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改革探究

    内容摘要:贵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改革,是基于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课程实施方式,不仅不能促进本学科的建设,而且还不能有效配合贵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与完善的现实。本研究采取纵向分析法,深入探讨目前贵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课程实施的举措,从构想到行动真正实现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的有效改革。

    关键词:大學语文 课程 实施方案 改革 思考

    随着贵州高职院校各科目课程标准的从新制定与实施,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之一,对其实施方案的深入挖掘已是改革所趋。

    但从哪些角度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让人有些手足无措;已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聆听单向输出教学模式的一线大学语文教师,对该课程实施方案如何进行改革,有些茫然或畏首畏尾之感;深陷应试教育漩涡的老师们,对此改革也只是持观望态度;加之可追溯与借鉴的经验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对于贵州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来说,探索本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是一项既紧迫又必要的任务。

    一.大学语文课程概述

    (一)什么是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学校为学生建构和储备知识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语文学科在高等教育阶段的部分优秀篇目,并融入所有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需求的语文教学资源。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1.课程内涵: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在教育部将编写教材权下放给各高校后,由各高校自行组织教师,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在保留国家课程内容编排的基本框架的前提下,适当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此外,还要立足学科的内涵开发与外延拓展,借鉴英美等教育前沿国家的先进理念,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

    2.课程特点:鉴赏性与陶冶性:品读学习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无论是其语言之美,或是创设意境之奇,或是传递意旨之深,或是塑造人物之真,都无不可以怡人性情。

    渗透性与兼容性:生活即教育,此言意在揭示生活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教育资源的深刻内涵;而语文作为一门内蕴丰富的学科,它需要不断吸收兼容其他学科的知识,用以丰满自己的羽翼;同时,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与辅助学科,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潜在的帮助;学科间的兼容与渗透,也促进了各学科的开发与建设。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看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各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特长不同,决定了其大学语文教学资源的不同;同时,因校而异所形成的大学语文教学特色,也能促进其他学科的长足建设与资源开发。富有活力的大学语文学科,传递着时代的音符、古朴的诗韵与灵动的心声;其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是该学科延续活力的重要源泉;同时其学科特色的生成,也将滋润着院校其他学科的开发与建设。

    (二)从学生个性与能力培养角度看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任何事物能够得以延续,都要在传承中寻求发展;同理一个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而学科怎样建设、人才怎样培养,则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保留与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各有特点,有人感性、有人理性、有人偏执、有人思辨等等,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上也表现得各有差异,有人擅于逻辑与推理,有人乐于想象与白描,有人精于传承与联想;因此,在对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改革的构想方面,要保留学生的个性并强化其个性培养,全面激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参与各学科建设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对大学语文学科应用能力的提升;此外,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个性风采与能力的平台,使其得以尽情展现自己。

    (三)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而言,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一直以来从小学至高中的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高等教育则旨在打破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多维立体挖掘学生的潜能;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职化倾向比较明显,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学科教学培养目标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需;因此,必须对大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有效改革。

    三.贵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改革的目的,在于配合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与对学生的潜力开发;尽管改革的初衷很好,但却要面临很多不可预知的挑战。

    (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缺乏切实的指导与量化标准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旨在凸显高职院校的办学导向与特色生成;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是为了以改革为切入点,将国家统编大学语文与地域特色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精髓有机结合起来;放权于各高职院校,使其拥有更多的编写教材与课程实施方式的自主选择权。但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虽有前瞻性设想,但因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可参考的典范较少,且存在参与改革活动的教师资历尚浅,经验不足的现象;且课程改革方案处于初拟阶段,尚无完善的指导与量化体制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阻碍高职院校该课程实施方案的成功改革。

    首先,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省内部分院校联合编写的教材,与中职、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雷同率较高,教材篇目的难易度分布,不符合高等教育人才的梯队建设需求;如鲁迅的小说《药》,贾谊的《过秦论》等高中、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再次出现在贵州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没能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难度梯度变化。

    其次,课堂组织传播形式的单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的倒摄影响,渐次消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从幼儿到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学习,导致学生对其产生麻痹情绪或厌倦心理。尽管学习语文,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缺少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盲目而机械地讲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既要兼顾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还要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与心境培养。

    (二)有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改革创新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高校各科课程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都是“上指下派”,这往往会导致迫于完成任务,执行教师的热情不高,完成的质量也不高。此外,还存在执行教师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又因高校教师实行走班制,彼此间交流的机会较少;“以我为主”的教学模式固化了部分教师的创新思维,这些因素都将对此项改革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四.关于贵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改革的可行性思考

    基于目前贵州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可行性思考: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模拟教学或互动教学形式。高职阶段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以鉴赏与实際应用为主;因此,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采取模拟教学或互动教学形式;以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缩短理论生成实践能力的时差;如:合同的签署、通知、民事诉讼等文书的写作学习等,都可以采取模拟教学方式进行讲解。

    2.丰富课程实施形式。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大学语文作为素质培养与工具职能并存的学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二)课程实施所应遵循的原则

    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既要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还作为一种传承载体,承担着向后人传播与弘扬中国历代文化精髓的重任;基于此该课程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相融相生原则。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材内容会有些许差别;但其课程实施过程的模式会有一些雷同现象;因此,为了破除雷同,我们可以借鉴融合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课程实施原则,在融合中探索学科继续生存发展的途径。

    2.实践与拓展原则。语文的学习,可以推进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提升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力;拓展学生的思路与境界,通过实践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大学语文课程实施的前瞻性举措

    1.多维教育资源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相结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应该忠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但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要跳出以往的“上指下派”的传统模式,而应组建以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为主体的科研团队,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并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与历史人物的事迹;聆听时代的声音与人民的诉求;结合社会的需求与人才的结构等元素,探索开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为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与学生的历练,提供后备教育资源。

    2.平衡大学语文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都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蓝本;地方教材在教育的舞台上,一直以备选剧本的形式存在;然而,国家统编教材却不能完全适应各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组织形式也有差异;这都不利于其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基于此我们就要协调好国家与地方课程间的关系,切合本省高职教育的实际,选取国家统编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将其融入到地方自编教材中,使适用教材更接地气,更适合高职院校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结语

    贵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重点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大学语文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其次,教师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应时做好多元角色转换,使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能够出奇出新,力破该学科传统的课程实施形式;进而使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更好地配合高职院校收到人才培养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健.普通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2004.

    [2]张昌胜.“菏泽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2015.

    (作者介绍:张倩,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