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名师说题

    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

    ◇刘补明

    一、试题拆析

    作文材料包含了三个部分。

    1.基本材料:涉及两则引用,两个观点,三种说法,一个现象。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语出《左传》,大意是说百姓维持生计首先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穷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语出《论语》,大意是说应该早起晚睡,把庭院里外都洒扫干净。

    两个观点: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前者是在强调劳动的意义及其价值;后者重在强调劳动与端正品质、传承优秀传统之间的关联。

    三种说法均是负面的。第一种说法借口顾不上劳动;第二种说法认为没必要劳动或劳动的意义不大;第三种说法是不愿或不屑于劳动,把劳动排斥于自己的生活之外。

    这些说法或不辨美丑,或以丑充美,其实质即不参与劳动,不尊重劳动,成为一种变态或扭曲了的价值认同。

    材料本身暗含了对比:在传统意义上讲,劳动最光荣;而在现实生活里,劳动被辱没和流放。

    2.写作导引及其任务驱动。导引语: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这”指代的是“劳动”,核心词是“深思”,即从关于劳动种种现实状态引发出来的深思。那么,思考的力度、深度、广度,是本文写作成功的关键。如何界定劳动,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劳动与实现个人追求、对接强国之梦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劳动者该以怎样的心态与认识去从事劳动,这些都是动笔前需要解决的基本认识问题。

    写作的任务是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这里既有对写作意图的规定,也有对写作意图的细化和分解,还有对写作文体及格式的要求。既然是演讲稿,就得观点鲜明正确,语言准确生动且具有感染力;又是倡议书,那就得具有强烈的鼓动说服作用。

    3.写作常规要求。

    二、命题特点

    1.语文与思想的高度统一。语文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全国Ⅰ卷的作文题首先是语文的,语文味、语文情是浓浓的。无论是引出基本材料,还是导引考生写作,都使用了简洁、明快、亲切且具有示范性的语言,引导考生进入作文角色,实现语文追求。在作文指向上,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任务指令,而是巧妙创设写作环境,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写作情趣,从不同的层面勉励考生进入写作佳境。要实现“中国梦”,青年人理应胸有大志,懂得担当,不辱使命,但也应该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考题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引导青年人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用身体去丈量心灵世界的距离。

    2.“小我”与“大我”的有机关联。作文与时代携手,是近几年作文命题的基本走势,但作文毕竟不是政治的传声筒,它理应有独立的空间。201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设置了一个“复兴中学”一员的“小我”,还隐含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大我”,且把二者用“劳动”一词对接起来,“小我”就成为“大我”的一个部分,“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落到了实处。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用“复兴”命名,绝非巧遇,意味深长,既是提醒,又属关怀。张扬小我,建设大我,体现了对辩证思维的科学考核,直面了传统与现实、个体与整体、知与行、美与丑等诸多关系。

    3.推崇与针砭的双重风格。作文材料涉及的内容既有推崇传统美德的一面,又有针砭现实时弊的一面。命题者倡导什么,摒弃什么,不言而喻。命题人通过情境设置与命题要求,有效地避免了平面化、简单化思维,自然合理地考查了考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旨在选拔出对国家发展、社会变革、时代变迁有足够关注与深度思考且能精准表达的人才。

    另外,材料这样的双重风格也适合于写作破立兼备的文章。

    三、写作提醒

    1.关注“劳动”指向。劳动意识的觉醒,使人类走向高级与独立。劳动不仅养育了劳动者自己,也适应了生存环境,丰富与充实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类的幸福指数。基本材料里呈现了不理解劳动、不参与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种种言论与表现,就是要求考生強化本体意识、实践意识、行为意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匡正偏差,克服懒散,焕发斗志。

