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韦雅莉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彰显时代价值的载体及其精神的总称,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和育人价值,它所蕴含的价值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陕西省有非常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天然宝库”。针对目前红色文化在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创新目前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从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技术手段、考核、评价监督等方面进行革新,确保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开展,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3-0034-03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general term for the carrierand spirit of the times. It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witness value and educational value. The value it contain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teaching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aanxi Province has very rich and uniqu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is the "natural treasure house"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ed culture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need to innovate the curr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innovate in the form, content, technical means,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to ensure practical teaching. Solidly and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practice".

    Keywords: red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特色,而高校思政课正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与教学目标有差距,有被“弱化”的危险。面对大学生群体及成长环境发生历史性变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和实践模式急需改革。我们深感到,在思政课教学中,只有主体情感的参与才能把说教、抽象的理论变成大学生群体的一种自觉的、理性的认同实践,而红色文化正提供了这样一种途径。

    目前国内学者对红色文化的形成时间和发展下限争议比较大,如关于红色文化的形成时间,有的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始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即1840年以来,有的认为始于五四运动时期,有的认为始于土地革命时期,关于红色文化的发展下限有的认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的认为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还有的认为是改革开放时期。[1]笔者认为,如果从红色文化的“红色基因”来看,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因此,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看,它孕育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形成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在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历程中进一步成熟,同时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是能够彰显时代价值的载体及其精神的总称,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和育人价值,“是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材”,具有“认知优化、信念固化、行为活化的功能”[2]。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之外,教育实施者为了使受教对象更深入地掌握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育者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有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完整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融入到历史情境中,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增强关切现实的自觉性,从情感上得到升华、从理性上得到觉悟认同, 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历程,从而构建“植根历史、关切现实、放眼未来”的认知模式,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理性认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的深度、政治的高度促进两者的融合。当然,作为思政课的天然资源,红色文化也必须经过一个分类、筛选、整理的过程,要与课程目标、内容结合起来。

    二、陕西本土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及融入实践教学的意义

    陕西省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独特的省份,“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内涵,具有历史见证价值、经济发展价值、精神教育价值”。[3]特别是陕北,它是我党革命时期落脚最长的地方(1935年——1948年,共13年),也是我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思想进一步成熟的时期,理论、实践成果最丰硕,如《毛泽东选集》158篇中的112篇都在陕北完成。截止2014年,经陕西党史部门普查出的革命遗址多达2051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个,其数量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红色文化时间跨度之久是全国独一的,涵盖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党中央的长期驻扎,这里的红色文化资源规格高、种类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成规模、成体系。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借由以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一批西方记者的延安采访实录,延安成为当时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一个窗口,延安也成为国统区广大爱国青年的“圣地”,其国际影响力、国内感召力非常深远。

    因此挖掘陕西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本土资源优势,把它有机融合进我们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课上、课下互动,理论和实践结合,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对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创立具有陕西省本土特色的品牌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陕西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目前陕西省高校都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也都程度不同地融入了红色文化。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陕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本课题组选取了陕西省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进行了调查,这10所高校基本涵盖了各类层次院校,既有一本、二本院校,也有专业性比较强的院校,本次调查主要围绕三个主题进行。

    (一) 实践教学保障情况调查

    实践教学要顺利进行,各方面的重视、保障、协调缺一不可,此工作涉及到众多部门,如学校党委、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各相关院系、教研室、校团委等。从调查情况来看,有些学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还不够重视,没有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实践计划中,还有的院系迟迟没有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有的学校实践教学活动进展不顺,突出体现在经费不到位、工作不被认可,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还有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安排缺少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安排随意、不连续,没有常态化。从制度保障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安排随意性比较明显,没有制定、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与细则、评价标准等。

    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实施主体——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学部来看,有的缺少统一组织和团队意识,以课程或教研室为单位形成了条块分割,没有从四门思政课整体出发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导致现有的实践教学碎片化、联系性不强。

