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目标下学校武术教学优化研究

    陆小黑 王洁

    

    摘 要: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学校武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目前学校武术存在教材內容的设置过于单一、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不足、学校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优化对策:科学融合体育教学与武术文化、丰富教材内容、创新和完善武术教学模式、提高武术教师的人数与专业水平以及加强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为优化学校武术教学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体教融合;学校武术;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2-00-03

    自1985年首次进行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开始,一些重要指标在此后的20年均呈现下滑趋势,其中近视、肥胖和体态问题是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自此,“体教结合”的概念被提出,然而“应试教育”“赢在起跑线”等现实状况让体教结合推行地异常艰辛。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做出重大部署。《意见》内容体现“以青少年为中心”的亲切关怀,显示着保障青少年“人人享有体教融合成果”制度安排。《意见》深化体教融合的决心之大、范围之广、措施之实前所未有[1]。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下,在学校体育发展频频受阻的现实状况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校体育教学项目的代表,怎样进一步优化武术教学,将“武术教育”和“武德教育”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是武术人、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武术所特有的教育价值具有不可取代性。时下常常说“武术进学校”,其实武术从来没有离开学校,从1956年第一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武术内容,此后一直到现在,武术始终是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武术教学不仅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神在教育中得以普及,更是培养学生爱国、守信、正直等行为品质,渗透其吃苦耐劳、坚毅果敢的性格,实现其主体发展要求的有力手段。然而,被誉为国粹的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状况并不乐观,正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一)教材内容设置:有待丰富

    目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武术动作上,对于武术文化、传统武德思想内容的设置基本未有涉及。中小学武术教学以有限的几个武术基本功动作为主,从基本手型到基本步法再到基本套路的练习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内容单一、学习时间有限以及学习周期过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想学的后果,这也给高校的武术教学增加了不少压力[2]。虽然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相对中小学更为丰富,有太极拳、太极剑和散打等,但由于学生对武术文化的了解有限、武术兴趣相对淡薄以及武术功底不扎实,加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最后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造成这种尴尬现象的原因在于教材内容的设置过于简单,只涉及了部分基本动作和个别简单套路,而缺少武术文化、武德思想以及习练方法等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徒有动作之外壳,缺乏文化之血脉。

    (二)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的“教”与“学”都要有合适且高效的方式,其中教师“教”得好不好对学生“学”得好不好有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武术的教学质量。目前学校武术的教学方式多为完整的动作示范到单个动作的模仿练习再到最后简单的多个动作进行组合练习。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武术动作的技击内涵,更不能奢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武术文化和武德思想的熏陶。现有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具备利用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传统武术文化,将武术教学切实到具体的技击含义和武德浸染这种能力的教师凤毛麟角,加之学校未对在职教师进行武术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培养,造成学校武术优化严重缺乏武术教学能力这一环节。

    (三)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在特定的民族历史背景下,应试教育是挑选人才最高效、最公平的方法,但也不免会有一些副作用。长期以来教学资源严重偏向高考考核科目,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家长只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我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的现象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学校体育的改革之路充满荆棘,近年来改革的成效也十分有限。学校武术更是在夹缝中生存,绝大多数学校空有武术课时,并没有专业的武术场地进行武术教学,也没有相关的学校活动给予支持和推广。缺少基本的场地资源和重要的活动资源,本质上是学校对于武术教学的不重视,如此状况之下,学校武术的改革之路更是难上加难。

    二、学校武术优化路径

    学校是进行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重视中国武术文化在学校的传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精神层次以及培养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甚至可以将中华武术这一民族特色永久传承下去。然而,虽然学校已然成为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但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体教融合”策略,让学校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针对目前学校武术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对学校武术发展进行优化。