    2.强化对象意识。每个考生都是“复兴中学”的一员,也是“复兴中学”的杰出代表。你应该具有主人翁意识,以学校为家,以同学为友,以复兴为己任。你的听众是你的同龄人,也是你的校友,你要发众人欲发,倡团队所倡。你的演讲与倡议,是青年人跟青年人的交流,需要立足现实,激发热情,勃发想象,强化身份认同,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这就要求考生对话题、方式、口吻均有一定的讲究,要让同学乐于接受,使精神得以传承。

    3.落实重要词语。“认识”“思考”“希望”“建议”四个词语,是写作要求中提到的,自然也是构思与行文的依据。这里有指向现实的,也有指向未来的;有属于感性的成分,也有属于理性的元素。把握分寸,中和情理,是写作的智慧。切忌抛开这些核心词语,脱缰游走。

    4.分层陈列倡议。倡议的内容一定是具体可行且排列有序的,而不是抽象空洞而杂乱无章的。分得开,排得顺,扣得住,无疑是考场作文结构的法宝。

    四、两点浅见

    1.材料中关于劳动的两个基本观点,已经基本框死了考生的思维以及立意的走势,自我发挥的空间不足,个性化的表达难以达成,学生的作文容易趋于雷同且新意不易写出来。

    2.容易引发写作顾虑。不同的时代对“劳动”的界定和理解是有差异的,对于已经成年的考生,要不要承认脑力劳动也是劳动?要不要学会有效高效智慧地劳动?考生或许会茫然。

    (山西省太原外国语学校;030001)

    作文命题中的项目学习

    ◇吴素荣

    2019高考全国I卷的作文题目,无论所给材料,还是写作要求,无不渗透了项目学习的理念。这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让我们再次嗅到语文学习改革和创新的清新气息,窥见了项目学习在作文教学中推广的发展前景。

    基于任务,有明确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驱动任务。全国I卷要求考生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这一事实,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这里,明确告知学生本次写作的任务是完成一篇演講稿,而写演讲稿的目的是为“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提出具体的希望与建议,倡导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不理解劳动和不愿劳动的同学正确认识问题,并付诸行动。这种带着任务的写作,很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又因为材料阐述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只要学生有过“劳动”的体验和切身感受,很容易下笔,但这也更提醒老师和学生,写作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大众,只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在日常的训练中,必须敞开课堂的大门,迈出教室,放眼生活。

    基于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探究并解决问题。将写作任务情境化,是全国I卷作文试题的鲜明特点,这也正是项目学习所倡导的“做中学”。首先,材料源于原汁原味的生活,极富时代色彩。“有的说……也有的说”这些摘自生活情境下的话语,活脱脱的现实版孩子们的腔调,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写作现场,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引导语也注重向生活靠拢。“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还有……”显然是有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拷问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做出正确选择。而“其中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更将写作任务具体化——本次写作目的,就是为帮助身边那些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同学,尽快走出误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这样的命题,完全跳出了只为考查写作能力而强迫学生写作的局限。这里的写作,是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工具解决真实的问题,体现了项目学习“做中学”的理念,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对于这样的文题,考生只有平时留心生活、注重积累并勤于思考,才会有话可说,才能让作品更具说服力。

    基于写作素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从项目学习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从2019年全国I卷的作文命题中提炼出两个核心概念——“写作”与“劳动”。其中的“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硬件。一位好的写作者,最核心的素养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文字有效解决。而本次命题很明确地提示了这一点,这在前文已经反复陈说,不再赘述。对于另一个概念“劳动”,材料首先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更是幸福的源泉,并说明这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优秀传统。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针对劳动的两种观点:或者把劳动当作财富与幸福的源泉,或者不爱劳动不愿劳动更不尊重劳动。学生只要能对“劳动”做出客观中肯的审视,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事理交融,情文并茂,就是一篇佳作。这种看似降低审题难度的命题,其实是让学生在更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更宽阔的写作平台上,结合生活实际深度思考劳动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进一步明确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义,思考人生价值。

