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化视域下中国戏曲的发展路径思考

    赵凤群

    【摘 要】不断提高的综合国力和持久发展的经济实力,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飞跃式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仍旧处于不断摸索之中。文化软实力也是国家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对国家精神意识层次、文化发展等都有极大的意义。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中华艺术瑰宝的中国戏曲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在产业背景下中国戏曲要突围开辟新的路径,必须要抛弃传统发展中存在的守旧意识,审时度势逆势而上把文化形态主动与文化市场竞争体制联系在一起,从创作革新、审美趣味、媒介传播等方面适当进行调整和创新,实现中国戏曲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产业化背景;文化市场;中国戏曲;产业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013-02

    产业化背景下中国戏曲的发展迈入新时期,从外部环境看中国戏曲受到电子传媒等的疯狂挤压,再加上文化市场的繁荣、新型营销手段严重冲击中国的戏曲市场。另外,中国戏曲的发展还受到自身的限制,戏曲传承中剧院老旧、创新人才不足、经营体制单一陈旧等特点导致国内戏曲的发展并不如人意。在产业化背景下中国戏曲发展要开辟新的路径,在产品的审美趣味与媒介传播等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实现中国戏曲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国戏曲对经济、文化、社会等方向的推动作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概述

    中国戏曲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艺术创新力、技术生产力、观众消费力、改革驱动力与市场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快速推动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开始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文化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成为一种业界常态。戏曲的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下也呈现了融合趋势,促进戏曲发展的同时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影响体现在传统戏曲表演的文化自觉革新上。艺术的创新为艺术提供一定的源泉和动力,鼓励新时代的人们加强对其的认识,打破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中不符合新时代审美的一些陈旧模式,迎合现代的审美市场。

    谭霈生认为戏曲工作者要掌握戏曲创作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在这样的认识下戏曲的发展在现代传承也出现了一定的转换。戏曲的发展还受到科技发展的推动,新时代下“技术生产力”促进传统戏曲表演在表现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不断完善。以白先勇打造的《牡丹亭》为例,充分借鉴现代舞台的表现手法,同时承袭了传统古典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技术创新与研发赋予戏曲新的活力,提升戏曲产业的附加值,扩展了空间。戏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观众的消费能力,戏曲需要观众。这决定了戏曲和别的文化、艺术类型上的不同,观众的存在、参与和合作在戏曲中非常重要,市场消费欲求和观点决定了戏曲的发展途径和市场发展空间。以新时代的黄梅戏为例,21世纪初期,韩再芬成为黄梅戏发展的传承人之一,有代表作《公司》《美人蕉》《徽州往事》等。

    文化改革逐渐走入新时期,解放思想和施行改革战略才可以完善市场文化格局,激发文化实力。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戏曲在市场上的发展并不乐观,一些国有剧院剧团基础设施差、科技水平低、市场经验不足,导致“转企改制”的剧院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发展压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戏剧院团更需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创新发展途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重新将戏曲焕发光芒,回到群众中来。群众需要艺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剧院等要积极探索新的路径。在新时代下比较成功的剧院有北京京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西安秦腔剧院等,成为了创新发展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二、文化产业化视域下中国戏曲的观众群分析

    文化产业化视域下中国戏曲的观众群主要包括农民观众群、市民观众群、学生观众群和外国观众群四个群体。

    (一)农民观众群

    中国戏曲的出现与农民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戏曲是农民创造的,在农民观众的支持、参与下发展起来的群众性戏曲艺术在一段时间内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农民,戏曲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要求和思想意识等。人们应该意识到戏曲的种种是为了适应农民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中国戏曲八百多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农民有直接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对戏曲发展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戏曲创新在倒退。农民观众群在新时代下,审美趣味、需要等都出现了变化,但是戏曲变化不大,说明农民群众的本性变化并不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戏曲的创新改变与农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二)市民观众群

    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农业经济逐渐向工业经济转变。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戏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更重要的是人们也不像从前那样热爱戏曲了,市场上能够见到的戏曲表演逐渐变少,对于一部分仍旧热爱戏曲的市民,不得不思考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是否已经失去价值。

    (三)学生观众群

    目前的学生群体对戏曲的认识逐渐转变,但是仍旧有很多学生对戏曲的认识非常浅薄。进入新时代之后,文化产业的推广、新时代的发展,才逐渐改变学生对戏曲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甚至痴迷戏曲,但是其中不乏不理解者。

