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教育引领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唐衍军

    [内容提要]新文科更强调专业基础的融通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跨界融合理念。新文科背景下新闻教育的跨界思维,主要表现为跨文化界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跨学科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技术界培养学生的“全媒”素质,跨组织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跨思维界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课程思政”,专业课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互补协作,构建文理交融的“全人”课程体系,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构成了跨界融合理念下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进路。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人才培养;跨界;融合

    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传播环境对传统传媒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播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新文科教育正是在当前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战略方面的一次颠覆性变革。强新文科建设,是适应世界变革、中国发展、教育改革和国际方位的需要。新文科更强调专业基础的融通性,在人才培養方面体现跨界融合理念。本文在分析新文科新闻人才培养的跨界思维的基础上,探讨贯彻融合教育理念提高新闻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进路。

    一、新文科新闻人才培养的跨界思维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时代特征,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全球化视野的全媒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新闻教育的新使命。

    (一)跨文化界培养全球视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跨国研究、合作与交流中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逐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育的焦点所在。新文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国际传播方面,与中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改变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对称”和“单向度”的局面,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全球化人才。一方面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走出去学习;另一方面在跨文化教育中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文化自觉,为更生动、更深刻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人才储备。

    (二)跨学科界培养人文素养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业革命正蓄势待发,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加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呈现喷发趋势。知识的交叉、嫁接、重构,不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与人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新时代新文科教育的发展,需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找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契合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文科新闻传播教育,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达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互补融合的效果。新闻学科教育应构建智能教育范式,与信息科学、生物学等紧密结合,实践人文精神和时代需求共同引领下的跨界教育理念,培养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的、具有“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精神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

    (三)跨技术界培养“全媒”素质

    多元复合是新闻从业者素质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在媒体2.0时代背景下,内容人才需求逐渐升温。为适应新闻专业从“小新闻”向“大传播”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全媒”素质的人才,除掌握传统的新闻采、写、编、播的能力之外,还应着重培养新闻人才的跨媒体技能,使其系统掌握新闻采写、视频编播、媒体整合报道以及网络宣传策划等方面的技能。面对信息科技的快速升级换代,新闻人才应熟悉传媒行业创新发展前沿趋势、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各种新闻传播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掌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信息和数据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把握信息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应突破培训人才的狭隘定位,输出大批具有“全媒型”素质的知识生产者、管理者和传播者。

    (四)跨组织界培养创新精神

    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随着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的变化以及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舆论工作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媒体间的边界也会变得模糊而宽泛,这要求媒体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必须不断提升自己。要将创新思维落实到新闻实践中去,通过多层面、多视角的观察,对客观发生的事件做出准确有效的报道。全媒体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本身具有创新性特征。全媒体时代传播理念及传播手段的创新,要求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语境下,融入创新性思维,对新闻事件和信息作出合理分析和科学判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充分体现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仅通过高校的教学改革是不够的,需要产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构建新闻教育协同育人大格局。

    (五)跨思维界培养政治素质

    新闻媒体不仅是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者,还具有宣传党政方针、引导舆论方向、传递积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共识达成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中,首先明确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媒体发展的纵横捭阖总是与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如影随形。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现实及虚拟空间的渗透等多元博弈,不断加剧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牢记并践行“四个意识”,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宣扬公平正义、捍卫社会良知、维护社会公平的重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唤醒学生主体性,塑造学生独立人格与正确思想观念,是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融合教育视野下新文科新闻人才培养的新进路

    高校要贯彻融合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师资建设,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契合新文科教育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课程思政”

    新时代的新闻人才要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引导人们成为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课程思政”,是新闻人才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主要有:第一,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人文素质课程,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熟悉历史、认清国情、把握大势、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第二,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务实作风和专业精神。第三,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加大新媒体技能培训力度,在传媒业务实操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第四,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锻炼全媒体能力和合作素养。

    (二)专业课导师与校外导师互补协作

    学生“全媒”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实践教学的熏陶,更离不开“职业指导师”的指引。高校应为学生配备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导师,夯实基于“双导师”制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大多从理论到理论,缺少实务工作经验,无法保障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建立校内专业课导师与校外导师互补协作的“双导师”队伍,是解决实践教学队伍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可行途径。校内专业课导师在任职条件上不仅要求熟知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校内专业课导师获聘后,要经过不少于一年的实践锻炼才能够上岗。校外导师的任职资格强调经验丰富、作风踏实、技能娴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校外导师一般都有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对教学素材等内容的讲解会更有针对性,教学案例的剖析也会更加深入。学生通过实际的在岗训练和实务界导师的言传身教,能够对新闻实务与传媒技巧有更好的掌握,也有利于其职业情怀的增长。

    (三)构建文理交融的“全人”课程体系

    “全人”教育核心是尊重人的发展潜能,宗旨在于完善人生命活动的完整性。在新媒体形态急剧变化的时代,培养能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全媒”人才,必须设计跨学科的“全人”课程体系。首先,专业建设方面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向新媒体领域拓展。如在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五个基本专业之外,还要延伸到新媒体领域,争取创建数字出版、网络与新媒体等特色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可整合为现代新闻学专业等。其次,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交叉、文理互融。除传统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应增加计算机技术、统计学、数据处理技术、图形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影视特效技术等课程。再次,设置跨学科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课设置要学科交叉,对跨学科选课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最后,把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平衡,培养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保证学生基本新闻专业知识和新闻素养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将实践成效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四)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新文科教育背景下的新闻人才要有丰厚的理论基础,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教学组织方面,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理论传授阶段要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情景学习模式来代替课堂教学开展实景式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全媒化的教学环境,积极运用新的媒介技术手段,以全媒体实战教学项目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案例分析教学要把握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组织案例,分析问题并组织讨论,以激发学生对新闻传播行业工作的兴趣。针对案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案例单一、时效性不高等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一是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共享资源,如网站、教学平台、公开课等,丰富案例渠道。通过翻转课堂实现教师的身份由教学内容讲授者向专题讨论的组织者转变,同时保持在话题提出、问题导入、氛围维护及方向把控等方面的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实务界专家进课堂的教学形式。搭建学界业界联动机制,积极邀请业界人士来校讲学。采取讲座或者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授课,给学生提供与一线新闻工作者接触的机会,使其对业界最新动态有较为直接的认知。

    (五)实践教学环节与工作过程相适应

    实践教学是新闻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有助于使学生掌握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打造多元化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模拟和体验实际工作过程,为在校学生深入了解新闻工作创造条件。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有以下形式:其一,角色体验平台。该实践平台强调对学生设计能力、创意能力的培养。高校通过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参与到影视项目制作过程中,通过微电影、电视新闻、形象宣传片等节目的策划与制作,锻炼学生的艺术把控能力、项目实操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其二,作品创作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报道实践活动,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校内专业竞赛或省级及以上专业比赛。通过定期举办电影节、微电影节、学生作品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原创创新能力。其三,技能认证平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并积极与新闻传播企业或用人单位联手打造技能认证教学平台。学生通过技能认证平台,可享受各类技能培训与考证服务。通过技能认证平台,学校可以更加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送人才,实现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结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限制,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新文科建设正是适时应变之举,也是势在必行之策。新文科之“新”首先表现为人才培养理念之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变革,不仅体现在文理之间的融合上,更体现为专业化与综合化、规范性与创新性、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协调统一。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跨界思维,主要表现为跨文化界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跨学科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技术界培养学生的“全媒”素质,跨组织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跨思维界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为培养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建议高校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第一,寓德育培养于“课程思政”,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创新;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专业课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互补协作;第三,构建文理交融的“全人”课程体系;第四,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融合;第五,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与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