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推进的名师工作室共同体建设

    内容摘要:名师工作室的本质属性是学习和实践的共同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在名师引领下,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应该成为教师研修的平台、展示的舞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园地、服务的基地。共同愿景是名师工作室区别于传统层级型教师组织的核心标志,与共同愿景伴生的是频密的人际互动和去行政化的自组织结构特征,三者共同构成了名师工作室中知识转移的组织情境。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学习共同体 项目研究 关键事件

    名师工作室是近年才兴起的新生事物,这几年数量不断增加,逐渐连点成片。名师工作室的兴盛,改变了过去师徒结对的“小作坊式”教师培养模式,正在构建一种新型的培养生态。也正是因为其“新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定位模糊、功能不明、管理粗糙、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有人概括为“五个有与无”,即有牌子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价值,有价值无方向,有方向无时空。其中时间冲突问题是主持人最难把控的:主持人事情本來多,所谓“能者多劳”;成员或学员更辛苦,调整不动的课表,请不了假的会议束缚着他们,经常要挤车、贴钱的培训也难以为继。主持人组织活动的最大困难是时间难以协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工作室的目标设计和建设模式的创新做起。

    一.名师工作室的定位:学习共同体

    理解名师工作室的特点和职能,可以从其“不是什么”和“是什么”方面思考。

    1.名师工作室不是什么?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组织吗?不是,它联系相对松散,没有一级组织的人、财、物,也不如教研组一样共有一个空间。它是一个学术团体吗?有点象,但它却没有一般专业协会的权威,它的活动通知或颁发的证书难以得到外界的承认。它更不象企业或机构,没有赢利的机制,也没有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当然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社群,不是一群乌合之众,不是一堆偶然聚集的人。它是一帮志趣相同的人的聚合,有成员也有领袖,同时还得到政府和学校的一些支持,有一点点经费。

    工作室的活动虽说是名师主导,是名师份类的事,各项工作设计得应该很专业;但工作室活动对每个主持人或成员来说,又是一个“份外的事”,很多学校不予计算工作量;工作室的活动设计对每一个主持人来也是一个新鲜事物,特别还牵涉到一些财务问题;有些人以前习惯单打独斗,如今当主持人也是新业务,难免“业余”。

    2.名师工作室是什么?是教师发展的平台吗?名师工作室应该是一个教师研修的平台、展示的舞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园地、服务的基地。之所以用平台、舞台、阶梯、园地、基地等一系列比喻,旨在强调一个思想,名师工作室对教师成长的基础和孵化作用。成都棠外学校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文中华老师直接将名师工作室定位为“是一个平台”,是教师“发展的平台”。“平台”一词本来讲的是物理空间,这里用来比喻教师聚合的地点、结伴的时机、同行的方向、发展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对工作室不同的角色来说,此平台具有不同的意义:对学员来说是学习的平台,是一个出海看世界的机会;对成员来说,是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是一个共同研究和解决困惑的机会;对主持人来说,是一个展示和强大自我的平台,一个团结同道发展壮大的平台。

    3.名师工作室的本质属性是学习和实践的共同体。也有人说,名师工作室是一个教师发展共同体,可以被视为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在专家的组织下,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功能,即名师展示的舞台、骨干培养的基地、教学示范的窗口、科研兴教的引擎、教育改革的论坛。工作室成员既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如:提高课题研究能力和课程研发水平;又有个性化的个人提升计划,如:专题教学总结、教学个案的分析汇报等。我想,工作室更象是一个项目组,围绕项目各有分工、共同完成项目。正如出征的小分队,或者如出海的航船上的全体船员和乘客。每次出海旨在完成一项任务。为了应对风浪,必须有船长,有水手,有各种人员。项目组是一个共同体,肩负任务的共同体,同时也必将是学习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实践的共同体。

    4.名师工作室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共同愿景是名师工作室区别于传统层级型教师组织的核心标志,与共同愿景伴生的是频密的人际互动和去行政化的自组织结构特征,三者共同构成了名师工作室中知识转移的组织情境。这样的工作室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并不是一级组织,不是一个单位,也不是一个企业,彼此并无行政上的联系,也无时空上的过多交际;神不散是指它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基于学术或共同兴趣,面对共同问题,形成研究共同体。这样的工作室只要项目好,分工明确,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人才培养往往愉快而高效;反之,没有项目,目标不清,职责不明,就会有事聚不拢,无事联系更少,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

