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抗击疫情传播中的应用路径与现实意义

    李政

    

    【摘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Vlog成为一支“轻骑兵”,发挥出特别的价值。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短视频节目《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例,分析总台Vlog产品特点及实践路径,并对Vlog在全民战“疫”中发挥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继而结合Vlog发展面临的多重语境进行反思与前瞻。

    【关键词】Vlog产品 纪录片 媒体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宅”几乎成为全国大众的标准生活姿势。但是,居家隔离并没有阻断人们现实中的交流与互动。不少人通过Vlog(视频博客)等方式分享日常生活、致敬一线防疫人员,为身处疫区的群众加油鼓劲。不仅如此,专业的新闻媒体还通过拍摄Vlog或向社会征集Vlog的方式展开新闻报道。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短视频节目《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从2月3日起每天滚动播出。该节目将制作团队自主拍摄的镜头画面与社会大众提供的Vlog画面进行剪辑包装,从医护人员、普通市民、防疫志愿者等不同视角呈现武汉抗击疫情的最新动态,讲述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所谓Vlog,即视频博客或视频网络日志(VideoBlog),强调用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Vlog的创作者常常被称为Vlogger。创作者一般以自己为主角,通过拍摄、剪辑、包装等环节形成具有较强个人风格的视频日志。①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Vlog凭借自身在创作主体、创作时空、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战“疫”中的一支“轻骑兵”,在这一特殊时期发挥出了特别的作用。本文尝试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纪录频道《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案例,探讨Vlog在战“疫”过程中的应用路径与现实意义,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一、Vlog的发展语境、显著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从Blog到Vlog:由视觉逻辑驱动的发展语境

    从某种程度上看,Vlog是传统日记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衍生的一种全新形态。传统日记作为记录私人领域日常生活的文本工具,是大众“以文本的方式”对抗遗忘的一种普遍实践。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书写在纸质材料上的日记逐渐转移到电子化载体上,Web2.0时代出现的Blog(博客)正式宣告了网络日志的诞生。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大众不再满足于文字表达的单调与局限,以视频表达为主的Vlog应运而生,成为传统日记在当下的进一步延伸。从Blog到Vlog的进阶,改变了传统日记的形态,更打破了此类私人文本与公共领域的界限,使其成为具有公共传播功能的产品。当下,Vlog正面临着个体需求与公共需求的双重语境,也正是在这些因素不断推动下,Vlog才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场。

    一方面,以新媒体进行自我表达的个体需求使得Vlog这种操作门槛低且形式新颖的产品受到追捧。据艾媒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Vlog用户规模达到2.49亿,且有较高的拍摄和观看的需求。③另一方面,公共事件呼吁多元视角及时呈现最新动态,大众也渴望通过汲取多元声音抵达真相、参与讨论、进行监督。由此,Vlog成为百姓新闻的实践新工具,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获取现场素材、呈现新闻内容、丰富报道手段的新方式。

    (二)Vlog作为短视频新形态的显著特征

    实际上,基于视频形态、碎片化记录大众生活的Vlog,在本质内涵上仍旧属于短视频的范畴。但是相较于短视频而言,Vlog又有着极为显著的外延特征。

    首先,Vlog的个性风格突出,着重于彰显个体气质。第一视角是Vlog的主要叙事语态,创作者在进行拍摄和后期剪辑的过程中,遵循自我意志进行内容生产,并且创作Vlog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彰显个人魅力,因此Vlog中常常包裹着创作者浓烈的个人风格。其次,Vlog的内容更为窄化,面向的受眾更为垂直。不同于短视频内容的五花八门,个性化的Vlog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创作者自身热衷或感兴趣的领域,吸引的是在同领域有着共同爱好的受众群体。最后,Vlog的准入门槛较低,全民皆可参与其中,在智能设备日益普及、功能日趋完善的当下,创作者利用一部智能手机便可完成Vlog的所有制作步骤。

    (三)Vlog规模化发展产生的社会功能

    Vlog已经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与之相关的规模化实践已经非常成熟,不断发展壮大的Vlog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并以其强大的记录和传播能力,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

    第一,意义共建凝聚社会共识。以Vlog为代表的、基于新媒体的传播实践,拉近了创作者和受众的距离。Vlog上传至互联网后,获得受众评论、点赞、转发,乃至带领他们进行类似实践并转变为创作者,最终引发基于某一事件的多轮信息传播,在内容共创中完成认知共建,实现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

    第二,多元信源丰富大众视野。现实生活中,公众有着时代记录者、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身份,Vlog可以传递出多元的个体声音,而这些声音背后具有价值的信息则正向反馈给社会大众,丰富其信息来源和认知视野。

    第三,规模发展创造市场价值。作为短视频中一支发展迅速的队伍,Vlog同样对于社会经济有着助推作用。当下,“抖音”“西瓜视频”“Bilibili”等平台相继针对Vlog创作者推出扶持计划,这些Vlog产品也以流量变现的形式为平台带来收益。随着Vlog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其规模化发展将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

