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杨洪亮 周晨 陈显建 彭小智 李晓龙

    摘 要:本文通过收集大量文献,分析国内对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中缺乏有效且具体的实施路径,并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政意识缺失而导致的诸多问题。因此以整理和归纳体育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举一反三,利用多种教学活动作为思政元素的载体有机融入课堂,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的思政能力,结合课程设置转变评价体系四个方面,为高职体育课同向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课程思政;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1-00-04

    一、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后,全国各高校、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或积极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轮驱动、协同育人也成了各高职院校教学的风向标。

    (一)研究情况

    对于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国内众多学者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出了多项实施策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网络平台搜索“体育课程课程思政”等关键词,检索出100篇左右的相关文献,根据本文需要进一步筛选出50余篇相关文献,通过认真研读,初步了解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情况。

    首先,大量的文献将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体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或必要性。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育人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等,都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而同向开展“课程思政”不仅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同时是培养高职院校教育人才的需要,也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强国梦的需要,均凸显了思想政治寓于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其次,大量篇幅论证了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或优势。其中主要的观点认为体育课程本身蕴含大量的德育资源,体育中常出现的顽强拼搏、坚持不懈、齐心协力等诸多品质都是有效的隐性教育和思政教育。同时部分学者论证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两者的一致性,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后两点则更关注学生的品格、社会意识、集体主义等,体现了思政教育。而体育教学的三维目标又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最后一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样保持一致性。还有体育课作为实践课与其他理论课相比,实践课有先天的育人优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并且体育课程中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合作与配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几乎所有文献都提到了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或路径。笔者简单的进行了归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面包括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课程设置方面包括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师方面包括提高政治觉悟、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德育能力等;还有学者提到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或学校思政教育制度的建设等。基本明确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覆盖了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

    (二)存在问题

    其一,几乎所有文献都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作为出发点,以开展“课程思政”作为落脚点,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各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纲领,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切不能将“课程思政”当成领导安排的教学改革任务,而忽略了铸魂育人的初衷。其二,体育课程本身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学者们根据竞技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等枚举了很多优良品德,例如: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永不服输、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还有学者提出了体育竞赛规则制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遵守社会法则等。但是杂乱无章的品德良词并不能让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入体育课程,因此对不同的体育项目特点所体现出不同的道德品质进行整合归类十分必要。其三,对于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和路径方面,笔者只看到了笼统的教学改革方向,当然也有很多創新手段,只不过大量的篇幅仍是突出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缺乏具体的实施性手段,不利于体育课程有效融入“课程思政”。

    二、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力军以“00后”为主,他们在和平繁荣的环境下生长,有着不同以往的性格特征。笔者通过查阅大学生新特点等相关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思维开放。他们可以便捷的获取各种信息,轻松的接纳各种事物,对于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略知一二,对于社会的大事小情也见怪不怪,通过了解各种领域的信息和知识,最终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这一代大学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加懂得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其次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在多个新型领域中独树一帜。同时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渴望表现自己,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具备以上特征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不能逃避的是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低于本科的学生,侧面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部分学生表现出没有进取心,对学业没有规划,人生观不清晰;其次是大量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不仅是网络游戏的侵蚀,还有网购、直播、短视频等占用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社交能力差,身体素质差,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左右。尤其要提到的是现在年轻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娇弱唯美的小鲜肉取代了肌肉发达的超级英雄,男生远离了运动场而是宅在家里搞起了美妆,或是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享受现实生活中无法带来的快感;再次就是作为独生子,很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从小受到家人的宠溺,很少经历挫折,因此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差,遇到一些失败或遭遇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正就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是充分发挥体育中“育”的功能,宏观的说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塑造了学生阳光、开朗的性格。微观的说是让学生走出寝室,在体育课上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在课下与同学们一起切磋体育技艺,挥洒汗水,感受运动给身体、精神上带来的改变。《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可见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在国家、教育部层面上是大势所趋,在学生身体、精神、心理的发展层面上是势在必行。

    三、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整合归纳不同运动项目中大量的思政元素

    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体育运动本身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而形容体育对人的好处的良词佳句更是屡见不鲜。本文根据项目特点和教学实施,进行整合归纳体育思政元素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有利于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实施之中。

