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多管闲事”的女人

    叶刚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

    为了那本心心念念的《青年近卫军》,“我”去了母亲工作的地方。“我”顶着震耳欲聋的噪声,冒着如同蒸笼般的高温,艰难穿过一排排缝纫机后,终于来到了母亲的工作台边。望着母亲那疲惫的眼睛,“我”原本已经不想说出“要钱”两字了,但最终出于对《青年近卫军》的渴望,还是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一元五角就行”。

    于是,刚才还是“你来干什么”“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的母亲迅速转变了话风,在简单问过“要钱干什么”“多少钱”后就“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按说,这样的情节发展很正常,完全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毕竟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谁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况且,孩子只是拿钱买书,而不是干别的“负能量”的事。然而,看似正常发展的情节却偏偏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波折!

    文中这样写道——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这女人是谁?竟如此多管闲事!事实上,她只是母亲的一个普通工友罢了。她“教育”完“我”的母亲,又“教育”起了“我”,不但反应激烈,而且话语呛人,大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气势。

    这位女工友的心里究竟是怎样想的,我们不清楚。但是,我们似乎又都能够大致猜到。

    ——母亲已供“我们”吃穿和上学,没有义务再供“我们”看闲书了。

    ——母亲挣钱这么艰难,已经没有能力再供“我们”看闲书了。

    ——母亲的工作环境这么差,这样的血汗钱怎么可以用来买闲书?

    ——看闲书只是业余的、课后的消遣罢了,挣钱这么难,还看什么闲书?

    ——看闲书有可能让人滑向好逸恶劳甚至玩物丧志的境地,不能看!

    ……

    由此看来,这位女工友的“发飙”完全可以理解!而在所有能理解她的人当中,自然也包括“我”的母亲。然而,理解归理解,“我”的母親却并没有赞同她的观点,并且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文中写道——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好一个“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在母亲心目中,因为是“当妈的”,就有当妈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受此驱使,母亲这个“当妈的”就可以不顾自己“疲惫的眼睛”和“龟裂的手指”,甘心以自己“瘦小”的身体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蒸笼”般的厂房里“弯曲了背”工作!母亲或许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但在她心中,这就是一个母亲应该为孩子做的!任何一个母亲也都会为孩子这样做!

    这位女工友应该也是一位母亲,她应该也有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她就不理解呢?其实,她不是不理解,而是她太能体会“我”的母亲,也包括她自己和厂房内其他所有工人的艰难了。她只是不了解内情,不了解“我”对《青年近卫军》的渴望,不知道“我”对知识的渴求罢了。

    我们情愿这样想:她对“我”的母亲的劝告和对“我”的不满,其实根本就不是“干涉他国内政”,只是艰难生活下的自然反应罢了。甚至这也只是她想借机对“我”进行一番“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告诫罢了。对于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女人,我们不应责怪她,我们完全理解她,我们甚至还要感谢她!

    此外,还可以注意到,“我”的母亲回答女工友时是“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我们必须清楚,“大声回答那个女人”中的“大声”绝不是“我”的母亲向她表达不满,完全是因为车间里声音嘈杂,不得不大声。这种情况和前文中的所有“大声”是一样的,就像“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母亲大声问”……因为现场噪声大,所以说话才必须“大声”。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孩子就是她们的一切。为了孩子,她们不辞劳苦,她们愿付出整个身心!慈母情深,感人肺腑!

    语文教学要学语习文,更要教书育人。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精深的解读。有了这样的精深解读之后,我们的教学才有机会和可能向纵深处阔步迈进!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