参与档案志愿服务的公众为后备力量的专业化档案志愿服务队伍。首先,档案专业教师团队拥有良好的档案专业知识储备,档案专业素质过硬,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档案志愿服务动态;其次,档案机构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与一线档案工作者,档案专业技能熟练,档案业务明确,最能反映出当前档案开发利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档案志愿者参与其中,共同完善档案志愿服务;再次,档案专业学生在经过4年或者更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后,能在档案志愿服务中进一步提升档案专业素养,积累档案工作经验;最后,单凭前三者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档案志愿服务更需要来自公众的关注与支持,公众的理解与信任,坚信公众的参与是对档案志愿服务事业的认可与鼓励,特别是新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尤其需要来自不同领域公众的知识与技术支持。如此一来,可以确保档案志愿服务队伍的长期性与稳定性。

    另外,成立民间自发组织的档案志愿服务团队,公众力量得以凝结,与专业化档案志愿服务队伍相比较,民间档案志愿服务团队更有利于公众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参与相关主题的档案志愿服务项目,也更有利于档案志愿服务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3.强化档案编研志愿服务内容

    将档案编研项目纳入到档案志愿服务项目中来并加以强化,不仅是对档案志愿服务项目内容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让公众能够共享档案志愿服务成果与效益的最好体现,更是新时代档案治理视域下档案志愿服务工作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

    档案编研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可包括馆藏特色档案内容的查找与整理、档案史料的征集、校史研究、音视频与照片档案的采集等等。保障档案编研工作常态化开展,高校可做好档案史料征集工作,依托档案开展校史研究;持续开展档案编研活动,整理与挑选档案中利用率高的文献进行汇编,总结具有高校特色的专题性编研成果;走访地区进行口述采访,进而形成一些编研材料等。也可以是将档案编研成果数字化或通过相关技术处理形成电子信息数据,逐步实现全文检索和利用,如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等沉浸式技术进行档案编研成果的导览服务或者陈展设计;应用全景技术对编研成果原始档案材料进行馆藏位置定位;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档案编研共享平台;通过新媒体技术做好编研成果传播与宣传工作等等,这些都是不同领域公众可以有序参与的内容与环节。通过参与档案编研志愿服务,共享档案编研志愿服务成果,公众有序参与档案志愿服务将不断长期化与常态化,不同专题档案编研所需的馆藏资源将得到不断挖掘与利用,档案编研志愿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与完善,有利于发挥档案价值,提升档案志愿者自豪感。

    4.加强档案志愿服务项目科学化管理

    第一,建立志愿者档案。主要记录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情况,尤其是专业、擅长领域,以及意愿在档案志愿服务中从事的档案工作等;参与档案志愿服务项目中的工作经历,如做过哪些具体的档案工作,工作时限、工作难度,志愿者的体会和感受等;志愿者服务项目组织者或组织机构对志愿者的评价等等。第二,促使档案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形式多样化。与传统的档案志愿服务工作不同的是,档案志愿服务项目不限定时间和地点,而是可以根据志愿者的时间和地点安排档案志愿服务工作,如网上志愿者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家进行手写档案翻译、进行家谱研究工作等。第三,创建激励机制。通过各地区档案学会,对参与档案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尤其是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如依照“多劳多奖励”的原则,根据志愿者的工作时间和难度,做出的具体贡献来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第四,招收档案志愿者“学徒”。特别是有关档案保护技术方面,如在高校档案学专业学生或在普通公众志愿者中,招收有意愿学习相关档案保护技术的“学徒”,如档案修复(除污、去酸、加固)、修裱、复制等技术;或全面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成为档案讲解员或咨询员;或由摄影专业的公众学习如何整理和备份电子照片档案等等。第五,签订志愿服务协议。其应包括志愿服务时长,具体工作内容,以及责任书等内容,一方面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有依据,另一方面重在让志愿者有责任、有目的性地参与志愿服务,做好档案保护工作,在志愿服务期间做到档案不遗失、不损毁。

    通过以上档案志愿服务项目科学化管理,既可以有效保障档案志愿者权益,又可以缓解档案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者或组织机构因工作量大而人力不足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为档案事业培养新一批档案业务能手,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档案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张 勤,武志芳.中国志愿者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

    [2]刘耿生.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宗富.共建共享理念下公众参与档案馆志愿服务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档案馆)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基于公众有序参与的档案志愿服务增强现实平台构建研究》(项目批准编号:2017WQNCX09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佳慧(1989-),女,汉族,湖南道县人,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