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与权力》:蔗糖的东西方贸易与特殊用途

    内容摘要:自从蔗糖被制造出来,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食物,相对于现代生活中单纯作为食品的糖,在古代的欧洲和中国,蔗糖可以被当做药品、香料、装饰品、甜味剂和防腐剂使用,甚至在某些场合下蔗糖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甘蔗的历史起源,以及作为世界商品的蔗糖在古代的用途。

    关键词:甘蔗 蔗糖 世界市场

    在蔗糖还没有产生之前,欧洲和北美洲多食用蜂蜜和从糖枫树中提取的枫糖,而中国除了蜂蜜外还有麦芽糖。季羡林老先生在他的《糖史》中引用过大量的文献论证过:先秦时代的“饴”指的是“软一点、湿一点、稀一点的用糯米或小麦、大麦制成的甜东西”[1],也就是麦芽糖。运用大米和小麦来制作糖,意味着在粮食珍贵的古代,“饴”是一种更加珍贵的存在。

    蔗糖是用甘蔗榨出的汁液制成的,关于甘蔗的原产地,学界至今仍然未有定论,西敏司在《甜与权力》中认为甘蔗的种植可以追述至远古时期的新几内亚,而且新几内亚的甘蔗一共经历了三次外传:第一次在公元前8000年前;第二次是公元前6000多年前,传入了菲律宾、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印度尼西亚是甘蔗的原产地之一。

    一.糖的东西方贸易

    关于糖的最早的文献,则出现在公元前400-350年印度的一本叫《波尼尼经》的佛经之中,因为佛经中有提到过在一些食物中加糖,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佛经中提到的糖是结晶状的固体,所以并不足以证明这时候已经有了制糖法。而关于欧洲对蔗糖的发现,学界普遍认为是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位将军在印度发现了砂糖,“一种来自印度的芦苇不需要蜜蜂就能直接带来蜂蜜,尽管它不产果实,但用它可以制作出令人陶醉的饮料。”[2]可这也只是最早发现关于制糖的文献,等到欧洲熟知蔗糖时,已经到了公元八世纪以后。

    (一)欧洲的蔗糖贸易

    欧洲的制糖史,大致经历过三个时期:地中海时期、大西洋时期和加勒比海时期。地中海时期的制糖业是随着阿拉伯人向西方扩张逐渐发展起来的,公元4-8世纪,主要的制糖中心还在印度河三角洲西部,到了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此后地中海中的大部分地区和岛屿都落入了伊斯兰政权的统治之下,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将波斯和印度的制糖术带到了地中海。“无论阿拉伯人到达何处,他们都为当地人带来了蔗糖和制糖术,蔗糖总是伴随着《古兰经》的脚步。”[3]如果说阿拉伯人的扩展使制糖业在地中海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十一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则使地中海地区成为制糖业的中心,欧洲人成为了蔗糖生产的控制者。十字军东征之前,欧洲人对于蔗糖的认知还只局限于南欧,十字军东征之后,蔗糖也传播到了北欧。

    随着葡萄牙等国家摆脱伊斯兰教徒的控制,地中海的制糖业也开始逐渐衰落。15世纪初,葡萄牙的航海王子“亨利王子”开展海上扩张,陆续占领了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等,并对这些岛屿进行殖民统治,在这些岛上种植甘蔗,“马德拉群岛上的蔗糖生产发展迅猛,并最终削弱了西班牙和西西里的制糖工业”。[4]西班牙是紧随葡萄牙之后又一个开拓海外殖民地的国家。葡萄牙占领了马德拉群岛,西班牙就占领了加纳利群岛和帕尔马岛。于是,这些被葡萄牙和西班牙控制的大西洋岛屿,逐渐取代了地中海制糖业的位置,成为欧洲的主要蔗糖供应地。

