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应成为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领路人

    鲁英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新一轮中学教改中的贯彻实施,将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列为高校教育目标已经势在必行。高校思政课不仅要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更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发挥其学科核心素养在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引领作用并对其课程建设进行反思与调整,从而在实践中力担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领路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核心素养;领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不同时代对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校教育中思政课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核心素养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应成为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领路人。

    一、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高校教育目标的反思与调整

    2016年9月正式发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素养”是指“个体为了健全发展,必须因应生活情境的需求而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或技术能力、态度,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的先决条件,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而“核心素养”是指较为重要、关键的素养。“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素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的议题。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后天的习得。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规划、设计与培养并由课程教学来引导这些能力的形成?核心素养不仅是对这些问题的直接回应,更是对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的反思,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核心素养的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向下扎根于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向上衔接至高等教育,最终形成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垂直体系。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专业性与社会性。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育并未真正关注到各种素质背后的“必要性”“关键性”和“共同性”因素,也忽略了“情感”和“态度”因素。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方向,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只有把培育核心素养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目标,优化教育理念,高校教育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及时加入到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来。

    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反思与调整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是基本教学形态,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因此,新一轮的教改强调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应该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各学科素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新课改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此处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在人的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贡献和作用,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务于人的发展方向和轨道上来。高校教育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体现学科教育的真正价值,才能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明确高校各门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路径是高校课程建设的根本。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该课程所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即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以获得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高校思政课必须把培育该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高校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单是停留在智能层面的能力、技能的相关素质,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因素的考量也必须融入其中。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级或分层制定并体现层级之间的整体的、变化的和递进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学科活动始终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这将带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大变革,如: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讲授型课堂到活动型课堂;从单一的学科评价方式到阶梯式的学科评价系统等。

    三、明确学科素养的引领作用——高校思政课教育功能的反思与调整

    学科素养是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这一“根本性、关键性要素”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上不挂空”,它以思想性为主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给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了思想基础,树立了思想旗帜,指明了前进方向。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其内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不仅体现了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还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对学生的价值期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方面的价值要求相契合。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下不失联”,它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给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土壤与养分。它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滋养,对历史和现实科学进行了客观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理性而富有热情的规划,给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科学的思维引导,帮助大学生强化了政治认同,培养了理性精神,巩固了法治意识,养成了公共参与的意识与习惯。总之,高校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其独特的内容与价值,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从思想基础、文化知识、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几个方面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明确高校思政课学科素养的引领作用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功能进行反思与调整。高校思政课一度背负了太多的期望,由于忙于应付各种要求,其学科核心素养独特的育人功能被忽略或边缘化即偏离了其教育功能的“本然”。高校思政课应该是能够给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思想上为大学生未来的成长撑开一片天地并保驾护航,既具有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这正是高校思政课独特的、首要的、“本然性”的功能,是其学科核心素养中关键、核心的因素。高校思政课正是通过把其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發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从而在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显示出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

    四、力担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领路人——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反思与调整

    (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核要求和重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在价值观上的凝聚共识,是以传承、共存、重构为特点的文化创新。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个人、社会、国家三方面的价值要求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与魂。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首先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利用各门课程的优势帮助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之间寻求一条共识通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自主、自觉。其次,在教学中高度关注大学生核心素养背后的价值观层面并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糅合进思政课堂。培养大学生对领导力量、道路、制度以及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强化其政治认同感;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变革,寻求创新路径的动力,培养其科学精神;使大学生明确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并自觉加入其中,培养其法治意识;从主动性、自觉性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不断提升其公共参与意识与能力。总之,通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力作用,夯实大学生核心素养所表现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背后的核心层即价值观层面,这正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灵魂所在。

    (二)有效保证高校思政课课堂“活动”的质量

    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素养”强调人的主动习得与后天培育,学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是难以通过单纯的讲授来达成的。这就需要重视实践活动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桥梁性作用,把“讲授型”课程塑造成“活动型”课程。这里“活”的本质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与思想的灵动。然而在教学中很多学生的思想并未启动,所谓的“活动”经常是少数学生甚至个别学生的“活动”。高校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关注活动型课堂的建设,打造切实有效的活动型课堂。一方面,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生要学会学科知识的“迁移”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着知识“创新”的方向迈进,这实质是思政课学科独特的思维在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思政学科的学科语言和范式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有力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活动型课堂的有效性有赖于教师的设计。教师要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以实现导学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课堂活动的目的以及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当这些问题有了答案,活动型课堂的设计也就完成了。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特别指出,“思维要新,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才能进行有兴趣的思考、有方向的思考和有价值的思考。这才是高校思政课的“活动型”课堂的质量所在。

    (三)切实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领路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必须关注教师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打铁”必须关注“自身是否硬”。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崇高的政治觉悟,优秀的道德品质,明辨的理性思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学习创新能力,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和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勇做探索者、合作者和自觉者等。新时代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其特殊使命与社会时代之共同所需,需要教师自身、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勇于面对时代的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首先,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自信,专业自信; 其次,深刻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调整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技能;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学科特色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课改,“从守成、整合和调整的维度进行适应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法探索”。最后,高校要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并进行制度化管理。国家和社会应该积极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给予其地位的尊重和工作的支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幸福感,使他们能够毫无顾虑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不负使命,在做好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引导者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与大学生共进步共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5-05.

    [2]李晓东:学科核心素养的“通”与“同”[N].中国教育报,2016-05-25.

    [3]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

    [4]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09-0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 1024-29961468.htm1, 2018-05-03.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徐川,唐智.在思政课堂彰显思维之新[N].光明日报,2019-04-16.

    [8]李晓东.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J].教學月刊·中学版,2016,(9).

    编辑∕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