    基于作品效益,增强学生的写作责任感。全国I卷让学生完成的作品是演讲稿,而这次演讲又是用来感染和教育身边的同学。也就是说,让学生在表明态度和阐述看法的同时,还得让自己的作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正体现了作文的实用性特征。由于交流的对象是身边的同学,考生可以针对同学的需求实实在在地思考和权衡,思考哪些建议对同学有效,哪些现象是他们应该必须避免的,这无疑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写作中,如何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客观公正地阐述“劳动”的意义,如何能把文章的道理阐释得深刻而令人信服,考生还须在观察具体事件的基础上探求深层原因,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比如不爱劳动的深层根源有哪些,是责任感的缺失,公民意识的淡薄,还是对劳动缺少敬畏之心,抑或危机意识薄弱?考生只有探寻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打开思路,写出有一定高度的优秀篇章。全国I卷这个看似贴近现实生活的作文,实际对学生深入社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2019全国I卷的作文题目贴近生活,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责任感,既基于作文训练,又启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问题,而这正是项目学习的核心内容。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如果教师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能给出学生明确的写作任务,并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考生呈现在卷面上的也一定是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有价值的好文章。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030000)

    寻常之处有玄机

    ◇高永平

    2019年高考作文题面纱一揭开,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易、浅显,没有审题障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实,看上去越是简单、越是平易的题目,背后都是有“玄机”的,只有细心洞察题目中每一句话所隐含的信息,才可以破解这些“玄机”奥秘。

    玄机一:平常的材料里含意丰

    作文材料7句话,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古代先民对劳动的理解,热爱劳动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二是当下不同人对劳动的不同认知和态度。

    玄机二:明确的要求里陷阱多

    从写作任务和要求来看都很明确,审题立意上虽然没有难度,但不可忽视作文“要求”中所设下的“陷阱”。

    1.“立”的同时不可忽视“破”。材料与写作要求之间的过渡语“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其中隐含的信息是:关于劳动的话题在科技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已经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对热点问题的讨论,自然有不同的声音,写作时,也就有“立”有“破”,既“破”又“立”——立自己正确的观点,驳错误言论;在“破”错误观点的同时“立”正确观点。

    2.演讲不可忽视“看菜吃饭”。“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要求指向非常明确,文体是“演讲稿”,切不可忽视的是:演讲的对象是本校同学,既然是同学,演讲稿就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空话连篇地讲大道理,而应该心平气和、真诚而又亲切地谈“认识与思考”,“提出希望与建议”。

    3.校名背后的深意不可忽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本校”名为“复兴中学”。校名“复兴”是有深意的:复兴者,既指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再创辉煌;还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我们筑梦、圆梦的过程中,“復兴”意味深长,在谈“劳动”的时候,应该将“劳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

    4.谈劳动不可忽视了发出倡议。写作主题为“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就意味着在写作的时候,要向同学发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把“劳动”和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深入阐释“劳动”对民族复兴、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作用。

    玄机三:常见的文体里有真功

    在中学阶段,我们学习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经典的演讲词,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写作启示。

    演讲稿写作要注意写作的对象,作为“演讲稿”文体,要注意开头的“呼告语”和结尾的“致谢语”。写作中要把自己置于情境之中,联系实际,引经据典,讲道理、摆事实,力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鼓动性特点,但又区别于一般的议论文,演讲稿应注重针对性、宣传性、鼓动性、感染力和口语化。演讲需要技巧,演讲稿写作同样要讲究技巧。

    1.开头先声夺人,富有吸引力。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犹如戏剧开头的“镇场”,在全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既可开门见山,亮出主旨,又可叙述事实,交代背景;既可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又可引用警句,引出下文。

    2.主体层层展开,步步推向高潮。讲稿的高潮,即演讲中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段落。在主体部分的行文中,要在理论上一步步说服听众,在内容上一步步吸引听众,在感情上一步步感染听众。要精心安排结构层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地将情感推向高潮。