    哥伦布的第二次航海造成了制糖中心的第三次转移。公元1493年,哥伦布将甘蔗从加纳利群岛带到了西班牙的新殖民地圣多明各——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小岛。于是加勒比地区成为了欧洲国家开辟新殖民地,发展甘蔗种植园的主要地区,巴西变成葡萄牙的殖民地之后,美洲也被纳入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中。“很快,16世纪就成为巴西糖的世纪。在西班牙的新大陆殖民地,圣多明各和其他加勒比地区的早期成就随着美洲大陆地区的开发而被超越”。[5]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更多种植园的开辟,加勒比和美洲等地区成了欧洲各国争夺的目标,到了16世纪80年代,英国和法国便在大安地列斯群岛的一些小岛上建立种植园。17世纪初期,荷兰、英国和法国也陆续在加勒比地区建立了甘蔗种植园。后来英国入侵牙买加后,西班牙对加勒比的主要控制权旁落,英国拥有了加勒比地区大部分的殖民地,在多国竞争中占得上峰,法国紧随其后,自此英国和法国对加勒比殖民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后期。

    (二)中国的蔗糖贸易

    相比欧洲到公元8世纪才随着阿拉伯的入侵开始认识蔗糖,中国认识蔗糖的时间要早得多。蔗糖传入中國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由东南亚或者印度传入中国南方。中国最早提及甘蔗的文献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所作的《楚辞·招魂》:“人苦醎酸,辛甘行此,肥牛之腱,孺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鳖炮羔,有柘浆些。”[6]其中的“柘”指的就是蔗糖。但是蔗糖进入中国后,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停滞,一直等到公元6、7世纪(也就是大致在隋唐时期)才传播开来。而关于中国的蔗糖制造始于何时,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蔗糖的制造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某一个时代,至少在后魏以前。”[7]如果中国的制糖术确凿是在后魏之前发展起来的话,无疑比欧洲的制糖术要早得多。到了唐朝,中国虽然已经有了成熟的制糖技术,可是唐太宗依然“遣史取熬糖法”[8]。一直到唐朝末年,蔗糖依然不是很常见的物品。到了宋朝,蔗糖才成为大城市中常见的食品,但这并不意味这蔗糖变得便宜,它依然是很昂贵的奢侈品,而且于寻常百姓家并不可见,只有在大的城市的市集中,才能给看到卖蔗糖的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糖在宋朝的时候就开始向外出口,只是这时候只出口到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日本,到了明朝,洪武皇帝禁止私人海外贸易,这样的政令依然无法阻止中国商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海上进行非法贸易,成了明朝政府口中的“倭寇”,“16世纪40年代,14个倭寇集团的首领中除一人外全是中国人”[9]。16世纪初,葡萄牙占据了马六甲海峡,到了50年代,葡萄牙又占据了澳门,中国因为政府禁令无法明着进行海上贸易,只能通过葡萄牙人充当中介将商品贩卖到日本。随之而来的是西班牙,西班牙将中国的丝绸和香料运到了美洲的墨西哥,建立起了“横渡太平洋的商圈”,是“持续两个半世纪的大量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开端”[10]。17世纪荷兰人来到亚洲,与葡萄牙成为竞争关系,并以台湾为他们的据点,购买大量中国的糖运往欧洲,建立起了中国和欧洲的蔗糖贸易。到了清朝,郑成功不肯归降清朝,所以他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据点,于是他将荷兰人赶出台湾,以台湾为据点,而清朝更是因此加紧了海禁政策,而郑氏家族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和东南亚、日本的海上贸易。清朝收复台湾后,取消了海禁,开放海上贸易,到了18世纪,英国也参与到了与中国的贸易之中,购买中国的糖作为压舱商品,此外中国的糖也出口到南美洲和美国。

    由此可见,在欧洲国家大肆开辟殖民地种植甘蔗,开拓世界市场的时候,中国早就已经参与到了这场贸易之中,并且中的糖、丝绸和棉等都十分受欧美国家的欢迎。虽然中国在海上贸易的过程中因为官方政策的限制显得有些被动,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和亚洲的市场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二.蔗糖的特殊用途