    (一)科学融合体育教学与武术文化

    学校是传播精神文化的主要场所,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身体教育与精神文化教育的双重责任。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精神文化的教育,可促进学校体育建设不断更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千年沉淀,蕴藏丰富精华,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必然也聚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武术文化,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定可以推动体育教学的创新。如此一来,不仅使得体育教学得到了发展,还使得武术文化得到传承,可谓一举两得。当然,体育教学与武术文化的科学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深刻研究,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做到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弘扬武术文化的理念,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尊师重教、正直勇敢、自强不息等尚武精神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自主性,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才可以使体育教学与武术文化科学融合。

    (二) 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以“德”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责任,而教育之于传承无疑是重中之重。由此将武术文化和武德思想作为必要部分加入学校武术的教材中,不仅是学校武术自身的优化需求,更是党和国家对中华传统武术之于教育的民族责任要求。正如周伟良教授认为的,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的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体中,有着各自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因此,武德思想对于武术教材的丰富,可以通过武术文化的熏陶、武术礼仪的培养和技击精神的磨炼等形成多维度的武术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真正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不痛不痒地学习几个武术动作。

    随着学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武术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些许变化,最可惜的便是其技击技术的弱化。技击技术的弱化一方面代表着其套路动作的强化,而当下对套路的教学多是以一教一学为主要学习模式,这便使得武术课堂乏味、无趣,从而导致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因此,学校教学需要在保留武术技击特点的同时创新其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武术动作的奥秘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可以让学生欣赏武术文化以提高学生兴趣等,只有找到适合当下学生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提高武术课堂效率的同时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建设师资力量,充盈教学资源

    达到高要求教学结果的重要前提,是有教学能力与之相匹配的武术教师。但由于高校对于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培养以及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内容都是以武术套路为主,导致目前的储备教师和在岗教师都不具备多维度教学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校武术的发展。因此,需从以下几点对教师武术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其一,学校挑选合适的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尽力在短期内提高教学能力;其二,高校改革体育院系武术课程的设置,针对普修学生可以增加武术武德文化、传统礼仪以及技击技术和攻防含义等教学内容,还可以招收具有较高武术水平的学生,大学四年完成体育教师的培养方案,重点对其进行多维度武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其三,定期邀请武术运动员或民间武术家进校表演、授课,丰富武术教学形式。

    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提升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效果,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4]。而武术作为学校教学内容之一,必须拥有同样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学校武术教学资源的配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学校配备专业的武术教室是进行武术教学的第一步,教室内一般应设有教师教授台、音响和墙壁镜面,地面铺设地毯以减少跳跃类动作对膝盖的损害。另一方面,在武术教室内进行武术课的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操场的使用压力。第二,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武术社团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武术的重要环节。如果各校各班的学习是学校武术的“点”状发展,那么武术社团就是将这些点连接起来的“线”。武术社团中热爱武术的学生的相遇,不仅是一群兴趣相投的朋友间的相遇,更是武术星星之火的汇聚。第三,各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应定期举办武术联赛,或在地区青年运动会中加入武术项目。武术竞赛的推进和赛制的健全给青年武术爱好者提供了更加专业的舞台和发展之路,也为所有“点”“线”提供了强有力的動态互动“面”。总而言之,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武术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武术之花在学校武术的花圃中遍地绽放。

    三、结语

    武术教育改革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校按照改革的理念进行日常性教学活动。而行动的变化要以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前提[5]。此次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坚定决心,体教融合的观念也为学校武术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从学校相关领导到基层教育者都应积极响应《意见》的中心思想,从体教融合的角度进一步丰富武术教材内容、建设专业的师资力量、充盈教学资源,让学校武术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过程在全国形成由“点”至“线”到“面”的动态互动平台,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丰满而有力,使得学校武术真正承担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民族责任。

    参考文献:

    [1]裴立新.全面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N].中国体育报,2020-10-13(1).

    [2]陈秀华.推广普及武术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教学,1996(2):16-18.

    [3]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2000:37.

    [4]王崇喜.体育新课程视野下学生差异资源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1-7.

    [5]容中逵.教育改革的文化逻辑[J].教育研究,2016,37(6):25-30.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9TYA001)】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22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