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上的25昼夜(下)

    窦孝鹏

    生命的卫士

    唐古拉山像一个凶暴的魔鬼,从修筑青藏公路到以后每年新老兵进藏出藏,它吞噬过不少我们年轻战士的生命。不少人仅仅从这里经过一下,就永远躺在了这陌生的雪山上。而现在,汽车76团一营的指战员们却要旷日持久地战斗在这里,他们生命的安全系数有多大的保证呢?

    车队医生延陵之仁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和大家一样,这个走出学校大门不久的青年医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险恶的情况。

    ——稀薄的空气,使不少人头疼欲裂,胸闷呕吐,百分之百的人得了高山反应症。

    ——缺粮缺水,大家长时间吃不上热饭,营养严重缺乏,体力大大下降。

    ——冷风寒气几乎吹透了大家的身躯。早晨起来,眉毛、胡茬和鼻子上都会冻上冰凌,而身子下面的冰雪却原封不动,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被冻伤。

    ——车队的日常卫生无从说起,自上山以来谁也没有洗过一次脸,人人脸色青肿,个个身上衣服破破烂烂,满身油泥。

    延陵医生在和战士接触中,认识和理解了这满身油泥的汽车兵,并为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位而感到自豪。他给自己暗暗定了一个目标:不管在山上待多久,保证绝对不能牺牲一个人。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和卫生员背着药包、踩着没膝深的大雪,走遍一个个山头,一台车一台车地去巡诊。

    有部分同志由于雪光刺眼,得了雪盲症。眼睛肿得像红桃,医生就给他们服用维生素,采取给风镜上涂泥巴等方法治疗;不少同志在劳动中手脚被冻僵了,他一碰上就忙抓起来用手捂,用手搓,甚至揣进怀里暖,并教育大家绝对不能放在火上烤;对因高山症而头疼不止的同志,他则把APC等药片,一人不漏地发到手里。

    恶劣的环境,给卫生救治工作带来预想不到的困难。一连的杜全生患重病后,发烧40度,延陵医生怕他转为肺水肿,想给他打两针,可针头还没插进肉皮就冻住了。他只好把针药含在嘴里温一下再打,一直打坏了三针也未打进去。没办法,只好给他服了点咔非因,让冷风吹了一下,病竟好了。

    在不断的奔波和巡诊中,延陵医生自己的脚被冻坏了,脚趾紫黑,脚脖肿得脱不下袜子,行动很困难。为了当好战士的生命卫士,他叫卫生员扶着自己去巡诊,从这台车走向另一台车,雪地上留下他长长的脚印……战士们见了很感动,都要来背他,他说:“你们都是病人,我是给你们看病的,不是来给你们加病的”。

    也许是战士顽强的生命力吓退了死神,也许是医生高妙的技术驱走了病魔,总之,在不平常的25昼夜中,200多名同志没有牺牲一人,这在当时也算得上一个奇迹。

    民以食为天

    早晨,三连老战士赵玉琴从“依发旅馆”(这是战士对大依发车驾驶室的称呼)爬起来后,活动了一下冻得发僵的肢体,就去准备自己的“早餐”。

    别看赵玉琴起了个女人名字,实际上却是个河北大汉。今天已是上山的第三天了,尽管高山反应症折磨得大家胸腔里像塞了团棉花,没有一点食欲。但繁重的体力劳动,要求大家必须拼命吃一点东西,否则,光“支出”而没有“输入”,人很快就会垮下来的。

    赵玉琴在工具箱里翻了半天,找出一块巴掌大的烤饼——这是他们车上唯一的食物了。

    车队出发前,为了怕陷车吃不上饭,每个车上都发了点大饼、面包和牛肉罐頭等,经过两天的“打扫”,大部分都填进了肚子。赵玉琴拿起这块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饼子咬了一口,咯得牙生疼,却没咬下一点点。他顺手把饼子丢进车下的牛粪火里烤起来,并找出一个空罐头盒盛了一把雪,放在火边烧起来。一会儿,饼子烤热了,也烤黑了,水也烧开了——当然只有60度,他和一个战友二一添作五,连吃带喝、无比香甜地完成了这顿“早餐”。那位战友为此还编了两句顺口溜呢:“牛粪烤馍喷喷香,雪水润喉滋滋甜。”7年后,担任了团后勤处助理员的赵玉琴,回忆起这顿饭时还吮着嘴唇说:“那可真是我有生以来最香甜的一顿饭呀,当时的感觉比吃三鲜水饺和鸡蛋烙饼都来劲!”