    (四)外国观众群

    外国观众眼里的中国戏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京剧、豫剧和越剧,也是古典戏剧的重要组成因素。古典戏剧以富有魅力的表演,以及文学艺术、地方特色等,让每一个时期的人深深为此痴迷。在世界剧坛中,中国戏曲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和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等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外国观众看中国戏曲艺术的心理,新鲜与好奇的成分占大多数,但是也有很多外国人痴迷中国的戏曲,甚至愿意学习戏曲。从客观的角度上看,中国的文化语言审美在国际上并不是主流,意味着戏曲等艺术在国际上也并不是主流,带着东方味道的戏曲,在外国人的眼里始终是神秘的。

    三、文化产业化视域下中国戏曲的发展路径思考

    文化产业化视域下中国戏曲的发展路径主要从引导当代的审美趣味需求、发挥多元的投资运作模式和整合立体的媒介传播渠道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引导当代的审美趣味需求

    群众的文化审美并非是一种价值选择,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中国戏曲作为文化产品,首先要考虑产品能够带给人们的审美趣味,这就造就了戏曲的价值。21世纪戏曲的发展也要满足大众的审美趣味,满足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在内容上、形式上、表现上都要深入思考,在带着审美价值、哲学的同时还要附带新时代的流行元素,才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以《牡丹亭》为例,创作者白先勇认为,要使用现代的青春元素来打造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凄美爱情,只有突出青春才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众,因此在创作上坚持只删不改的创作方式,选择年轻演员,实景打造,把《牡丹亭》演绎到极致,并且获得极大的成功。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市民、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创作出的文化形式。戏曲诞生的时代观众基础不同,所以在时代的发展中会出现与时代不符的情况,而对戏曲的创新改革,要从内容、主题、场景、服装等方面进行改变,满足当代群众的审美需求,才是戏曲发展的途径。

    (二)发挥多元的投资运作模式

    文化产业化是以资本为动力,以现代市场为基础的文化传播机制,戏曲传播之所以缓慢,其重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传统戏曲的发展资金投入非常单一,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来源,所以戏曲要发展就必要要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不同渠道的资金参与到戏曲的生产和经营中去。第一,政府可以加大优惠力度,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到戏曲艺术的发展中去,还可以吸引外资投入。政府要加强宣传,让企业与戏曲文化形成产业伙伴关系,实现双赢。企业借助戏曲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戏曲文化产业发展以企业为后盾,双方实现良性发展。第二,多形式投资也是戏曲发展的重要途径。降低戏曲的生产成本,如《功夫传奇》就是国內唯一一部在国内演出的同时在国外巡演的商演剧目。这种形式为戏曲文化产品搭建了更好的平台,输出文化的同时也输入文化,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戏曲的发展要改变长期以来经费不足的境况,因此戏剧院团必须面向市场与观众,增强海外市场、增强海外融资、国内多元化多层次融资投资,同时也要核算项目运作成本,在生产方式与传播、经营等方面不断创新。

    (三)整合立体的媒介传播渠道

    戏曲发展需要传播媒介,宣传推广可以借助媒体实现区域乃至世界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识。戏曲的传承需要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传播方式,使中国戏曲传播的环境开始转变。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到现在的4G移动技术。而随着信息选择与新媒体的“私人化”“个性化”,让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越来越个性化、私密化,互动性也不断增加。中国戏曲要赢得市场和生存空间,需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让群众传播最大化,要整合立体媒介传播渠道,创新发展途径。戏曲院团与相关行业应该增设新媒体部门,同时建立戏曲艺术网站,开发书籍戏曲客户端,充分整合媒介形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能力,让戏曲艺术在大数据时代获得新的发展途径,从而更好地散发戏曲的魅力。

    四、结语和展望

    在人类艺术史上,中国戏曲位列于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内,但是古希腊悲剧已经消失,印度梵剧也消失不见,仅剩的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曾经遇到瓶颈。虽然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是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电子传媒的出现,新时代大批文化爱好者的出现,拯救了处于濒危边缘的中国戏曲,中国戏曲在众多人员的努力下重新散发出光芒。戏曲出现于农耕时代,发展到现在需要创新、改变,才能更好地与21世纪人们的审美趣味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在文化产业背景下中国戏曲的发展,要抛弃传统的弊端与时俱进,融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以新兴的文化形态主动参与到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以适应新时代为基础,努力适应和调整,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发展、文化市场发展相融合,更好地迈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晓辉.市场经济背景下戏曲艺术生存现状及发展路径探讨[J].大舞台,2012(12).

    [2]张宏伟.现代经济社会观照下的戏曲产业化道路发展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3]俞丽伟.新时期中国戏曲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新世纪剧坛,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