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课堂中的教学勇气

    尤丽芳

    一、调动感知,以积极心理悦纳教学理念

    当下,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层出不穷,让一线教师应接不暇。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在学习、模仿时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什么都想学,却什么都没有真正学会;有的教师甚至在反复模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基于“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这一关键理念提出:“如果我们是在生活集结的各种力量的交汇处找到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新审视那些当初引导我们走向教学的某些交汇点,就可能会找到优秀的教学之本源。”教师在积极调整自我的同时,应该从自身的认知意识、教学实践出发,形成自己的判断,感知、悦纳、内化教学理念,并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实践中尝试和巩固,将其铸造成为自身的教学言行,提升教学能力。

    二、激励自我,以阳光心理寻求自我突破

    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容易形成一种机械重复的认知惯性,这在心理认知层面被称为规律性认知惰性。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性活动,即便是相同的内容,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也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学质态,因此,墨守成规是不可取的。但由于教师存在着鲜明的认知惰性,很难做出改变和调整,久而久之甚至还会形成教学的“恐惧”心理。帕克·帕尔默在书中指出,教师的这种“恐惧”来自对不可预知的变化进行调整的无力感。

    教学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故步自封只能让教学陷入更加机械而生硬的泥潭之中。教师要从自身认同和完善的角度出发,打破原始心态平衡,以重新构建的思维关照自身的认知体验,用发自心底的教学勇气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肯定自己,以创新心理推动专业发展

    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教学某些内容时,课堂节奏流畅,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效果很好;而教学某些内容时,总是磕磕绊绊,甚至在解读教材、设置环节时就已经捉襟见肘。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拥有较好的意识和能力,但对于不同的课程,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不同,也就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会认为这是在处理教材的策略上出现了偏差,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認知始终停留在固有的层面上,没有激活自身的创新意识。

    帕克·帕尔默在书中指出:优秀教师殊途同归的教学技术都体现出积极的创造性张力。所以,运用创新心理来设置课堂时,关注点不应该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解读、统整与设计,而是要激活教师内在的创造性张力。结合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创造性张力源自四个维度:一是开放,教师要开放视野,不能仅从教学者的视野关注教材、设置课堂,还需要从学生的视野,将课堂呈现的结构开放化、统整化;二是界限,开放有度才能拥有相对宽松而有力的创新空间,教师不能在一味的开放中削弱课堂教学原本应关注的中心;三是愉悦,只有在宽松有趣的课堂中,用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灵保驾护航,学生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平等感;四是紧张,课堂是思维积极运转的场所,是获取知识的场所,保持适度的紧张感,更容易渲染求知的氛围。

    四、交互对话,以融通心理达成教学相长

    教学是师生之间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素养的铸造,都应该借助师生对话的形式达成,这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必须要树立的基础性认知,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对话、互动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却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书中指出,教学的本质就是开拓一个实践性的共同体空间。这种空间能够容纳师生思维扩散下的交互与对话,能够承载师生教学相长之后的联系与发展。因此,教师要摈弃知识单向传授的固有思维模式,以更加积极、畅达的融通心理,构建多维化师生对话体系:其一,融通心理,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悦纳学生的错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是他们在获取知识、实现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教师应接纳并珍视学生的错误。其二,学生在认知上发生争执时,教师要积极发挥导学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分歧中找到彼此的共生点、融合点。书中指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其因各自的认知而进行辩论时,教师不应该以评判者的角色对学生各自秉持的观点进行优劣、对错的评判,而应该借助融通心理,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融合,找出各自观点中有价值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