    民以食为天。山上断粮以后,不少人饿得心里发慌,就不断抓雪吃,结果越吃越渴,嘴唇都起了泡。张营长看到后,劝大家不要再吃雪,他托人去附近的养路道班借了一袋面粉,又从二连车上找来一些大米,决定熬些面糊糊和稀饭给大家充饥驱寒。

    做饭的任务落在了赵玉琴及通信员贾森林身上。没有锅,他们找来几个脸盆用雪擦洗一下当锅,先化雪水,再煮面糊糊和稀饭。山上气压低,水烧到60度就开锅了。熬出的面糊糊半生不熟,稀饭更是米是米,水是水,喝在嘴里不烫牙。由于没有锅盖,做好的饭上面飘着一层黑油沫子,但这总算是几天来的第一顿热饭啊,大家看着馋得流口水,却谁也不肯先舀。最后,张营长亲自掌勺,给每个同志分了一勺子,有的同志端到手里,一口就喝完了。

    由于车队距离拉得远,前后照应不过来,同时有的同志怕车子自动熄火,也不肯离开车子去喝面糊,于是只好自己想办法。驾驶员施维义、段连启就是这样。他们向道班讨来了一点生面,也没点火熬,就一把生面一把雪地吞食起来,还美其名曰“白面就白雪,更比白糖甜”。

    元月14日,这是一营奋战唐古拉山的第五天,山上一点吃的都没有了。早晨起来,驾驶员李增珠忍着辘辘饥肠,去找燃料,在一个山洼里碰见几辆地方的抛锚车,几个司机正在那里熬面糊糊。同行相亲,同病相怜。地方司机慷慨地给了李增珠一脸盆面糊糊。小李虽然饿的头发昏,却舍不得喝一口,端起面糊糊向“营部”走去。所谓“营部”,就是车队中间的路旁,用空油桶围成一圈,上面盖了一块篷布。这是目前全营最好的住处,名为营部,实际成了重病号的收容地。

    风吼雪舞,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李增珠低头走着走着,突然脚下一滑,一下摔倒了。手里端的面糊糊洒了一半,他懊悔得真想大哭一场。

    哭没有用,他急忙端起剩下的半盆面糊,小心翼翼地用大衣盖起来,磕磕绊绊向前走去。一到营部,他把面糊糊端到军医延陵之仁跟前说:“延医生,您快吃吧,吃了好给大家看病!”

    望着浑身雪迹的小李,延陵医生眼睛直发潮,他说:“小李,你先吃吧,吃了好去烤车!”

    推来推去谁也不肯吃,最后延陵医生决定:每人喝一口。半脸盆面糊糊喝了几十个人啊!

    情况到了非常严峻的时刻。

    下山求救

    山上的严重情况,车队领导早就看到并作出了安排。

    元月13日,当张功副团长和张洪声营长看到原打算两三天内冲过唐古拉山的想法不可能实现时,就研究决定:挑两部好车,大家集中挖路,派人到安多兵站去求援,并设法通过兵站的电台,把情况电告军区领导。

    这是个具有探险性的任务。前面的道路被雪封得怎么样谁也心中无数。经研究,张营长决定亲自带车下山,他脑子里转悠着,想挑两个思想作风好、技术过硬的同志来开这趟探险车。

    想啊想啊,一个精干的身影浮上他的脑海:“对,就是他——王满洲!”