    二、Vlog在战“疫”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Vlog凭借其具有的显著特性和社会功能,成为疫情报道的有益补充,《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正是融合利用Vlog直击现场的典型实践之一。在武汉“封城”十天后,这档以“记录真实的武汉时刻”为出发点的融媒体系列短视频便正式亮相,节目以身处疫情一线的大众所拍摄的Vlog为主,在不同个体视角的带领下从各个侧面呈现出即时即刻正在发生的战“疫”故事,探索Vlog与媒体内容融合的路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創作主体多元化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是总台新闻中心、湖北广播电视台等专业媒体与“快手”“VUE”“二更”等短视频平台开展的深度合作,④这些专业机构联合向社会发布征集Vlog的号召,也提供了专业的内容素材。响应号召拍摄上传Vlog的大众则有着各异的社会身份,他们中既有一线的医生、护士、军人、志愿者、患者,也有普通的市民、快递员、清洁工、运输员,还包括滞留在疫区的外国人(如表1所示),呈现出一幅共抗疫情的众生相。专业机构与社会个体共同成为这部作品的创作者,实现了OGC(职业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与UGC(用户生产内容)三种内容生产模式的协同输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既带来了丰富的叙事视角,也实现了叙事的微观化,真实呈现出这场全民战“疫”的真实情况,增强了大众的战“疫”信心。

    (二)创作时空自由化

    Vlog的拍摄过程并不复杂,这让Vlog创作拥有了巨大的时空自由,创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拍摄,时间上的自由度延展了叙事的维度。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Vlog提供了追溯疫情暴发前后武汉市民日常生活的宝贵资料。空间上的自由度则让镜头得以深人大众无法置身的现场-l月23日,武汉市“封城”,Vlog成为武汉当地居民记录日常生活、对外发声的重要途径,向外界及时传递了疫情的最新消息。

    (三)传播渠道矩阵化

    由专业新闻媒体联合新媒体平台共同打造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聚合了多样的传播渠道,形成了有效的传播矩阵。在电视端口,总台电视纪录频道利用改版后全新推出的《微9》栏目播出。在新媒体端口,一方面依托于总台媒体融合平台“央视频”、微博微信账号以及“抖音”“Bilibili”第三方平台等传播扩散。另一方面作为节目联合方的“快手”“VUE"‘二更”等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新媒体平台,这为节目进一步赋予了面向广大网络用户的传播出口。此外,形式和内容的轻量化特征,让Vlog产品有着天然的互联网传播属性。在“台网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的传播矩阵加持下,《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引起不俗的社会反响。

    (四)传播过程长尾化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的传播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式,而呈现出多级裂变的传播趋势。首发于电视屏端,同时上线新媒体渠道进行扩散。这些新媒体不仅向大众提供了随时观看节目内容的平台,而且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互动方式,与节目内容产生共鸣的大众可以通过转发等行为,为节目增加更多的观看量,不断让新观众加入其中。并且,随着节目的不断播出,更多的社会大众被转化为Vlog的创作者,参与到节目内容的生产环节之中。正因为如此,《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搭建起了积极的、互动式的传播链条,每一集节目的更新就意味着多轮传播互动的开启,每一轮传播也会带来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成为不断延展节目内涵和外延的有生力量。

    (五)传播效果渗透化

    传统媒体相对更受中老年群体青睐,新媒体则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借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传播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打通了全年龄段的受众圈层。此外,取材于大众日常生活的Vlog释放出天然的亲近性和吸引力,经过传统主流媒体的审核把关和权威赋能,节目内容拥有了更高的可信任度,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其渗透效果。

    三、Vlog在战“疫”中的现实意义

    作为这场全民战“疫”中的“轻骑兵”,形式和内容相对轻量化的Vlog体现出了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也让大众得以进一步感知到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与塑造。

    (一)及时回应疫情突发热点,疏解社会情绪症候

    由于策划、制作、播出周期极短,《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节目制作模式随着疫情的变化始终处在动态探索和调整之中。制播周期短的优势让节目能够对大众新近热议话题进行及时回应,将疫区民众真实的日常生活呈现于荧屏之上,降低了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因素,有效地缓解了群体性焦虑。

    例如:在第3期节目中,摄像机虚拟为故事讲述的主人公,记录并呈现了武汉市蔡甸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第4期、第6期、第11期、第15期节目聚焦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的医疗力量,借医生、护士、志愿者之口讲述疫情防控的战绩;第10期节目记录了治愈患者返回医院捐献血浆的故事,契合当时的“治愈患者恢复期血浆可用于重症患者治疗”的热点。在后续播出过程中,针对“方舱医院闭仓”“境外输入病例”等焦点,《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同样通过节目内容进行了回应,让大众对疫情动态有了及时的了解和认知。

    (二)聚焦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深刻彰显“以人为本”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全民行动,相对宏大的叙事成为贯穿始终的轴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个体身份的隐去和消失。《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以Vlog的形式将原本宏大的叙事进行解构,通过广泛征集社会个体的声音,呈现个体在全民战“疫”中的姿态和贡献,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也正是这种理念的传递,让受众愈发意识到个体在这场战“疫”中的独特作用,从而迸发出更为可观的精神力量和行动力量。

