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时代下的黑胶消费

    摘要:最近关于音乐消费实践的讨论,更多的声音是数字化以及数字音乐播放器如何改变听觉形式和音乐消费模式。然而,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中,黑胶唱片却是目前音乐销售增长最快的领域。通过对黑胶消费发生的主要聆听场景的研究,我们发现以黑胶唱片为核心的音乐消费模式与随时随地发生的“背景音乐式”的数字化音乐消费迥然不同,消费者会从聆听黑胶唱片中获得仪式性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仪式感;黑胶消费;音乐消费

    音乐数字化给音乐消费模式带来了两个显而易见的影响:播放音乐变得方便了;可以随时随地听音乐。而促成这两点的技术前提是4G网络的普及和资费降低;智能手机普及;音乐格式数字化;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完善。这些前提共同组成了一套便捷的私人化流媒体聆听系统。年轻人最主要的音乐消费实践正是以这套系统为基础,相较而言,诞生于上世纪的黑胶唱片及播放唱片的黑胶唱机系统并不具有这样的便携性,尽管经过多次技术改进,现代的黑胶唱机同前代唱机相比已经显得又“轻”又“薄”,尽管出现了附带音响的一体式唱机(例如深受年轻人欢迎的crossley唱机),但仍不方便带出门。另外,与数码格式的音乐相比,黑胶唱片作为音乐载体由于体积“庞大”(最常见的黑胶尺寸为12英寸的Long Play,其次为7英寸的Extended Play),显然也不可能随身携带,在这一层面上,可能正是无法缩减黑胶尺寸导致唱机无法缩减体积。

    伴随着“不便携性”的是黑胶唱机操作的复杂性,同流媒体音乐“一键可达”的欣赏模式相比,要听一张唱片意味着你至少要经历以下步骤:首先,从自己的唱片收藏中挑出想听的唱片并把封套打开;其次,清洁唱盘和唱机;再次,将唱片放到唱盘上,调整唱针;最后,给唱片翻面。另外,如果声音有问题,还意味着你需要回到唱机前再做细致调整。这种繁琐性首先意味着消费者如果想听完完整的唱片,那么就不得不将精力集中到唱片和唱机上。

    同流媒体或者MP3可重复播放的性质相比,黑胶唱片似乎是一种有“生命”的物品,每次播放都是一种磨损。然而,正是黑胶唱片的种种“不便性”:无法随时随地播放;播放时需要的一些繁琐的操作;“有限的生命”,在消费者为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下,促成了一种以仪式感为核心的音乐消费模式。

    一、消费的仪式感

    同当代的方便快速的流媒体音乐消费相比,黑胶唱片的消费显得过于麻烦了,想要从黑胶唱片中获取音乐需要一系列繁琐的步骤,这提高了欣赏音乐的难度,是一种落后科技带来的不便与限制。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使音乐不再是随时随地唾手可得的东西,音乐不再是背景,而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事物,消费者将播放黑胶唱片的限制转换为一种促成性的资源,使随意的音乐消费行为变成了“聆听”,播放黑胶唱片所需要的动作,带来了仪式感和专注、沉浸的感受。

    而仪式感带来的音乐的珍贵感是正是音乐数字化后所失去的。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获取渠道一直有特殊性:CD时代,海外正版唱片的引进需要经过层层严格审查,审查结果是要么唱片引进不完整,要么干脆不引进;另外,一张正版CD的价格对当时的收入水平而言并不低,因此对于爱好外国流行音乐的人而言,处于灰色领域的打口CD提供了另一个“物美价廉”的选择(Kloet, 2010)。MP3时代,消费者利用电驴或rayfile等p2p网络传输服务,下载盗版音乐(在外国标志性的软件则是napster)。在上述时期想要获取音乐,至少需要花费一点功夫去搜寻、下载或购买,购买和聆听之间总是要等上一段时间,而流媒体时代将音乐获取的门槛大幅降低了,音乐的可得性更高了。流媒体的正版化是近十年来音乐产业发生最重要的变革之一,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其对消费者带来的影响: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下载一个流媒体应用软件,就可以试听各种类型的音乐,目前一些音乐流媒体软件上的音乐实现部分免费试听,虽然叫“试听”,实际上一首歌理论上可以无限次重复听。获取音乐的便利是王宁(2018)提出的“日常生活的乐感化”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音乐此伴随了人类的其他活动——通勤、工作、休闲等,音乐成为了其他活动的“伴奏”和背景音乐,成为不需要花费注意力对待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操作的繁琐性在被消费者能动转化为一种“仪式”,通过播放黑胶唱片这一“仪式”,音乐重新变得“珍贵”,人们可以再次完全沉浸在音乐中。

    仪式感不单指播放音乐时所需要的繁琐步骤,还涉及黑胶唱片对音乐欣赏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定,从受访者的情况来看,人们一般会在自己的家里听黑胶唱片,唱机放在自己的房间,听黑胶唱片的时候一般是工作结束后或周末,这两个条件保证了一个安静、无人打扰的音乐环境。Bull(2000)注意到随身听和耳机的个人音响组合是对现代城市中过量的感官刺激(听觉和视觉的)和物理趋近性的一种齐美尔意义上的“逃逸”(retreat)。降噪耳机在个人消费者领域逐年增长的销量似乎是对这一“逃逸”需求的另一例证。从“逃逸”的角度来看,在无人打扰的时刻聆听黑胶唱片,未尝不是一种逃逸,远离都市喧嚣的复杂人际关系,静心地沉浸在音乐之中。在这里,黑胶唱片的限制性再一次转换为了促成性资源,成为人们“逃逸”的手段和资源。

    二、结论与讨论

    黑胶唱片的物理特性在數字音乐时代下被消费转换了一系列的“聆听”资源,或仪式感消费。在黑胶唱片的消费中,仪式和仪式感是混同起来的,指人与黑胶进行的一系列互动和在其中获得的某种特殊感受:(1)操作黑胶唱片和唱机的仪式性的动作或姿态;(2)限定的空间和时间体验。进一步探究这种仪式性的聆听和审美体验,将我们带向了对时间的探讨,仪式感指向一种现代性视域下的时间感受,崔露什(2012)认为“现代性的核心是‘时间,而仪式在现代性视域中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有别于现代性被支配或被分裂的时间体验,可以将人从忙碌的事物中抽离出来,以一种崭新的时间体验参与到审美活动之中,从而使仪式感的审美体验不被派遣或支配”,听众在黑胶聆听中专注、完整、沉浸的体验正是这一时间体验在音乐消费中的审美表征,而这与被现代性支配和被分裂的感受相反,这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为何在有更便捷的流媒体时代,不断地有人回到“过去”。总而言之,黑胶唱机较大的体积,较繁琐的播放步骤,切歌困难等特性限制了随时随地随性的音乐消费,但是在音乐数字化的环境下,消费者能动地将其转换为可供进行仪式消费的审美资源,通过黑胶唱片践行了不一样的音乐聆听实践。

    参考文献:

    [1]崔露什.(2012.)仪式感的现代性阐释[D]. 陕西师范大学

    [2]De Kloet, J. (2010). China with a cut: Globalisation, urban youth and popular music (Vol. 3).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3]Bull, M. (2000). Sounding out the city: Personal stereos and the management of everyday life. Berg.

    作者简介:

    刘学家(1994—)男,汉族,广东韶关,硕士研究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研究方向:消费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