    (一)作为香料和甜味剂

    在如今的生活中,大多数的糖以及含有糖的食品都很受人喜爱,这也表明糖在现代生活中是作为一种食物广为人接受的。可是在古代,糖因为它的稀有和昂贵,被人赋予了一些特殊的用途。西敏司把蔗糖的主要用途分为五种:药品、香料、装饰品、甜味剂和防腐剂。

    其实蔗糖的这些用途中都有交叉的部分,比如将糖作为香料的同时,它也发挥着防腐剂的作用。在欧洲,人们喜欢把蔗糖和胡椒、肉豆寇、肉豆寇干皮、生姜、小豆寇子、香菜萱(和姜有关)、番红花[11]等香料放在一起给食物调味,同时也是利用这些香料来腌制保存肉类。这时候被作为香料的蔗糖就起到了防腐剂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如果有食物腐坏而舍不得扔掉,人们还会放大量的香料来掩盖食物腐坏的味道。在中国的宋朝,蔗糖也已经具备了相同的功能,只是更多地用于制作蜜饯上,因为宋朝的开封府和杭州等地都十分喜欢广东、越南等地区的水果,蔗糖使这些水果以蜜饯的方式保存,让不同地域的人能够品尝到。“糖有经久不变的特性,如果注意防潮,能保存多年。用糖腌水果,能够掩盖酸味和过熟的味道,阻止细菌的活动,延长容易腐烂水果的贮藏时间。”[12]

    蔗糖作为甜味剂给增加甜味的功能至今仍然受人们欢迎,但是在近代,蔗糖作为甜味剂确实被添加到很多有成瘾性或者有刺激性的食物中。19世纪因为有了甜菜制作的糖,蔗糖的价值大大下跌,变成普通劳工都消费得起的普通物品。所以蔗糖的使用量大大增加,人们喜欢将蔗糖加入咖啡、茶、巧克力和可乐中。而这制作这四种饮料的植物都是含有咖啡因的植物:咖啡豆、茶叶、可可和可乐果。相比于咖啡和巧克力的昂贵,茶到了后期也同样成为了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商品,在茶里加糖也成了人们的日常饮品。此外在酒、烟草和鸦片中也可以看到糖的身影。蔗糖一直是调制大麻的重要成分[13],鸦片烟中也加了糖;把糖添加在烟草中即可以给烟草保鲜又可以增加味道;其次制作蔗糖产生的副产品糖蜜也是用来制作朗姆酒的重要成分。蔗糖本身并没有很明显的刺激性和成瘾性,可是它却是“刺激性成瘾”食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世界商品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二)作为糖雕和浴佛水

    在16世纪的欧洲,贵族们都喜欢把糖做成装饰品当做自己权利、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将糖做成装饰品这一用途也是从北非、埃及传播至欧洲大陆的。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在举行宴会的时候往往都会用精致的糖雕宴客:

    “这些糖果主要是把蔗糖和油脂、碎坚果以及植物胶质混在一起,制成一种黏土状、具有可塑性的混合物。用这种味道甜美而且能够保藏的‘黏土混合物可以雕出任意大小和形状的物件,之后再经过烘焙就可以使之定型。这样制作出来的展示品叫做‘精品,用来表示宴会上一道菜与另一道菜之间的间隔,而一道菜实际上也是由好几个菜组成的。”[14]

    随着糖雕的制作越来越精致,而且也因为蔗糖的珍惜,使用糖雕逐渐演变成了皇室和贵族的特权,精美的糖雕被赋予了象征着权利与财富的意义。等到后来蔗糖地位稍有下降时,一些富商们也开始举办宴会的时候用上糖雕来彰显自己的财富。等到蔗糖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时,用糖雕来宴客的风俗才渐渐被淡化。