    王满洲是一连三排副排长,1951年入伍,这个来自山西运城的小伙子作风顽强,技术过硬,办事利落,在营里是数得着的。另一个挑的是老驾驶员李增珠。

    20几年后,当张洪声由总后青藏兵站部部长升任总后基地指挥部副司令员,王满洲接任兵站部部长时,两人谈起唐古拉山上的那段往事,心情仍然很激动。

    是呀,当时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这两辆车能否开出去,关系着全营官兵的生死存亡。大家集中力量,一鼓作气,突击挖雪开路。因为风大雪飞,挖通路后车辆必须立即通过,否则就会重新被大雪埋没。

    王满洲和李增珠紧握方向盘,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雪地行车,速度不能太慢,慢了会原地打滑;更不能太快,快了容易发生危险;而又不能猛踩制动,制动不当车子会调屁股。两人凭着自己的经验,适中地控制着速度,带着山上200多位同志的期望,招招在意,步步小心。

    车子驶过山头,刚要下山,迎面遇见了兄弟汽车团的一个车队,他们是执行完运输任务返回驻地格尔木去的。车上拉着一些赶回内地过春节的道班工人,并带着工具,他们是从唐古拉山南麓一边挖雪一边开车上来的。尽管挖开的路很快被大雪埋住了,但毕竟不是太厚。王满洲等顺着他们的辙印向山下开去,于当天晚上安全到达安多兵站。

    兵站的同志们见到张营长他们个个脸色青肿,浑身黑脏,很受感动,急忙安排他们住下,给他们准备吃喝。张营长顾不得休息,以张功副团长的名义起草了一封电报,交兵站电台发了出去。内容如下:

    西藏军区并转兰州军区:

    汽车76团一营车队全部被困唐古拉山,今天是五天五夜了,山上的雪很厚,有的地方三四尺深,有的风卷的地方雪更厚,每天又刮十级大风。现在组织人力挖雪开路,同志们情绪很高,保证完成任务,到达拉萨的时间可能延长一些。

    汽车76团副团长 张功

    1月14日于安多兵站

    发完电报后,张营长组织官兵把车上的弹药卸下来,又装上柴油、牛粪、馒头、咸菜及面粉、大米等急需用品。这时,几个人几乎累得挪不动脚步了,他们多么想好好睡一觉啊!但山上饥寒交迫的战友们正等着他们呢,他们怎能躺得下呢!

    王满洲他们没顾得上喘口气,又开着车向山上返去,于14日中午与山上的同志会合了。看着他们拉来的东西,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从此,与山下的联系总算打通了,急需的物资也有了基本保障。

    意外情况

    按說,这时汽车只要加好油,就可以下山了。但谁知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四分之三的车子出现故障,自动熄火,开不动了。

    什么故障呢?主要是油路不通,高压油泵泵不出油。为了防止冻坏机器,对自动熄火的汽车,营里组织大家及时把水放掉,并用摇柄反复摇动机器,把水管水箱残留的水排干排净。

    现在,摆在一营同志面前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排除50多辆车的故障,使它们尽快运转起来。汽车窝在山洼里动不了,无异于一堆废铁 。

    一场雪地修车的战斗开始了。驾驶员们躺在车下的地上,卸下油管、滤清器,一点一点的检查毛病。

    山顶的风口处停着一辆抛锚车,一双大头鞋从车底下伸了出来——那是连长赵承庆正爬在车下帮助驾驶员修车。油路的各个环节都检查、疏通了,还不行,啥问题呢?这位老汽车兵想了想,一骨碌爬起身,打开油箱盖,卷起袖子,一只手伸了进去,天哪,原来由于气温太低,油箱里的柴油都变成了稠粥样。他用手在里边搅了搅,哟,竟碰上了冰渣儿。水不知什么时候掺进柴油里去了——这种情况实在不多见。他感到一股股冷箭射向心里,便急忙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冰渣儿捞了出来。霎时,那只手变得一片惨白,五个手指完全失去了知觉,他却为找到故障的根源而十分高兴。他的这个发现,提醒了大伙儿,不少人把手伸进油箱去捞冰渣儿。冰渣捞净后,稠粥样的油仍流不进油管呀!唯一的办法是给它加温,稀释。

