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游戏案例:快乐滑索

    王意蓉

    

    

    

    作为成人,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对小班孩子产生过低的预期,也会习惯性地设想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而往往就是这种“预设”降低了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通过游戏观察,我发现,原来小班的孩子在游戏中也有巨大的潜力,简单的游戏中也有大量的学习契机。

    背景

    2018年9月,新小班开学第二周就去户外游戏了,小班的孩子出去玩滑索,高高的滑索小班的孩子怎么够到呢?而且滑索只有一个吊环,大家都想玩,怎么办?一边高一边低的滑索,低的那边更容易拿到,但是却只能滑一半,怎么样能更好玩呢?这是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的最主要的三个问题。

    过程

    第一天:怎么够到高高的滑索

    游戏开始了,孩子们一窝蜂地跑到滑索那边,所有孩子都爬上了矮的一边的绳网上但是还是够不到滑索。

    倬倬看着我,用手指了指滑索说:“宝宝拿不到。”我说:“你自己想办法,有没有好办法能帮助你够到滑索?”接着,他拿起了地上的塑料跨栏,并把它竖起来套进吊环里,终于够到了滑索。绳网上的小朋友看到了都把手伸过来要抢吊环,倬倬自己反而没有玩到滑索。听到孩子的求助时,我们并没有立刻去帮,而是鼓励他自己去想办法。

    佑佑也拿起了地上的跨栏来运滑索,他用跨栏钩住滑索从低处向高处运。但是粗粗的跨栏总是会从吊环里掉出来而且还很重。这个时候,有一个小朋友拿来了一个新的材料——一根细细的“跨栏”。佑佑看了一会儿新材料,对他说:“我来帮你吧。”(图1)这样,他竟然得到了同伴手里那根细细的“钩子”。

    分析:这是我们班的孩子上幼儿园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游戏中,孩子们实现了工具的选择和优化,这是孩子们观察、比较的结果。即便是小班孩子,也会灵活使用社交策略来解决“争抢问题”。

    但是,细的“钩子”还是不听话。在佑佑准备用它去够吊环的时候,吊环总是往低处跑。然后,就听到他对小虾米说:“你帮我拿一下。”在虾米的帮助下,佑佑终于成功拿到了滑索。(图2)

    游戏之后,在分享、回顾游戏视频时,我注意到这一段。佑佑为什么会对小虾米说帮他拿一下?可能是因为他综合了前面没有成功的经验,意识到如果要成功拿到吊环,需要有人先帮助他固定住吊环,他再爬上去才能玩到。这是他为了要解决问题而主动发起的一次交往。在游戏中,孩子的经验往往是整合的,交往的契机也蕴含在其中。

    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今天的游戏,我提出:“哪种材料够滑索更好用?”孩子们回答:“细的更好用,因为塑料的太胖了,而吊环很瘦。”我提出:“为什么高的地方滑下來可以滑得比较远,矮的地方滑下来只能滑一半。”佑佑回答:“因为高的地方有地心引力,而矮的地方没有地心引力。”我提出:“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够滑索?”孩子们回答了“云梯”“轮胎”“梯子”“长板”等等。

    分析:孩子们在游戏中观察、比较,不断优化工具。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有些解释是不对的,比如混淆了地心引力和重力的概念,但是一个小班孩子能用这样一种对世界的朴素认识来解释他所遇到的问题,来思考他的现实经历,建构对世界的认识。我觉得,这种探索精神、思考过程比正确答案更加了不起。而且,通过户外自主游戏,孩子们入园虽短,但已经开始关注周围的环境与材料,与环境的互动范围不断扩大,材料使用的深度也在不断拓展。

    第二天:更多新玩法出现了

    第二天的游戏中,孩子们首先开始寻找更多工具来帮助自己够滑索。佑佑搬来了轮胎,把轮胎和滑索对对齐,小心地站在轮胎上伸手去够滑索,他一把抓住了滑索,吊环就往前跑了一点。他又下来把轮胎挪了一下,这次轮胎没有和吊环对齐,他站在轮胎上向前跳起来,抓到了滑索(图3)。

    看到佑佑的动作之后,孩子们在整个滑索下面都摆上了轮胎。这一次,孩子们站在轮胎上抓着滑索向前走。佑佑站在轮胎上,一只手抓着吊环垮了一大步过去,踩到另外一个轮胎上,接着又抓着吊环,利用身体的惯性和吊环向前冲的力量,一下子从一个轮胎跳到另一个轮胎上(图4)。

    由于螺母积木当天刚换到我们旁边的区域,孩子们找到了够滑索的新材料。佑佑走到螺母积木那里拿了一根绳子过来。他站在轮胎上一手抓住吊环,一手拿过绳子从吊环中间穿过。

    滑索变长了,熠熠直接抓着绳子就滑了过来,但是抓住了绳子,脚就无法离开地面。他在滑过来的时候把地上的跨栏踢倒了。接着,熠熠在跨栏后摆放了轮胎,又在轮胎里放上了呼啦圈。佑佑抓着滑索一下子滑了过来,踢倒了两个跨栏又用脚把呼啦圈从轮胎里勾了出来。(图5)

