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M引领下的小学科学课程项目化重构

    万川

    

    STEM课程在学校的全面推广,使得一大批项目或主题也随之涌现,但大部分项目都只停留在学习技术或锻炼能力的浅层次上。那么,如何让这样的项目变得更加有意义呢?A-STEM的做法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赋予这些项目人文价值,从而激起学生内在的社会责任感和底层价值观,促使学生主动从日常生活中或教师预设的课程中生发新的问题、新的项目,主动探究,主动创新,最终实现为人类福祉服务的美好愿望。

    ● 项目缘起

    笔者所在学校有位学生中午需要自己做饭吃,但由于不会其他做法,于是只能天天吃面条,那么类似这样的学生还有多少?作为学校该怎么办?笔者发现,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发面的学问》一课,正是一个适合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好素材。那么,如何在A-STEM引领下对该课进行项目化重构?笔者认为应抓住三个点:①保持现有教材知识体系,确保学习的连贯性和课程的系统性;②把握人文引领,基于真实生活情境,提出有吸引力和有挑战性的劣构问题,在项目的解决中调用旧知,学习新知,逐步完善知识网,让学有所用、服务生活;③有“主动对接时代”“融入编程、智能传感等现代设备”“批判地汲取他人经验或创意”的意识,渗透人文精神。

    ● 课堂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该课内容进行了如下改编。

    1.真实小故事,唤起同理心,渗透人文引领

    开课伊始,笔者结合学校八成左右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弟、部分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吃喝这一实际情況,向全体学生求助,给学生现实的冲击,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家一起学习做馒头。

    A-STEM中的A不仅仅是Art(艺术),更应该是Arts(人文),从外在看它是指艺术及人文学科,从内在看它是指人文精神,即尊重自己和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对社会有正义之责,对自然、对周围的世界有审美之慧等,突出其在塑造健全人格上的统领作用,强调其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意义与价值。[1]它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对某一事件进行共情思考,在共鸣情感、迸发思维中把“人”给找回来,回归教育的根本意义。

    2.聚焦生成性难题,巧用思维导图,可视化学生的成果

    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酵母的生长,当下气温低于20℃,发面难成为生成性的真实难题,天气冷是不变的事实,唯有保温……学生很快将问题聚焦在“如何设计一个面粉发酵保温装置”上。

    如何设计一个面粉发酵保温装置?学生的思维是零散的、天马行空的。创意的激发离不开样例的模仿与研究,只有对思维当中的样例进行透彻分析,特别是关键节点突破后,才能让它更好地刺激、聚焦学生思维,使其不至于过于零散、随意。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围绕“生活中有哪些保温设备?”“它们都是如何实现保温的?”两个支架问题,对生活中的保温装置进行分析、归纳与发散,明确“要想制作一个保温装置,核心在于选用恰当的保温材料和供暖方式”,并结合如下图所示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再发散、再思考。

    3.主动对接,用现代化的设备培养未来的人

    学生想到的保温箱设计为“两个带盖泡沫箱,一大一小,大的套小的外面,中间放置旧衣服充当保温棉花,内插一根温度计”。这样的制作虽粗糙,但符合学生实际,且具备一定的保温功能。很多时候,项目到此就结束了,即完成学生动手能力范围内的项目设计就结束了,缺乏延展,在STEM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上明显不足。

    当代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不仅要有传承传统技艺的情怀,更要有主动对接新时代技术、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和批判地选择与学习的思维,变人工为智能,变经验为数据,在数字的调节中,解放人类双手,解放对“独家”配方的过度依赖,让每个生命在精准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智能时代都能公平享有创造的获得感。为此,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它们在鱼塘、空调、自动恒温揉面醒面机等场合的应用,并以此引导学生畅谈如何通过智能智造去改变传统工艺、批量化生产馒头的构想,类似的做法还可以用在哪些传统工艺的改进上等。

    4.宣传项目成果,体会劳动的快乐

    接下来几个课时,笔者将继续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充分讨论与完善,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将一些简单、可操作性强的作品制作出来,并真正用于发面做创意馒头。同时,还将带着学生“开公司”、设计LOGO、向教师和家长推销自己做的馒头,让他们在动手创造中享受劳动的果实。

    ● 结束语

    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借助创设的项目活动教会他们要有仁爱之心、正义之责、审美之慧。教育要回归人的培育本身,回归生活劳动本身,拒绝育新时代的“娇骄儿”,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活动是促使受教育者审美发展的最好方法。教育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2]

    在A-STEM课程精神引领下对《发面的学问》一课进行的项目化重构,促使学生在项目化的学习进程中进行知识的串网,结合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探究与创作,不仅有触及心灵深处的共情思考和围绕问题展开的切实体验,还有深入知识内核的透彻理解和立足时代的思维养成,这不正是我们现代教育所期望的样子吗?

    参考文献:

    [1]吴向东.从问题中反思,加深A-STEM课程学习的深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19):5-7.

    [2]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