    如果说用蔗糖制作的糖雕在欧洲被赋予了贵族特权的话。在中国和印度,蔗糖在一些场合中的运用则被赋予了另一种特殊的意义。正如上文提到的,最早的关于糖的使用的文献出现在印度的佛经《波尼尼经》中,而有确凿的关于制糖的文献记载则出现在公元500年的佛教典籍《律藏》中。印度古时候的很多佛教圣地都是制糖中心,甘蔗在印度佛教中被视作吉祥物,相传释迦牟尼本人就是Iksvaku(甘蔗)家族的后裔。在印度的神话中,释迦牟尼的祖先是在甘蔗地里神秘诞生的两个孩子,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就是国王Iksvaku[15]。

    蔗糖在宗教中代表的特殊含义也随着甘蔗一起传入了中国。唐朝佛教盛行,在很多重要的佛教仪式上都会用上蔗糖。比如浴佛节,即佛祖的诞辰。在这一天,人们会抬着佛像在城里游行以及给佛像进行沐浴仪式,给佛像沐浴的水用的就是糖水,然后这些糖水会分发给信徒,给他们带来福泽。相传佛祖出生时,就是用来自天国的香甜的水沐浴。也许信徒们认为糖水的甜味与他们想象中的天国之水相似,于是就赋予了糖水崇高的宗教意义,使之在浴佛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后来这一习俗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在浴佛节的时候也会制作甘茶浇在佛像上,茶水沿着佛像留到底部的盘子里,然后人们再将茶水带回去饮用。

    (三)作为药品

    蔗糖在古代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被作为药品使用,而且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十分认可蔗糖的药用价值。欧洲关于将蔗糖作为药品的知识,同样是随十字军东征有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的。古代阿拉伯的药理学的书籍中就有关于“糖浆”的药方,这种糖浆一般就是加入蔗糖和蜂蜜熬成粘稠的半凝固体,其次就是熬制玫瑰水,熬制的过程中隔一段时间就加一点糖。后来西欧就是熬玫瑰水或者制作玫瑰糖当作退烧药在肺结核的时候使用。10世纪所著的《医學全书》被誉为“整个处于变化之中的欧洲医学的缩影”,其中记载了蔗糖的药用功能:“治疗发热、干咳、肺疾、唇裂和胃部疾病”[16]甚至在治疗黑死病的时候,人们都认为蔗糖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欧洲,蔗糖的药用价值在16世纪的时候被广泛采纳,这时候英国的医学文献也经常提到蔗糖,有英国的学者甚至认为蔗糖可以治疗“耳鸣、水肿、疟疾、咳嗽、腹泻、抑郁症”[17]等病。欧洲人对蔗糖药用价值的认可一直延续到18世纪,因为这时期糖尿病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蔗糖并不是一味地对人体有益,反对蔗糖的人声音也越来越大,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蔗糖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中国对蔗糖药用价值的认识则是受到印度佛教徒的影响,印度的佛经中有很多关于药理的知识,《律藏》中就有很多关于医学的知识,而且当时的和尚大多也都通药理。印度的佛经中有讲到甘蔗的药性:“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的、清凉的,具有止痛、增加体力、制造精液及利尿的功能”。唐朝人苏敬撰写的《新修本草》中也有关于蔗糖的药性的描述:“甘蔗,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补脾,利人肠。石蜜,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煎炼砂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砂糖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含有蔗糖的药方,而且也记载了关于蔗糖的药效“医治腹泻、防止衰竭和血压急降”[18]等,而且蔗糖的这些功效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认可。由此可见,古代欧洲和中国关于蔗糖的药性认知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有其合理性。

    注 释

    [1][7][8]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九卷: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第52页,第86页.

    [2][4][英]金斯曼(Jonathan Kingsman)主编:《糖》,初兆丰,夏华,颜福祥译,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第13页.

    [3][5][11][14][15][16][18][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史上的地位》,王超、朱健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6页,第44页,第101页,第28页.

    [6][9][10][12][17][美]穆素洁著:《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叶篱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第102页,第112页,第43页,第32页、第33页、第66页.

    [13][美]戴维·考特莱特著:《上瘾五百年》,薛绚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页.

    (作者介绍:杨雯,武汉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