    二.工作室建设策略:目标引领,项目推进

    名师工作室建立后,主持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超越传统的、简单的师徒关系?“学习共同体”如何可持续发展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工作室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设计好的项目,整合多方面资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名师是工作室内教师学习目标的主导者,是理论、实践与政策导向的协调者。名师工作室要基于需求,设计项目,引领发展。项目研究是教师主动发展的主要途径。项目研究是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而开展的相关研究,是有目标、有过程、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对工作的研究,需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途径,有思考地工作,提升工作的质效。工作室“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要注重合作;“不是一次战斗,而是一场战役”。因此,主持人要集思广益,整体计划。

    项目推进是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项目推进往往与任务驱动紧密相连。项目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任务包,可以把项目分解成若干小任务,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项目推进眼睛不能只盯一二位骨干,参与的应该是整个团队,所要要合理分工,“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总之,工作室活动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实践性、合作性;工作室要树立共生观念,强调共在、共创、共生,共同发展;需要设计项目或专题引导深度经验,用研的方式,解决教的问题,促进人的发展。

    三.工作室建设管理:管不如领,领不如引

    工作室管理有三重境界,引——领——管。管包括管人、管事、管环境、场地和时间等。管人,重点包括对认识的统一、职责的划分、活动的考勤、任务的检查、心灵的沟通等;管事主要指对研修任务的设计和组织,对活动的策划与创新,对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的考核。管理虽然很重要,但从“管”出发,考虑更多的往往是主持人需要,成员和学员的自主自觉性难以激发,自组织难以建设。领指“带领”,一是带将,二是领兵,主要是依靠成员,培养骨干,吸引和团结更多学员共同前进。领能培训成员快速学习和模仿主持人,但难以超越。主持人除了要管和領,还要指引成员向更远处看,向更高处望,引领成员打开新天地,眺望新视界,激发学员不断“开眼”,不断“升维”,勇敢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激励成员和学员挑战自我,超越主持人。

    视野方面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为不同成员的求学背景、知识结构和学术志趣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成员之间的视野常常不同。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需要通过会议、学习、读书沙龙、教学观摩和网络研讨等方式,逐渐达到融合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扩充的视野。

    探索名师的成长之道是工作室的重要使命。探索的过程即是主持人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工作室成员成长为名师的学习实践过程。我在工作室建设中强调了几点,一是要把课堂教学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二是以赛促研,以赛促成长;三是加强工作室间的交流,可以与同学科工作室一起组织名师工作室联盟;四是用好关键事件,成就学员精彩;五是注重经验提升,加强成果推广。

    特别是如何创设与促成关键事件,这需要主持人有心的预设、敏捷的捕捉和有力的推动。对于工作室老师来说,上公开课,或者参加省市竞赛等重要任有可能成为关键事件;还有工作中的坎,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等等,也可能成为教师成长的关键事情。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工作室就是个大家庭,就是靠山。有课题,大家都来帮助找资料;有竞赛,大家都来出主意;有问题大家都来关心和帮助;遇到事情,即使自己不是高人,也能请来高人指点,贵人相助,让事件很好解决。老师从中学到方法和思想,感受温暖与关爱,他的成长就会更快速,更健康。这些事件伴随成长,会成为特别影响自己思想、特别改变自己行为的关键事伴,对一个人的成长尤其重要。名师工作室要加强工作反思和经验提升,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科研成果、经验,通过工作室的活动和名师及其成员的自身示范,带动相关学科的教师追求专业发展。

    四.工作室主持人特色与工作室特色问题

    成师附小姚嗣芳老师的名师工作室构建的三个策略,一是解读名师特质,铸工作室之魂,二是确立发展目标,造工作室之形,三是进行行动规划,寻工作室之路。何谓名师工作室之魂?姚老师认为就是名师的特质,是彰显名师人格信念和智慧的不可复制的文化底色。她认为要通过解读梳理名师的特质,触摸厚重的名师文化,为名师工作室铸魂。

    特色建设还包括特色资源发掘。名师工作室要关注资源运用,强调关系建构。名师是优质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设计者。名师手里往往掌握着比一般老师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人迹资源。名师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并且通过这些资源,撬动更多的其它资源,包括调动更多的人、获得更丰富的内容、拥有更多的媒介与资讯,体验更多更真实的情境,从而搭建更丰富的交流研讨平台,推动工作室成员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磨炼和成长。

    每个工作室成员和学员也是一份独特的资源,用好这份资源不仅是项目建设需要,也是人迹融合的手段。有的工作室主题研讨提出了“四部曲”:晾晒(个人的思想)———碰撞(彼此的思维)———沉淀(自己的思考)———构建(新的工作思路)。这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头脑风暴式的集会,每个人都是组织者、都是设计者。这种从组织到自组织的成长过程,正是名师共同体建设的理想愿景。

    (作者介绍:余军奇,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副校长,龙岗区优秀专家,深圳市语文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