    共性特征,我们平时最耳熟能详的品质,例如顽强拼搏、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等,基本都属于体育思政元素的共性特征,很多人认为团结协作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社会,都要学会融入集体,与他人合作。而公平竞争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同样是非常宝贵的品质,体育竞赛中的公平竞争意味着想要战胜对手必须让自己足够强大,而强大的背后必然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摒弃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行为。

    个性特征,以篮球为代表的集体项目体现的不仅仅是团队合作、齐心协力、无私奉献的精神,还体现个人在集体中的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领袖风范等企业文化;以田径为代表的个人项目,体现最多的是面对体能极限下人的坚持不懈和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品质,而常被忽略的是独自面对竞争对手时所体现的冷静、自信和担当的心理素质;以羽毛球为代表的隔网竞技类项目,以回合制为主意味着每个回合都要经历输赢,连续的失利很容易影响心态,而暂时的领先容易疏忽大意,因此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需要人拥有随机应变,保持专注度的能力;以健美操为代表的项目,体现的思政元素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刚柔并进的健美操让现代青年认识运动美、形体美;以武术为代表的项目,则更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

    显性特征,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练习,最后通过总结和点评的形式来体现思政元素,分组教学法有效的发展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品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水平进行分层,让学生在完成符合自己能力的练习时增加自信心。

    隐性特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自己体会和领悟体育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耐力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语言鼓励,而学生自己体会磨练意志、坚持不懈的含义;在各类体育竞赛中,教师作为裁判只负责组织比赛,学生则能够在比赛中体会到配合、团结、坚强、担当等诸多思政元素。

    (二)利用多种教学活动作为课程的思政载体

    体育课程应首先突出教学的目标任务,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体育技能为基础,然后再体现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舍本求末。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认真的参与体育教学,熟练的掌握某项体育技能,在运动中找到自信,在比赛中找到乐趣,体育开展“课程思政”就成功了一半,这也恰恰是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隐性特征。

    另一半则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作为载体,来承载体育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这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会漫无目的的执行枯燥的练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清楚的认识每一项技术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其背后的人生道理。例如篮球教学中的传球技术,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要领后,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传球的哲理,每次传出去的球都是一份责任,没有责任心的传球或高或低,不仅容易出现失误,还会导致球队错失赢球的机会。这样简单的传球练习就成为了责任心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责任心的含义。教学前的导入环节是很好的思政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相关的体育人文知识,由此引出课程所要学习的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扩展了学生的体育认知;教学过程中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也是很好的思政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不怕失败等品质;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的体育比赛则是最好的思政载体,体育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就应当增加比赛次数、丰富比赛形式、提高比赛参与度,因为在比赛中学生能够强烈的体会荣誉感和使命感,而比赛的结果对于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赛后的点评和总结是最好的育人方式。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方式也是很好的思政载体,体育中很多励志感人的事迹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此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奥林匹克精神。

    (三)提升教师自身思政能力

    体育教师非常了解体育运动能给人带来很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由于缺乏德育意识,无法将体育精神通过课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印象仅仅是枯燥的技术训练课,很容易失去兴趣而被其他的有趣事物所吸引。因此学校可以組织开展针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德育意识、思政能力的培训,鼓励体育教师多学习体育人文、奥林匹克精神、运动人体科学等相关知识,形成体育课程特有的德育意识和育人形式。在此基础上,提高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规范的行为示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是合理利用体育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多种练习、团建、竞赛作为载体,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等实现“课程思政”,并且要经常开展教研活动进行“课程思政”的磨课,多组织公开课或体育“课程思政”课堂竞赛,逐渐让思政能力成为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让“课程思政”成为体育课程的常态化教学形式。

    (四)转变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以掌握运动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比赛要求为目标,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原则,以培养思想品德为方向。多元化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各环节所占的比例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进行调整,但必须逐渐增加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比例。思想品德的考核不仅对学生的出勤、着装、课堂参与度等外在表现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之间的交流、配合、帮助等内在品质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思政意识或思政能力,教学中思政载体的运用等,促进教师挖掘更多的思政载体有机融合思政元素,有效落实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结语

    高职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比赛作为最好的思政载体不仅要求学生以掌握较高的技术水平为前提,推进体育强国的建设,更承载了大量隐性的思政元素。而教师自身思政素养的提高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价值引领,是保障“课程思政”成为常态化的教学形式。当然,高职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仍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国内的学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提供最好的阳光。

    [课题项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课题“高职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路径探究”(编号:NZ20Q013)。]

    (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