    用火烤油箱,等于烤炸药包,危险性很大。但不烤化不开,车就动不了,再危险也得干。只要掌握好火候和温度,不断小心搅动就行了。

    在修车中,担任最艰巨最困难任务的,当然要属修理班。修理班长张怀恩,河北人,1951年入伍,身高体壮,黑红脸庞,技术上是把好手。开始,班里还有几个人,最后其他人都病了,他便一个人挑起了这副重担。每天天一亮,他就背着工具袋出去,卧冰爬雪,一干起来就忘了吃饭,有时直到天黑得瞅不见东西了,他才收拾工具停止工作。他心里着急呀!过去,自己家里穷得连个手推车都购买不起,如今,党培养自己干上了修大汽车这一行,不尽力干对得起谁呀!现在,许多汽车都“趴窝”了,尽快使这些有病的“铁马”重新奔腾起来,正是修理工的责任呀! 再说,自己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不正是考验自个儿的时候吗!在零下五十度的严寒中修车,冻麻木的手连工具都拿不住,手往铁器上一挨,皮肤“嗞”一下就被粘住了。瞧,这根油管又不通了,他拿起来用嘴猛一吸,油管通了,他的嘴唇却被粘下一块皮,疼得他直抽冷气。

    在半个月时间里,在各车驾驶员帮助下,张怀恩一个人排除了38台车上的故障,为汽车及时起动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一身满是油泥的棉工作服磨得破破烂烂,没有了面儿,人也变得剩下了个骨头架儿。

    任务结束后,党支部根据他的表现,批准他加入党组织,上级党委给他记了三等功。他被兰州军区树立为先进个人标兵,并代表军区出席了全国第三次青年代表大会,在会上向代表们介绍了该营官兵奋战唐古拉山25昼夜的英雄事迹,受到青年们的热烈欢迎。

    雪山顶上过春节

    今天是何月何日?星期几?谁也不知道。没黑没明的艰苦奋战,使时间概念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消失了。只有个别干部记得:今天是奋战唐古拉山的第19天了。

    这天下午,有人路过道班,看见道班工人在门上贴花花绿绿的对联,一打听,才知道明天就要过春节了。消息立即传遍了全车队。

    “炊事班”首先忙碌了起来。所谓炊事班,就是赵玉琴、小贾加上军医延陵之仁三人。现在条件比刚上山时好多了,他们千方百计为大家改善生活。常吃的花样有手揪疙瘩汤,开水煮馒头,还用铁锹头烤大饼,用千斤杆当擀面杖,卸下车箱板当案板,给大家擀面条和片儿汤。过春节了,他们计划用罐头肉加葱花,为大家包一顿饺子吃。

    除夕晚上,唐古拉山顶上热闹非常,大家围着一堆堆篝火,开起了文艺晚会。

    二连二排副排长张兴华是个爱热闹的人,他想起平时在家过年时要放鞭炮,就向张洪声叨咕:“营长,让我放几枪,给大伙助助兴吧!”张营长同意后,他端起冲锋枪向着天空, “哒哒哒”地放了一梭子,枪声在空旷的夜空中震响得很远很远……

    平时大家忙着干活,倒没注意什么,今天,当聚在一起,在火光下互相看了一眼之后,都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了。原来,近20天,烤车化水,烟熏火燎,风吹雪打,油泥涂抹,又加上一直没洗过一次脸,现在每个人脸上除过眼仁、牙齿是白的外,其余部分都像涂了墨一样黑,身上的衣服更是索索絮絮,破烂不堪。班长张景新是个文娱骨干,他作了个鬼脸说:“同志们,让我们一起跳个非洲黑人舞吧,省去化妆了!”一连杜全生带着哀伤的口气说:“唉,要是老婆看见我这个样子,说不定有多伤心呢!”张景新说:“伤心不要紧,只要心里爱就行!”接着,他拿腔捏调地给大家唱了一段评剧《小女婿》,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正在这时,教导员领着五个藏族同胞来了,他对大家喊到:“同志们,在家过年要走亲戚,串门子,今天我们真的来客人了!”经他说明,大家才知道,这五个藏族同胞是从青海到西藏拉萨朝圣去的,也被大雪堵在了山上。战士们一听,又是鼓掌欢迎,又是给他们送吃的东西,感动得五个藏族同胞竖起大拇指直喊:“金珠玛米,牙么,牙么!”

