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创新发展研究

    李欣玲+罗永红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创新发展思路

    (一)发展模式的选择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批准的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试验区建设发展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试验区以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工业园为主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从试验区实际出发,依托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构建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七大循环型产业体系;借助于企业、产业和园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构建企业层面小循环、园区层面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突出资源综合利用,注重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发展,建成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典范和窗口(图1)。

    1.企业层面的小循环

    即单独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实现生产到再生产的循环,通过组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资源。

    2.园区层面的中循环

    园区层面的中循环是指在工业园区内部,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试验区,金峰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废液”中“淘宝”的企业。上游企业纯碱生产线排出的盐含量超过50%的“蒸氨废液”,由一条管道顺流至金峰实业的梯形摊晒池,再经过蒸发浓缩、烘干提纯、精深加工等环节,变成质量超过国家一级品标准的球状氯化钙产品,作为融雪、石油勘探、化工等行业原材料,进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废液中的氯化钠提取回收后,又销售给乌金化工企业,作为防腐剂生产的原料;就连烧锅炉产生的炉渣、粉煤灰,也被当地建材企业用于生产水泥。

    3.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包括整个区域从产品或能量生产、消费到再生产的循环。通过社会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利用社会中的物质和能量。如,实现包装物的重复使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废塑料回收生产化纤强物,废纸回收生产再生纸,废旧家电和轮胎的加工再利用等。

    为在社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制定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推进企业资源共享并联合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培育循环产业链,补齐其中的缺损环节,形成合理的反馈流程,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政府推进绿色采购,优先购买环保产品。创建绿色园区,鼓励绿色消费,重视生活物资的循环利用,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广生态节能建筑材料,将其应用于工业园区厂房建设和商品房建设。推进废旧物资和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在于废旧物资和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对城市污染排放较大的公交车进行新能源改造。保护好城市园林绿地,构建城市空间和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图2)。

    (二)试验区“七大”循环型产业体系架构

    1.盐湖化工产业体系

    海西州有43个盐湖,占据了1.6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察尔汗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至少在12万亿左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延伸以钾、钠、镁、锂、硼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精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开发下游精深加工、精细化工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副产品、废弃物。打造世界级镁、锂、钾产业基地。海西州“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千亿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州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

    2.油气化工产业体系

    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实施炼油扩能和天然气甲醇升级改造,满足青藏两省区需求。积极争取中哈石油管道工程延伸至格尔木,谋划建设百万吨级PX及其下游延伸项目,开展百万吨油页岩、页岩气、烯烃及其下游产品开发建设。以平衡氯气和氯化氢气体为主链,生产聚氯乙烯、聚丙烯、环己酮等下游产品,推动与盐湖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原油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成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州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

    3.金属冶炼产业体系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提升铅、锌、黄金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和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品,依托炼焦副产焦炉煤气发展气基还原铁产业。推进金属冶金产业与盐湖化工、煤化工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已探明百万吨大型镍矿,推进镍资源开发和转化,打造镍工业基地。

    4.煤化工产业体系

    煤炭清洁利用和煤化工产业链延伸是试验区煤化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积极推進煤焦化、煤气化、煤盐化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以平衡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副产的氯气、氯化氢气体为重点,依托煤制烯烃规划建设聚氯乙烯、丁辛醇、环氧氯丙烷、工程塑料、合成树脂等下游产品,加大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炼焦炉渣等废弃物的利用。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生态化持久发展。促进盐湖,煤炭,天然气,冶金等产业加快融合,建成以煤化及能源和盐化及冶金相结合为特色的新型煤化能源基地。

    5.新能源产业体系

    构建光伏、光热、风能利用的“装备制造—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海西州“十三五”规划提出:新能源光伏达到5GW,光热达到4GW,风电达到3GW,清洁电力能源比重达到80%以上,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同时,积极探索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州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6.新材料产业体系

    重点打造镁基合金、镍钴材料、锂系电池材料、烯烃下游高端化工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晶须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海西州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打造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

    7.高原特色生物产业体系

    依托红枸杞、黑枸杞、藜麦以及中藏蒙药和沙生植物,柴达木福牛、牦牛和高原生态冷水养殖以及驯养野血驴、野牦牛等特色生物资源,着力培育绿色有机食品和高原特色农畜产品以及生物医药等特色生物等产业,建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海西州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打造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

    二、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创新发展的思路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政府为主体的规制性政策、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性政策和第三部门为主体的参与性政策。这三类政策工具在激励政府、企业与社会三类主体的积极性、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领域明显不同。应该采取综合性策略,既要体现出政府行政机制自上而下的努力,也要发挥企业内发于市场机制的横向努力,更要发挥第三部门依托社会机制自下而上的努力,齐头并进,形成政策合力。

