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综述

    王盛初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新时代的到来让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大众化也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掀起了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热潮,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产生了相应的学术成果。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学术界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其中不足,以求为后续深化拓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89-03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随着十九大报告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为了国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当中,并产生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为了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对该问题的研究,就有必要对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指出其中不足,以便为后续深化拓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的文献梗概

    “新时代”的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也是从党的十九大逐渐开始的。从当前研究文献的数量来看,截止目前,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检索出54条结果。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出19条结果。再通过对检索结果的进一步筛选,发现这其中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密切相关文献的仅有15篇。由此,可知晓当前学术界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还尚且处于初始阶段,有继续深化挖掘的必要。从当前研究文献的内容来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的整理,发现学者们在探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时,普遍先论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再分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最后在结合二者研究的基礎上探寻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为此,本文拟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这三个方面,展开对文献资料的综述。

    二、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的研究情况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时代背景、理论诉求和群众需求三个方面展开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的论述,只是在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和切入点上有所不同。

    时代背景方面。江南大学陆奕君和徐玉生认为新时代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回答并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必须依靠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陈烨认为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而顺利实现“四个伟大”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安徽理工大学岳柏冰和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徐向阳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为解读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支持中国社会发展,就需要发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建立起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范式。同时,他们还指出新时代的到来昭示着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更新,这就需要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新发展,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范式以对接新时代实践的发展。

    理论诉求方面。长春工业大学程颖和张聪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具备大众化的要求。在新时代,为了使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最终成为他们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就必须不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我们党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信阳师范学院吴浩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不仅没有过时,更成为了时代主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我还更需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群众需求方面。中国矿业大学卢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王永磊认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进行着伟大而独特的实践。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解释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是广大群众理论需求之所在,而做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急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积极作用。桂州航天工业学院周昌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在新时代条件下,实践有了新发展,人民群众要继续发挥主体力量就要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求助,通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掌握改造新时代的理论武器。

    三、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的研究情况

    认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围绕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的分析,学术界形成了以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贵州财经大学王凤祥立足全球化纵深发展的趋势分析了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在理论形式上,由西方敌对势力生产的“千面马克思主义”伴随全球化浪潮流入中国,模糊了部分群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知,阻碍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在社会现实中,西方资本主义利用全球化的契机,以各种手段抹黑马克思主义,抹黑社会主义,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动摇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文霞从新时代传播方式的转化探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首先,海量信息在不同群体间传播,而部分群众甄别、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弱,容易致使其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损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的权威性。其次,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在网上愈演愈烈,危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再次,非官方网络媒体的出现,使网民更加分化,削弱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最后,受其他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冲淡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性。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董馨立足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论述了互联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新挑战。第一,传播主体建设方面。在新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和新媒体兴起的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突出和巩固党的核心地位,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第二,传播信息建设方面。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国家,在争夺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数字化方面面临巨大挑战;第三,传播模式构建方面。传统理论灌输方式,与新时代互联网自主性传播的理论互相矛盾,限制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用。

    四、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情况

    通过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探究。

    内容体系构建层面。中国矿业大学卢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永磊认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作出既有规矩又接地气的优秀通俗理论作品。贵州财经大学王凤祥认为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在于不断创新,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构建上,厦门大学李言和原宗丽认为要充分尊重农村风俗习惯和本土文化,要以农村传统文化为依托,构建极具乡土气息的通俗马克思主义,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在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构建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徐瑾认为要将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以及马克思个人的奋斗历程作为高职院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内容,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潮,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教育。

    网络媒体技术层面。南开大学荣玉巧和东北石油大学牛翠萍、王红认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利用好移动媒体平台交互性的特点,综合使用微博、手机QQ、微信等平台的评论留言功能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话交流场域,全面占領意识形态领域。㈣福建师范大学高洁认为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新媒体逐渐成为重要的学习载体,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有必要建立专门性网站以掌握碎片化时间,将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信息,通过碎片化时间融入大众生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董磬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在此背景下,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有必要利用互联网多元化的传播介质,创建引领型、交流型、信息型传播平台,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影响力。西北师范大学王以恒认为传统的传播媒介和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媒介进行更新,并创新传播方法,以保障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获知程度。

    人才队伍建设层面。中国矿业大学卢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王永磊认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当前条件下,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作队伍的整合,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契机,着重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传播的专业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长春工业大学程颖和张聪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就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群众需要,与时俱进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与此同时,还要让新媒体成为大众化的新阵地,打造优质的新媒体宣传队伍。福建师范大学高洁认为党的十九大前后,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上曾涌现了一批优质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引导学习十九大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善于寻找、发现并利用好优质的意见领袖,让他们成为新媒体平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节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文霞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推进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需要建立一支技术+理论的专业人才队伍。

    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学术界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路径的研究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逐步开始的,经过学者们的艰辛探所,业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通过对文献的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当前学术界在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问题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化。

    从研究内容来看,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阐释往往被学者们所忽视。我们必须清楚,“新时代”刚提出不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在学术界还缺乏充足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共识,如果要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进行研究,就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加以阐述。如若不如此,就难以理解什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什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那么其文章研究的意义也就难以成立。除此之外,在研究内容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关于实践路径层面的探索。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上来。由此,深化实践层面的探索,分析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和方法,增强研究实用性,应成为学者们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重点。

    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多从宏观层面着手,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同时鲜有实证研究,缺少针对性。为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加强实证研究。鼓励并支持学者们深入实地一线考察调研,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对象的具体考察,形成极具针对性大众化路径方案,既可以形成相关学术论文发表,也能为有关部门推进大众化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其次,加强综合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历史性工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为拓宽研究视野,就应该积极借鉴包括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学科研究方法,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