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蜕变守正创新

    张彩

    1920年美国KDKA电台的播音正式拉开了广播业的百年成长历程。中国广播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1926年,第一座国人自办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播音。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正式走上歷史舞台。改革开放以来,珠江经济台、上海东方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等电台频率率先大板块直播、频率专业化、内容细分化,影响至今。社区广播、应急广播等广播现象在国内受到更多重视,乡村“大喇叭”、“校园电台”成为中国特色的社区好声音。成绩不胜枚举,也让中国的广播事业不断发展,突出重围、别具一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改革成果喜人,广播继续适应融合驱动,主动自我革新,巩固了自己在主流舆论阵地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2020年,当我们正在系统总结广播百年的发展经验和未来走向,当我们不断尝试树立中国广播学研究的体系特色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学业界人士的思考。

    面对这场波及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广播临危不乱,广播人更是危中寻机,再一次用行动和作品证明:广播,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和手段,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非凡。

    回顾百年成长与蜕变,广播在不同时代都遇到了“新媒体”的挑战。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移动应用,广播一直遭受“冲击”,但也一直坚持声音本位、守护听觉特质,在不断拓展产品形态、创新传播理念、健全传播渠道中坚持守正创新。广播业是有底气的,广播人是有骨气的!

    实践中的每一个突破,都会给理论研究带来巨大的兴奋刺激。新中国的广播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学学科建设,始终与世界广播发展和理论研究同步。广播学专业研究伴随着广播大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新担当。广播研究要通过有所树立,为自己在传播研究中确立新的定位。

    回顾广播百年,我们在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广播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音频传播沉稳的底气和坚韧的骨气,激励着广播研究在“坐得住冷板凳”同时,也“烧得起热炕头”。弄清了“从哪儿来”,我们更清楚“往哪儿去”。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之一,广播在重塑和蜕变中涌现了大量实践创新,这为广播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能。在适应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技术创新正在让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不再界限分明,媒体之间互为借鉴、相融共存。为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广播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导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丰富成果,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播事业增添技术含量,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理论教育中重新打通基础教育中的文理隔阂,强调科技在文化建设和传播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将帮助我们培养更多能够快速适应实践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实践中的丰富内容也为我们证明,传媒从业者理应是一支人文基础、技术思维和跨界能力等素质兼备的多维复合型队伍。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