    (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情况调查

    1. 从结合现状来看,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程度不一,有的学校已经有意识地结合本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但有的高校还没有开展;开展的高校情况也不一,有的开展的比较好,比如延安大学就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有的高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总的来说开展情况参差不齐,不尽人意。

    2. 從活动覆盖面来看,有的高校通过一系列活动基本做到了广泛动员、全员参与,但有的高校实践教学覆盖面过于狭小(比如只是部分党团干部和班干部参加),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3. 从实践内容来看,对红色文化理解片面,如有些实践教学内容设置陈旧,只是着眼于党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却忽略了党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而完整的、真正的红色文化内涵本身要丰富得多,所以导致实践内容拓展性、新颖性不强,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4. 从实践形式来看,还是过于单一,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去红色景点参观一下或者交篇实践报告就了事的阶段,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是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通病。

    5. 从考核形式看,有的高校实行汇报考核,有的实行书面考核,考核标准有的实行等级制,有的实行百分制,但有的高校考核形式过于简单宽松,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调查

    目前实践教学效果还主要由实施方单方评价,整个实施过程的监督指导还不到位,导致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纠正。

    四、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其没有发挥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深化作用,没有起到“实践育人”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创新目前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就是针对目前制约实践教学的因素和环节,优化、改革这些要素、结构及运行方式,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一)创新保障机制

    1. 管理机制创新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个大的系统工程,不是靠几个教师或者教研室单方面的力量就能推动,因此,建立管理保障机制非常必要。要按照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设计、严格管理”的原则,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政策支持、课时设置、环境构建、师资力量、技术、资金支持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专项经费支持,这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2. 制度创新

    无规矩不成方圆,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前期必须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和细则,它是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方案和依据,会使后续开展的实践活动有据可依,改变目前整个实践活动缺乏科学指导、随意性大的弊端。

    3. 团队建设创新

    要打破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条块分割现状,统一管理、通力合作,确立“大思政”理念,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科研团队。从团队人员构成来看,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相关团委老师、辅导员等都可以接纳。从实践活动组织者来看,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各思政教研室,思政教研室可以和各学生实践团体、高校团委、学生处等联手,集思广益,精心组织,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创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通过对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内容、技术手段、考核的改革创新,真正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1. 实践教学的形式

    根据灵活多样、扎实有效、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四门思政课课程目标,开展以阅读(阅读红色经典)、写作(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参加征文比赛等)、讲演(主题演讲、主题辩论、话剧排演等)、观看(观看红色影片、红色纪录片、红色展览等)、参观调研(参观红色景点、实地调研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构建“五位一体”的立体实践教学形式。

    2. 实践教学的内容

    围绕课程目标定位,选择一批代表性强、内涵丰富、与课程目标关联度密切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内涵上包括红色典籍、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遗迹、红色精神等,从时间跨度上来看,既要选择涵盖我党革命、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更要选择涵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文化,构建“植根历史、关切现实、放眼未来”的实践教学认知模式。在具体操作中,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也可以和各个学校校本红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

    3. 实践教学的技术手段

    在传统手段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做到实践教学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形式灵活,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和平台,创作出能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凸显其个性化特征的实践作品,从而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4. 实践教学的考核

    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考核体系,给予相应的学分和奖励,促使实践教学从单一化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从结果性考核向兼顾过程性考核转变,同时考核做到全员覆盖。

    5. 實践教学评价监督

    按照教育部“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要求,[4]要改变实践教学目前主要由实施方单方面评价、随意性较大的现状,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监督机制与平台,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减少盲目性与随意性,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要接受来自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师、学生、乃至社会的评价、监督,这种评价结果最终反馈给实践教学的实施者,需要其根据反馈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红色文化由于其独特性,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和育人价值,这些都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必然要求。但这也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高度重视、科学设计、有效实施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魅力,实现实践教学“实践育人”的效果,才能改变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使其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邓显超.十年来国内红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王春霞.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

    [3]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析[J].理论导刊,2010(4).

    [4]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Z].201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