    1.规制性政策

    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各项市场化指标都还较低,在资源环境领域发挥作用的仍然是行政命令及标准、许可证及配额等。这些行政手段能够保证结果的先行执行力和确定性,因此,常为政府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所偏爱。事实上,在污染源数量较少的场合,行政手段最为可靠有效。但行政手段也有不足之处:其一,直接面对管理对象,实施强制力极易引起反感和抵触行为;其二,耗费巨大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实施有赖于执法与监督措施,因此既要审慎运用资源环境管理领域原有的实施效果较好的行政命令及控制手段,也要进行新探索,探索其他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制性政策及其运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均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在区域、园区、企业项目、产品四个层次上分别制定相应标准规范(表1)。

    2.市场性政策

    与规制性政策相比,市场性政策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更为有效。

    ①利用市场型政策

    利用市场及价格信号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优势主要有两点:其一,易于管理和实施,效率高;其二,政府财政效果明显。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市场性政策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种:

    ——征收生态税。生态税,或称绿色税,是与环境资源利用及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既包括环境税、资源税、消费税等,也包括特定环境用途的基金以及税式支出等其他税收。生态税是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及市场价格中,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我国现行增值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通过税收优惠及税收惩罚措施达到一定的生态保护目的,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但是,相关税收优惠存在范围窄、期间短、方式单一等缺陷,再加上此部分收入占我国税收总收入及GDP的比重有限,故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调节力度很小。

    ——使用费。低成本或免费使用的结果就是滥用。根据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及需求趋势,完善有偿使用费制度可以防止“搭便车”现象,从而改善资源环境管理水平,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对水资源使用者征收的水费、在自然保护区征收的观光费及向自然资源使用者征收的开发许可费、使用费等。

    ——押金返还政策。分市场驱动型和政府驱动型两种。前者又称“自发”的或者“生产者”驱动的押金返还制度,如消费者从厂商处租赁汽车等耐用品时需要交付一定押金,在返还该耐用品时再赎回押金。在确保废旧产品及包装容器的循环回收方面,市场驱动型押金返还政策可以节约资源,保证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后者出于社会环境目标而产生,既可以服务于循环回收,也可以服务于其他环境保护,如消费者在购买可能导致垃圾污染的产品时支付一定押金,回收废旧物品或者包装容器时获得押金返还。这二者在经济发达国家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受到普遍欢迎和赞誉的环境政策。押金返还政策既无产品消费税的弊端(导致生产的过度削减),亦不存在循环补贴政策负作用(刺激产品的过度消费)。

    ——专项补贴。通过提供专项补贴(循环经济发展补贴或环境保护专项补贴)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此类政策的实行虽有悖于取消补贴及政府不应主动干预市场的基本原则,但此类补贴在生态建设领域仍然是有效的。

    ②创建市场型政策

    创建市场型政策是基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创新、培育新的市场形式,进而利用新的市场形式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创建市场型手段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种:

    ——静脉产业市场。“静脉产业”是指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因为此产业的运作就像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静脉而得名。“静脉产业”分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再生资源被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其有助于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的形成,因此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性工具。随着我国政府将循环经济发展列入战略性发展任务,“静脉产业”将成为我国最有潜力的行业。政府在静脉产业规范化运行和私人资本进入静脉产业方面应该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在区域社区、广场、城乡结合部等场所兴办旧货交易市场,扶持其走上轨道。

    ——租赁服务供应链。循环经济是服务型经济模式,该模式下生产者的重心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提供服务,对服务的提供者而言,可以将产品生产得更结实、更耐用却无须更多;会尽量避免使用将来需要增加处理费用的材料,尤其是避免有害材料的使用。对消费者而言,租用产品既可满足需求又可获得质优价廉的服务。如法国的“温暖服务”模式、美国著名的开利空调公司的“出租舒适”服务、界面地遂公司的地板覆盖服务等。服务经濟的经营理念及模式催生出了租赁服务供应链,即从整个产业链考察,租赁服务业的上游是耐用品制造商与金融机构,下游是二手市场或租赁消费者,产品所有权、使用权的转移以及货币资本的循环流动,使上、中、下三方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租赁服务商向耐用品制造商支付货币资金,购买到产品的所有权及使用权,然后向消费者出租耐用品的使用权获取租金收入。当租赁期满,租赁服务提供商面临三种选择:其一,将其产品在二手市场出售;其二,将其产品继续租赁给消费者;其三,将其产品交由制造商回购,获取产品残值收益。不管作出何种选择,租赁服务提供商都将会以手中获得的货币收入投入到下一次循环中去,如此周而复始,形成链条,产品资源价值被最大限度利用,最终完成了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实现了两个方面的目的:其一,向自然界的排放量减少,环境负效应降低;其二,资源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是循环经济发展高端化的体现。但需要克服一系列实施障碍:如租赁服务系统存在复杂性及脆弱性,信息的获取与共享尚在起步阶段,产品和资金的退出机制尚未规范化,其中二手市场的环境支持尤为关键。