    节目模式也在探索调整中。前几期节目通过不同故事主人公的单一视角讲述战“疫”一线最新情况,而后面的节目则将多个主体纳入到叙事维度之中,使5分钟的节目内容更为浓缩,也更加全面地展示出疫区动态。如第19集呈现了崔晋荣、李强、沈学民、丁娇、苏滨宁等人的战“疫”故事,他们身份各不相同,有火车站设备检修车间的业务主管、公用事业集团的单位员工、快递员、机场值班站长、警务保障室主任,但他们都在为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默默地做着贡献。原本在时代洪流中不起眼的个体成为节目的主角,传递出温暖、感动和正能量。

    (三)“在场”沉浸引发广泛共鸣,构建“情感共同体”

    聚焦于社会日常的Vlog所呈现的是普通大众的生活,而且是用第一视角的对话式叙事,有着强烈的互动感。尤其是在这场战“疫”之中,全国大众有着共同的经历和体验,更容易在情感上实现共鸣。《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武汉市民拍摄的Vlog画面就让大众感同身受,犹如身处疫情一线。

    此外,脫胎于传统日记的Vlog,本质上也是一种书写个体记忆的文本,当这种文本借助新媒体力量进入大众视野、为他人所“检阅”之后,便拥有了承载集体记忆的能力。《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社会众生相呈现在镜头之中,有医生、护士、记者、军人、志愿者等冲锋在抗疫一线的群体,也有理发师、快递员、运输员、清洁员等同样以一己之力为抗疫做出贡献的群体,而更多的是没有姓名、没有身份的大众。沉默的大众并没有失语,他们凝聚成强有力的“情感共同体”,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成为这场战“疫”的坚实后盾。

    四、对于战“疫”Vlog的反思与前瞻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探索出新闻媒体内容生产的新方式,也展现出Vlog的现实意义。但是,处于暴发式增长的Vlog还不成体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将Vlog应用于专业化的媒体内容生产之中似有临阵磨枪、仓促上阵的意味,其应用路径和现实影响同样有着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一)反思:公私领域交叠的含混

    Vlog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创作者将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个性风格融入内容之中,也就是说,创作者的主观判断决定了受众所能观看到的内容。当然,如果仅仅将Vlog作为个人真实生活的视频展演传播于网络之上,只要内容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界之内,一般而言并不会招致质疑。但是,新闻媒体利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或其他内容的生产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开展“Vlog+新闻”报道时,记者的自我表达将无可避免地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态度,而将大众所拍摄的Vlog集纳为内容素材时,如何判断这些包裹着强烈个人意志的影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实同样棘手。

    纵然如此,新闻媒体的实践始终受自身专业判断的指引以及诸多把关环节的监督。而当Vlog作为一种大众皆可轻易获取和使用的工具,成为个人或者自媒体声音的放大器,则极易引出谣言、不实信息,为社会治理带来掣肘。疫情期间,某男子在长沙五一广场手持身份证(户籍地为湖北省)自拍,称“我刚从湖北武汉来的,要来祸害别人”,这条Vlog在当地带来了不小的社会恐慌。经民警侦查才发现,该男子只是出于“纯属好玩和娱乐”拍摄传播了这条Vlog。⑤

    Vlog在当下的发展语境中面临着个体和社会的双重需求,不可避免地游走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存在诸多含混之处,如何利用好Vlog将是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

    (二)前瞻:5G赋能下的Vlog大有可为

    Vlog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产物,移动通信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2019年6月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颁发了“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标志着中国步入了5G时代。⑥具有超大带宽、超高传输速率、超低时延、支持大规模连接等特点的5G技术必然给Vlog带来强大的技术驱动力,使其成为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如今,“Vlog+新闻”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传播风潮,并且产生了较多成熟的实践案例,如此前各大媒体的“两会Vlog报道”、总台电视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等。在此次疫情期间,总台电视新闻频道联合“Bilibili”平台推出《武汉Vlog》系列报道,同样获得了不错的播出成绩。Vlog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挖掘着自身的用武之地,如利用Vlog创作影视作品等。未来在5G的加持下,Vlog必将迎来更大的施展空间。

    注释

    ①②刘涛:《从Blog到Vlog:电子日记的另一副面孔》,《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第4期。

    ③《艾媒报告12019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使用行为监测报告》,艾媒网,2019年6月11日,https://www.iimedia.cnrc400i64757.html.

    ④《融媒体短视频将于2月3日起在CCTV-9播出》,“央视纪录”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3日,https://mp.weixin.qq.com/s/DKuZTkR16RUKodnvtugpjw.

    ⑤《长沙一男子发布不实信息视频予以行政拘留5日》,凤凰网,2020年1月28日,http://hunan.ifeng.com/a/20200128/8159155_O.shtml.

    ⑥王政:《工信部向四家企业颁发5G牌照》,《人民日报》,2019年6月7日第3版。(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