    3.结尾干脆利落,简洁有力。结尾或归纳、或升华、或希望、或号召,方式很多。好的结尾应收拢全篇,卒章显志,干脆利落,简洁有力,切忌画蛇添足,节外生枝。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教研室;438600)

    确定类型,看清任务

    ◇高? 岚

    这段作文材料取自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延续了近几年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思想。

    这是一个传统型的作文材料,它类似于“有人说……有人说……”的材料,与2009年、2014年和2015年的全国Ⅱ卷作文材料相似,都属于一件事引发的争议。2009年是在该不该给乞讨女孩钱的问题上引发争议,2014年是对过独木桥的双方换位通过的比赛行为产生争议,2015年是对女儿该不该举报经常在行车时打电话的父亲和警方该不该在官方微博上公布这一举报的行为产生争议。这类题的审题难度较低,你只需在争议的观点中选择一个你认同并有话可说的观点即可,只要立论有据,自圆其说。

    2019年的作文材料中,所谓的“一件事”变成了话题“劳动”,争议主要体现在针对劳动的两大分歧:一是财富源于劳动,幸福源于劳动;二是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个看起来有争议的话题,其实你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前者。因为很明显,你不能否定劳动的意义,不能有不尊重劳动的行为。所以,观点的确定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但错误的认识并非没用,你应该结合错误的认识来谈自己的观点。因此,这篇文章应该立论和驳论相结合比较合理。驳论的参与应该是2019年作文的一个亮点。

    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平时应养成看要求的习惯,要把所有明确的要求列出来,才能做到下笔时心中有数。对于没把握的考生,你可以将材料中的条件一一列在草稿纸上,提醒自己别忘了这些要求。比如2015年,“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这就提出了三项要求:书信体,写作对象,写信人。稍不注意,你就可能把写信人写成“×××”。再如2017年,“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要有有机的联系”。什么是有机的联系?搞不清楚就会丢分。材料还要求写作对象是外国青年。稍不注意,就可能写成外国人,而忘了人家要求是外国青年。2018年的作文材料要求自己的身份是“世纪宝宝”,写作对象是2035年18岁的青年,文章要装进时光瓶等。不看清要求而丢分就太可惜了。

    2019年的作文材料明确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演讲稿在表达观点上与一般议论文没什么区别,但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明确的演讲者身份、演讲对象以及强烈的鼓动情绪。材料明确要求,写作对象是“本校同学”,那自己的身份就是本校学生。学校的名称统称“复兴中学”,这“复兴”二字也是可以利用的。“提出希望和建议”,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不仅交代了写作内容,也决定了文章很难写成议论文以外的文体。这可能就是今年的材料中没有了“明确文体”的原因。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院;030000)下水示范

    1

    劳动最光荣

    ◇高? 岚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题目是《劳动最光荣》。

    再过几天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了。(立论的缘由)作为复兴中学的一员,我想跟大家谈谈“劳动”这个话题。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劳动最光荣,这本应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常识,现在却成了有争议的话题。我们有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其实都是对劳动意义的认识模糊造成的。劳动最光荣,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奋斗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针对现状,提出观点)

    财富源于劳动。财富的增加不仅仅依靠劳动,但没有人类的劳动,其他要素就不可能产生作用,所以,劳动是财富产生的第一要素。丝绸之路不是靠丝绸联系起来的,它是靠编制丝绸的能工巧匠和运送它们的商人的辛勤劳作联系起来的。资本的积累不是单靠钱来生钱就能完成的,没有劳动产品做基础,钱就是一堆废纸。温州从卖纽扣和拉链的小作坊迅速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服装生产基地,靠的就是勤劳的温州人民走街串巷、不计微利的劳动精神。华为公司从一家小小的销售代理商迅速成长为高新产业的领军企业,靠的是华为员工不懈奋斗,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财富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扎实实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的。