    3.循环经济发展的参与性政策

    贯彻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该在提高公众对于循环经济发展一般认知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公众的认同、参与及率先意识,从而使社会各界公众真正建立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信念及行为准则,参与性政策因此特别重要。

    ①教育引导性参与政策

    ——引导性参与政策的起点是基础教育。我们需要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无论是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还是人口膨胀以及战争创伤;无论是科教兴国、诚信做人、遵纪守法,还是和谐共荣、持续发展、民族复兴,都关乎着一个显在和潜在的庞大群体——孩子们,也就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态度、行动和力度将决定我们的未来。因为孩子们既是未来产品的生产经营者、销售购买者、使用弃置者、回收利用者,又是未来法律制度的改革创新者、完善普及者、遵照执行者、福祉享受者,我们今天所努力推进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他们既是受益者,也是义不容辞的参加者,因此,循环经济的思想教育首先应从孩子抓起,从基础教育做起。

    ——引导性参与政策的核心是终身教育。循环经济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为我们所深刻认识,这决定了要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一时脑子发热的决定,也不是应景式的短期繁荣。我们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使不同层次的社会公众在不同场合,多渠道接受循环经济思想与技术的熏陶。因此,要构建包括以课程教育及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教育这种主要形式和以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为主要方式的社会教育所形成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循环经济教育网络。

    ②管理保障性、参与性政策

    公众是否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来,还取决于政策性管理保障平台及机制系统构建。如,在促进绿色消费理念方面,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消费者要主动培养绿色消费意识,把节能、节材以及节水、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自觉釆买或循环使用可再生产品,拒绝购买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此外,绿色消费还需要各生产销售企业配合政府完善绿色生产标准,自觉拓展绿色产品的营销渠道,合理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规范绿色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

    (二)完善市场机制

    1.建立健全资源市场

    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明确界定资源产权,通过培育和发展自然资源开采权交易市场以及废弃物处理和交易市场,理顺资源市场和废弃物处理和交易市场上的价格体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同时,明确产权还意味着交易机会增加,企业间可以通过完善合同条款规则,增加订约机率,增进资源配置效率。此外,在资源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使资源环境产权能被转让,就能够使资源被用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以最大限度降低资源使用成本。

    2.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在明确产权并建立资源市场之后,碳排放权作为商品将可以在低碳市场自由交换,而碳排放也由于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而不再随意。2016年12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面对新兴的碳市场商机,企业该如何参与、抢占先机?如何实现碳资产效益最大化?因此,海西州要深入分析碳交易市场总体设计、交易规则和运行规律,为企业把握政策方向、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3.对循环经济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要想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及责任体系得到有效执行,就必须对环境容量进行有效监管,将各企业在经营中对资源和环境的使用量作为企业绩效评估和考核标准之一,避免出现企业逃避承担产品环境责任的现象,保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及责任体系得以正常运行,规范循环经济监管市场。

    4.形成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监管体系

    对公众举报的环境污染事件要加大重视与处理力度,对举报事件进行及时调查与处理,使公众在环境保护上真正享有监管权。

    (三)完善实验区人才保障体系

    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型人才的创造与探索。而循环经济学科发展与循环经济型人才的培养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

    完善吸引人才政策,组织实验区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共建科研基地,通过交流科研信息、合办科研机构等方式引进人才。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采取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到企业创业,不断壮大科技人员队伍,提高人才的收入待遇问题。满足企业、产业中坚骨干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严重不足,现有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总体规划》产业项目建设所需就业岗位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产业工人的需求。

    亨利·埃茨科威兹博士提出了“三螺旋”创新模式。强调创新活动需要大学(研究机构)、产业(企业)和政府三方一同参与,共同合作。2017年3月3日,青海师范大学、格尔木市人民政府、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盐湖学院”合作框架協议书》签约暨青海师范大学盐湖学院挂牌仪式在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隆重举行,是校政企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

    [2]《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10年

    [3]《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与发展论坛》.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4]《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优势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5]《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海西州“十二五”重点课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6]袁为民:《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思路研究—以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为例》.《企业经济》,2013 (6)

    (作者单位:柴达木日报社;中共海西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