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护理效果观察

    杨青 郇振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脑梗死患行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全部患者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量保持一致,n=48,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常规基础护理,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案为针对性护理,研究比较组间护理相关指标。结果 评估组间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采取针对性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rt-PA静脉溶栓;早期脑梗死;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1..02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梗死,患者受多因素影响,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并伴有神经功能缺损。中老年人是脑梗死的主要患病人群,该疾病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1]。相关研究表明,早期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实施溶栓治疗可达到再通血管的临床效果,也可维持梗死周边缺血半暗带组织功能稳定,有助于控制坏死范围,降低各类后遗症发生率。rt-PA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方案,为提高治疗效果,需配合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96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研究样本数量共计9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早期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时间均低于6 h,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48),研究组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58~79岁,平均(67.69±5.6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57~75岁,平均(67.54±5.85)岁,基线资料组间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常规基础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开展各项护理操作。

    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案为针对性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溶栓前护理、溶栓中护理、溶栓后护理。(1)溶栓前护理:溶栓前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其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询问患者病史,协助其完成采血、颅内CT、血糖、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准备溶栓药物及抢救药物。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道,分别用于常规药物及溶栓药物。溶栓前各项准确工作需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以此来为患者溶栓治疗赢得宝贵时间。(2)溶栓中护理:溶栓治疗中,护理人员需遵医嘱及时将溶栓药物注入患者体内,控制滴速,维持输液管道通畅,确保预定时间内完成rt-PA滴注。溶栓治疗中加强床旁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瞳孔、血压等指标。定期检测患者感觉、患侧肢体肌力、意识状态等神经功能指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如患者溶栓期间产生牙龈、黏膜、皮肤出血,并产生血压升高、呕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属继发性颅内出血,需通知溶栓治疗,行头颅CT检查,并及时告知医师处理。(3)溶栓后护理:溶栓后24 h内需避免采血、静脉穿刺、口腔护理等操作,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理指标,2 h内间隔15 min测量1次血压,6 h后间隔30 min测量1次血压,16 h后1 h测量1次血压。观察患者是否产生皮肤瘀斑、牙龈出血、便血等症状,重点观察是否存在栓子脱落所致栓塞,如肢体疼痛、皮肤肿胀等下肢静脉栓塞症状及腹痛等肠系膜动脉栓塞症状,如存在上述症状需及时采取对症处理措施,预防再闭塞发生。待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平稳后,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此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1.3 评价标准

    利用我院调查表格评估组间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指标包括满意(80分以下)、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以下),护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48。评估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再闭塞、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为确保数据分析计算结果准确,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为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评估组间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早期脑梗死患者病灶主要包括中心缺血区域及周边缺血半暗带区域,受病情影响,患者中心缺血区域产生严重性缺血,脑细胞大量死亡,周边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损伤经有效治疗可实现逆转[2]。临床治疗早期脑梗死的关键为恢复脑血流,使缺血半暗带功能恢复,预防再闭塞。rt-PA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方案,可促进缺血区域循环重建,减少梗死面积,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改善患者中生活质量。为提高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及预后效果,需配合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通过本次研究数据分析可知,研究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性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常规基础护理以遵医嘱护理为主,护理操作随意性较强,缺乏针对性,不利于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提升。针对性护理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过程及患者病情为基础,通过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差异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溶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满意度,降低再闭塞、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中,溶栓前护理以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溶栓前准备等操作为主,通过细致的护理措施为溶栓治疗营造有利条件[3]。溶栓中护理通过遵医嘱用药、病情监测、不良反应观察等方式可确保溶栓顺利完成,也可确保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得到及时有效护理。溶栓后护理以病情观察及并发症预防为主,配合采取康复护理等干预措施,可显著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高预后效果。

    由此可知,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采取针对性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 敏,杨 姣.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护理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0):138-139.

    [2] 吴妙略,刘 芳,蔡 淮,钟碧芳.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成功率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4):214-215.

    [3] 刘 鹏,张一凡.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01):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