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写作,就要教思维

    王丽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写作”就要“教思维”。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写作力提升、写作素养提升的前提条件。什么是写作思维?马正平教授认为,写作思维就是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长期以来,“训练观”一直是作文教学的主流,有教师甚至将写作与游泳、跑步、打球等身体技能训练相类比,对写作思维漠视,甚至排斥,由此导致学生的写作陷入刻板、生硬和模式化。著名语言学家王宗炎教授说:“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这里的“逻辑”,就是写作者的写作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写作思维转化为文字、句式和作品。正如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尔所说的:“清楚的写作导致清晰的思维,清晰的思维又是清楚地写作的基础。”

    马正平老师曾说:“我的写作学知识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的所有的写作学知识、美学知识、言语学知识不是从书本上抄下来的,而是通过我的写作思维、言语行为能力、审美感受、审美思维操作模型、操作程序来进行直观的描述。”借此,我也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需要切切实实地从过程出发,指导学生从构思、选材、创想等角度来深度培育核心素养。

    一、构思:实现写作的有序化

    思维的培育,首先就是要让学生的写作充满严密性、逻辑性、严谨性。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构思,从整体上驾驭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文章的优劣、好坏,主要依赖于作文的整体构思。新颖、独特、匠心独运的构思,往往能让作文独占鳌头。

    作文构思,从内部条件来说,就是要调动自我的写作经验、生活经验等;从外部条件来说,主要是审题,让写作切题,能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等。写作不是信马由缰,随笔乱写,那样的写作只会如同“挤牙膏”一样,挤一点、想一点、写一点,缺乏整体構思,拼凑感比较重。而整体构思就是让学生的写作有序化、凝聚化、最优化。在整体构思的写作中,学生的写作如呼吸一样自然,“文气”自然贯通其中,从而让整个文本成为上下相通的有机体、生命体。这种基于整体构思的写作,需要学生具备严密性、整体性的写作思维。

    比如,对于同一个主题,可以有很多的表达途径,而一个创新性的、严密性的构思,能让学生的写作获得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比如笔者曾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以表达出对时代变化的认识。许多学生都是直接讴歌,作文成为词语的堆积,干瘪无趣,空洞无物。一位学生另辟蹊径,他以一个现时代普通学生的视角,向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信,一方面描述鲁迅笔下的社会,另一方面描述新时代的生活。这样充满逻辑性、严密性的对比,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强烈的震撼力,还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写作需要构思,写作的自由不等于写作的任性,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陌生化的构思。在学生的构思中,我们能触摸到学生跳动的思维脉搏。只有借助写作思维,才能让学生形成可持续的构思、创写能力,也能在构思中建立完整的写作框架,实现文章的严密论证。

    二、选材:彰显写作的意图

    当下的作文教学,许多师生都奉以“技法”为圭臬,作文教学就是单纯讲“技法”,学生写作就是运用“技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是误入歧途的。应该说,并不是写作技法决定着学生作文的酝酿、萌生、成熟与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当做的是扩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所谓扩展学生的写作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强化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写作需要积累素材,而积累的素材更需要学生自身的消化吸收,在吸收中进行分类辨析记忆,从而更好地控制写作的意图。

    选材,要培育学生的结构性思维。比如在写作中,面对众多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素材可以运用,哪些素材不可以运用;哪些素材应当详写,哪些素材应当略写等等。教师的教学不能按部就班,而应当有梯度、有取舍、有创新,培养学生对素材的辨析思考能力,使他们学会对各种素材进行谋篇布局,提升完善的写作结构的能力。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写作中列提纲的? ? ? ? 过程。

    比如教学八年级的《苏州园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读写结合起来,借鉴文本先总后分的写作手法,介绍一座公园或建筑。由于面对的是这样的游记散文,学生容易出现“形散神也散”的局面,因此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结构性思维的启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条理要清楚。在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某些建筑的特点,重点描摹等等。这样的写作,一方面结合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能获得素材,另一方面通过写作结构性思维的启发,能让学生进行结构化写作的实践。

    初中生结构性思维已经初步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写作素材,建构写作的结构框架,就成为引导学生写作的重要手段。只有当学生养成了写作的结构性思维,他的写作才会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味、有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选材时有意训练学生的思维,便更能彰显写作意图,实现素材的有效化用。

    三、创想:培育讲故事的能力

    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会讲故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感性思维,而且要求学生具有理性思维;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而且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想,将学到的讲故事的潜质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是天生的故事家,只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他们就会主动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思维与写作同构共生。学生的写作,往往从模仿开始,这种模仿既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合乎一般情理,又在出人意料的情节之外。在模仿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想。创想,往往是一种拓展,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故事潜质。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联想,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统编版七上《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笔者引导学生借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等课文中的写人方法,让学生模仿迁移。但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创想,培育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学生选取多个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学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对事件进行深度描写并放大特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人物的描写不仅能借助语言来刻画,而且能借助人物的动作来完善,甚至能借助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细腻描摹。再对其中的某些故事的“隐略点”进行想象,从而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的故事潜质,生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力是写作的核心能力,是学生写作生命丰盈的“维生素”。写作是人精神的高层级活动,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却又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所以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看到的世界也同样情态多姿。相信,在培育思维发散性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深度解析写作的框架,从生活的角度训练他们灵敏的观察力,那么,在充沛情感的支撑下,在写作技法的辅助下,文字便会积聚为行走的力量,优秀的文章可能就在笔端。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