    忽然,有人提议要张营长出个节目。

    “同志们,欢迎!”大家哇一声地响应。

    张洪声推脱不过,站起来想了想说:

    我给大家说一段顺口溜吧。其实是老词儿,我把它往一块凑了凑——

    汽车兵,逞英豪,

    驾车天南地北跑

    抗过美,援过朝,

    天安门前出过操,

    东海岸边拖过炮,

    唐古拉山抛过锚……

    他的顺口溜概括了自己团队走过的道路,大伙一个劲地为他鼓掌。有人提议最后一句应改为“唐古拉山战风暴”。

    最后一个节目是全体合唱《解放军进行曲》,大家站起来面向东方,放声高唱: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庄严的歌声响彻雪山夜空。

    大家在激昂的歌声里感受到了自己,感受到了自己的队伍,感受到了胜利的信心,感受到了无坚不摧的力量……

    最后的奋战

    大部分车辆的故障排除了,但仍不能启动,因为它们已失去了本身启动的能力——电瓶的电耗尽了,马达打不动,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助别的车来拖。

    柴油车和汽油车不一样,汽油车要靠电点火产生动力,一点离不开电;柴油车则靠压缩爆发产生动力。如果电瓶缺电,马达带不动,在外力的推动下也可以启动起来。

    但车上装有6吨半的物资,再加上车本身的重量,别说一台拖一台,就是三台拖一台也拖不动啊!另外,山上雪滑路窄,重车拖重车也容易发生危险。

    为此,营里研究决定:抽出11辆好车,组织一批技术较好的驾驶员进行倒车。就是把这11辆车上的物资先卸在山下兵站,然后空车开回山上,再把抛锚车上的物资装上去,下山卸完后再开上来……如此反复往来,是个很吃力的活。官兵们都是下山卸完货后夜里12点从兵站出发,天亮时赶到山上,上午12点前装好车下山。

    这里,最吃力的活要数装车、卸车。

    车上大部分拉的是弹药,每箱炮弹70斤,每车装载6吨半,就靠两三个人一箱箱地装上去,到站后又一箱箱地卸下来。他们既是驾驶员,又是装卸工。

    这活要是让养精蓄锐的小伙子干,也许还能对付几次。可是一营的官兵目前已是奋战唐古拉山20个昼夜,人人体力虚弱不堪,百分之百都是患有高原反应症的病号呀!

    “同志们,就是一座山,我们也要把它背起来,放下去!这是最后关头了,加油干吧!”张营长瞪着血红的眼睛,一边给大家鼓劲,一边把一箱炮弹扛在自己肩上。

    是啊,大家心里明白:这是最后关头了,绝不能装孬种。排长王寿臣和驾驶员高奉林及助手三人,把6吨半的弹药往他们车上倒,他双腿颤抖着,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身子摇摇晃晃地扛了一箱又一箱,当他把最后一箱扛上车时,眼冒金花,口吐白沫,一头栽倒在车箱上。

    “别叫他,让他好好歇歇气吧!”连长哽咽着说。

    是呀,这是山上最后一车物资了,为了夺取最后胜利,几天来大家不顾严重的高山反应,拼着命干。现在,他终于可以躺一会,喘口气了。

    山上的物资倒运完以后,空车很快被拖着了。

    当官兵们把山上最后一车货运送下山时,时间是1957年2月4日夜里。从他们元月10日上山算起,整整25昼夜了。

    啊,25个昼夜,600个小时,在那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他们不敢相信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张营长站在安多兵站门口,长久地望着茫茫的唐古拉山,倒有点恋恋不舍了。他们毕竟在那里洒过汗,流過血呀!战士对自己战斗过的地方,总会产生眷恋之情的。尽管这地方使他们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

    飞轮碾碎千里雪,马达响彻九天云 。又经过三天的奔驰,2月7日傍晚,他们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拉萨古城。西藏军区后勤部的官兵夹道欢迎这支从雪山上飞来的汽车兵!他们在高寒缺氧、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上艰苦奋战25昼夜,创造了未亡一人、未毁一车的奇迹,谱写了一曲英勇不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夺胜利的凯歌。

    (作者系北京金盾出版社原副社长,军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