    幸福源于劳动。这个幸福既包括享受劳动财富的快乐,也包括创造财富的快乐。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当然是与众乐乐。一个人享受财富,只是一个人快乐,与更多的人一起快乐,岂不是会有更大的幸福感?其实,一个人要想单独快乐也是很难的,只有让别人知道你的快乐,并为你的快乐而快乐,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凭什么让别人为你的快乐而快乐?当然是通过劳动让别人获得幸福。你的价值不是自封的,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对别人有用才是真正的幸福,而这种幸福只有通过奉献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针对材料中正面观点,分别阐述)

    财富源于劳动,幸福源于劳动,劳动还能不是最光荣的吗?同学们,别再为自己不想劳动找借口了。“学习忙”就可以成为不劳动的理由吗?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劳动;也别说什么科技进步了,劳动可以让人工智能替代,因为人工智能不仅是劳动的产物,也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更不要说什么花点钱让别人去做之类的话,如果不劳动,你的钱从哪儿来?即使你拥有金山银山,不劳动,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反驳错误观点)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希望,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你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家里分担一些责任;你可以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培养利他精神;你可以约束自己,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以实际行动尊重清洁工的辛勤劳动。同学们,做到这些并不难。不要忘了我们的校名中有“复兴”二字,我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复兴重任。我们今天的劳动,都是在为完成这一重任打基础。我们都是劳动者的后代,我们也必将无愧于劳动者的光荣称号。(提出希望和建议)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院;030001)

    2

    为自己重树一尊劳动的奖杯

    ◇李国锋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自己重树一尊劳动的奖杯》。

    小的时候,我们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家里面,拿着扫帚和簸箕清理卫生,煞有介事的样子,常常会把父母逗乐;但神情中却半点都没有嬉皮笑脸的意思,像是在说“我可是正劳动呢”。

    我们热爱劳动,恪守本心,尽全力而无保留,要把眼前的活干完干好,这样才觉得光阴不虚度。然而,这种劳动的自觉不知道从何时起却渐行渐远。

    诚然,我们有很多理由可以为自己开脱,比如时代变了,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又苦又累的劳动,我们也不必“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而且就算“不务农桑”,我们也不会忍饥受冻,已经没有了生理安全上的迫切需求。更何况,我们还经常把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者又常常受到轻视。孔子的弟子樊须不是请教如何种庄稼,反被老师批评“小人哉”嘛(这里的“小人”是志向小的意思)!于是,我们便很容易产生一种偏见,一个想要获得尊重并且志向高远的人,就应该远离劳动。

    这实在是因为,我们对劳动这个词理解得不够深刻。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粮食、蔬菜、水果,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无数的劳动者在为我们顶着烈日,冒着寒风。我们不过是整个链条的终端消费者,从生产到消费,这一链条,如果在我们这里完全断开,而热爱劳动的传统,也会随之中断。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为自己重树一尊劳动的奖杯?像梭罗那样,重建与大地的联系。170多年前,他远离尘嚣,寻求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在瓦尔登湖边搭建木屋,春种秋收。正是劳动,让大地由贫瘠变得丰饶,也让生命由荒芜变得丰盈。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为自己重树一尊劳动的奖杯?像托尔斯泰那样,重建与生活的联系。他从来不轻视劳动,在自己偌大的庄园里干农活,样样精通。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尔斯泰在耕地》的油画,为此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躲在壕沟里,靠沟沿上灌木地遮挡,偷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他把劳动融入自己的生活,82岁离家出走时,还念念不忘要去当个农民,自食其力,度过余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信奉:“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重树一尊劳动的奖杯吧!像梭罗和托翁那样,不忘本心,立根于大地之上,与时代同行。伟大的精神才能鞭策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动才能培养强有力的精神。作为复兴中学的一员,我们应该把对劳动的热爱,践行于脚下,从中汲取力量,拿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魄力来,在人生的沃土上,励志? ?耕耘。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