    分析:佑佑的动作越放越开,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游戏材料。而且,佑佑预估了滑索和自己的距离,然后再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判断,知道不用对齐也能拿到吊环,从对齐到向前跳,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是孩子对自己能力判断的发展,是自信的体现,自我效能感在游戏中得到提高。

    这里还出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除了让自己长高,还可以让滑索吊环变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越来越关注周围环境与材料,与环境的互动变多,对材料的使用更加多样。原来小班的孩子这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天:新关卡出现了

    第三天,孩子们的闯关游戏继续,但是关卡发生了变化。孩子们把轮胎竖起来作为关卡,但是轮胎总是站不住。于是,熠熠搬来了稳定性更好的木架作为关卡。但问题又来了,木架很难被踢倒。最后,熠熠又拿来高高的钻爬圈作为“关卡”,踢倒钻爬圈算闯关成功。(图6)

    但我也发现,在玩闯关游戏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想做拉着滑索冲下去踢到关卡的人,没有人愿意去扶起倒掉的关卡。

    熙熙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也想玩滑索。”我说:“你去问问他们可不可以。”熙熙走过去问佑佑:“我可以加入吗?”佑佑说:“你帮我扶起来,我就让你玩一下。”熙熙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把“关卡”扶起来。接着,佑佑拉着熙熙的手告诉她:“你要紧紧抓住这个绳子,先爬上来才可以。”

    游戏结束后,我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今天的游戏。

    师:“今天,我看到你们好像有了不一样的滑索玩法。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佑佑:“对,我们今天在闯关。”

    师:“哦,闯关游戏怎么玩呢?”

    佑佑:“要把那个(跨栏)踢倒才可以。”

    熠熠:“还要用脚把呼啦圈勾出来。”

    师:“哦,就去踢倒就可以了吗?”

    佑佑:“不对,要从高的地方滑下来,然后踢倒才可以。”

    分析:闯关游戏从发生到发展,孩子们的关卡从矮到高,有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模仿,有经验迁移,有大量的学习契机。分享时,孩子们解释了今天游戏的规则。只要给孩子机会,小班的孩子也能玩出规则游戏。

    在游戏中,我还看到了小班孩子的协商能力。佑佑知道熙熙想要加入,而自己需要一个人帮助他把“关卡”重新扶起来,居然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提出了这个“交换条件”。这体现了他去自我中心的第一步。原来,小班的孩子也可以这么灵活地使用各种交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接下来的日子:怎么样才能每个人都玩到

    当然,在接下来的日子,游戏过程也并不是非常有序的,一直都有争抢行为的发生。但是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开始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会把今天遇到的问题画到游戏故事中,会反思:“今天的有些小朋友玩得乱七八糟,不排队的,我不要把滑索给不排队的人。”(图7)孩子们也会讨论:“怎么样才能大家都能玩到?”有的孩子就会提出,“要排队”“轮流玩”。

    慢慢地,孩子们的分享经验会出现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有的孩子就自覺在滑索的终点排起了队。

    分析:这种对于社会规则的认识是孩子们出于自己游戏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是真正内化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强制要求。而规则产生的整个过程令我十分敬佩,小班幼儿对于社会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其实并不比我们所认为的少。

    小结

    滑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游戏,但是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我却看到小班的孩子们了不起的想法与创意。

    简单的游戏中也能获得大大的成就。在简单的滑索游戏中,小班的孩子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想到办法够到高高的滑索,从小心翼翼到可以随意控制滑索的方向玩法,这一次次的游戏是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也是孩子的自信心的提高。在这些简单的游戏行为中,孩子的自我控制感也在无形之中发展。

    “要从高的地方滑过去踢倒轮胎才算成功。”小班的孩子也能在游戏中自己制定出规则,在游戏中感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并且自觉去遵守,原来规则游戏并不是中大班孩子的“特权”。

    游戏是孩子去“自我中心”的最佳情境。孩子们在游戏中同时协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在这个简单的滑索游戏中出现了很多小班孩子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一个人无法拿到滑索的时候,孩子就去寻求同伴帮助;两个人都想玩,那就合体一起玩;甚至还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实现“双赢”,使用有效的交往策略。这些交往的机会很多是我们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所无法创设与替代的,这是出于幼儿内在需求所产生的交往契机,孩子在游戏中的有效交流变多了。

    看见游戏,看懂儿童。在滑索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在不断发展,我也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他们的认识。小班的孩子常常被我们低估,作为成人、作为教师,我们似乎总是在设想孩子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可能就是我们的设想太多而缺失了发现幼儿各种精彩的眼光,我们应该发现孩子“还可以这样,还能这样”,而不是拿着所谓的书或是经验去套孩子的发展。

    游戏,让我看到孩子发展的无限可能。理解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的满足感,不断微笑着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游戏,去真正地认识儿童、理解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