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化视角、生活化解读

    谢磊

    【摘要】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频率第一时间启动抗击疫情应急报道机制,多现场、多样态、多视角记录和展现全民抗击疫情的真实状况。报道样态创新,融合传播直面网络舆情,凸显了战“疫”报道的厚度、锐度、深度和温度。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声抗疫传播直面舆情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频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报道机制,《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新闻晚高峰》等重点节目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宣传一线抗疫人员感人事迹、各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典型经验、国际社会对中国抗击疫情的积极评价。全天分时段直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发布会,每天19:00-20:00开辟特别直播节目《战疫情特别报道》,22:00-24:00和湖北周边省市台联动推出《我们在一起》。全天报道形成多样态联动、多视角聚焦,每天播出录音新闻、广播特写等数百条次,文字资讯上千条次,现场连线报道日均近百次,全景记录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实历程,权威、及时、全面发布疫情和防控进展,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和宣传影响力。

    一、厚度:医护人员口述战“疫”日记

    在众多的疫情报道中,中国之声不断创新报道样态,其中《天使日记》独树一帜,推出后引起热烈反响,节目采用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语音自述,编排成一部独特的战“疫”日志。网友说,这是“天使在人间系列”,给人以温暖和感动。这组报道不仅突破了以往的英模報道程式化、脸谱化模式,还增强了抗疫报道的厚度,树立了节目品牌。

    (一)真实还原救治现场

    今天我得到一个消息,转去金银潭医院的43床病人最后还是走了。

    43床的患者,从我们医疗队进驻开始,他就是重点观察对象,我眼看他从病重到病危再到有所好转。前一段时间,他的病情又突然恶化,他却依然顽强地与病魔搏斗,甚至采取俯卧位通气的方式也要坚持下去。我有时在想,如果换作是我,也许没有这么坚强的毅力撑这么久。他甚至已经写下了遗书,歪斜的字体能勉强认出:“我的遗体捐国家。”我瞬时泪目。他多次拒绝过服药,他说留给需要的人吧。医疗队当然不放弃希望,不停地联系床位和协调120,终于等来了好消息:金银潭有了一个床位。可120的设备却还没有到位。没有无创呼吸机,我们就用自己的!没有氧气筒,我们自己扛下去,一个不行,我们扛两个!就这样,患者终于安全顺利地抵达了金银潭医院!还记得那天下班,到达酒店房间,我一屁股坐在行李箱上,突然间就泪流满面。他……最后还是走了,我们已经拼尽了全力,相信他也是。愿他安息,也愿我们不再留有遗憾,更愿他的家人能够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

    这篇日记,让许多人真切地感受到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迫心情,也真实还原了救治现场的危急状态。面对暴发的疫情,中国之声传递一线的声音,将患者的渴望和大义、医者的仁心和拼搏直接呈现给受众,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触动。

    (二)生动记录战“疫”过程

    《天使日记》全部由抗击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的自述串连而成。在与病毒的搏斗中,战友间的携手共勉、家人的无声支援、患者的理解信任、志愿者的倾力相助……都折射出大难面前人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打开这部声音日记,我们能聆听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对工作、对家人、对患者、对生死的真实感受和人生感悟,平实却生动,他们的每一个声音、每一句话都深人人心。

    黑夜翻面之后,会是新的白昼。

    儿子,妈妈打完怪兽就回家。

    lCU 一个班下来,我的衣服完全湿透,我一口气能喝一两瓶水。

    如果我们都不上,这场仗就打不赢。

    他拿记号笔在我们衣服后面写上“平安喜乐”。

    如果你想我了,就吃了这颗糖。

    那一刻,我决定做住院老奶奶和她老伴儿的“通讯兵”。

    凌晨三点,我帮阿姨扶着呼吸机,她用武汉话说:“谢谢你,丫头,好人有好报!”

    从病毒手里抢人,成了我们每天的责无旁贷。

    从这些日记里,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朴素真切的动人细节,南腔北调的口音、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让人动容,使人感受到武汉战“疫”的艰难。从最初的恐惧、紧张,到镇定、乐观、充满希望,让人们坚信终将战胜疫情,迎来春暖花开。

    (三)真情打动人心

    《天使日记》的主角不仅有湖北本地的医护人员,还有来自全国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相对于记者口播加采访对象录音,日记体自述的方式更加原汁原味、亲切自然,令听众印象深刻。

    《天使日记》每天播出和新媒体推送时,听众和网友都说:“泪点时间到了!”可见,这档节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有一期节目中有一位河北医疗队的护士,在来武汉前的晚上,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在她行李里放了一颗糖,告诉她说:“妈妈,如果你想我,你就吃了我给你的那颗糖!”有网友发帖说:“我也想吃那颗糖。”小小的一颗糖,唤起的是全国人民共同战“疫”的心。

    二、锐度:直面网络舆情,回应社会关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态势以及对新型病毒未知带来的恐慌心理,中国之声着眼于全局,敢于发声,直面民意关切,探求事实真相,有力、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凝聚了人心。

    (一)追真相

    疫情暴发初期,武汉各大医院纷纷通过网络发布求助的帖子,无数网友追问:“大家捐助的物资去哪儿了?”随后,武汉市红十字会的物资分发问题引发网络舆情,中国之声记者第一时间实地探访红十字会仓库,现场采访武汉市相关负责人,询问物资调拨的真实情况,直接回应网友质疑,澄清事实。报道既正面回应了公众的质疑,又及时引导了社会舆论,将焦点落到如何尽快解决问题上。这期节目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和“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均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微博话题“总台记者探访武汉红十字会”阅读量达到8.5亿次,讨论量33.4万人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双黄连事件”中,中国之声记者与多家媒体同时得到新闻通稿,但并没有急于抢发,而是向相关主管部门求证,最后选择不发稿。与此同时,紧跟热点和舆情追问真相,在《不要因为双黄连风波抹杀中医药,它们已进入疫病防治主战场》的报道中,从事实出发,有理有据阐述,让人们了解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治疗的实际情况,及时传递了正确的信息,避免了错误报道。

    (二)解难点

    在武汉的战“疫”攻坚期,社会关注点集中到武汉的“封城”、重症救治、社区隔离等各种具体措施,中国之声前方记者深入医院、社区,了解群众需求,紧急呼吁,以推动问题的解决。2月11日,武汉重症慢性病定点医保药店增至10家,但依然缓解不了买药难的问题。记者以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再次实地探访定点医保药店,发现药店人群聚集,排队买药要近四五个小时。为此,中国之声于2月21日推出特别报道《武汉新增8家医保门诊重症慢病定点药店,记者体验:重症慢病患者买药还难吗?》,节目中武汉市医保局负责人首次公开表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报道后的第二天,武汉的重症慢性病定点医保药店增至50家。随后,服务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保障的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出,互联网医疗首次在当地纳入医保,常见病、慢性病实现线上诊断、处方外配、在线支付和线下药物配送。短短十几天,中国之声记者凭借扎实的采访、建设性的报道,一步一步推动着战“疫”过程中问题的破解,也见证着防疫工作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三)问民生

    为彻底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武汉市所有小区和村庄一律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各大商场超市不再对个人售卖生活用品,只接受社区团购。不少商场超市为了方便采购,推出了不同种类的套餐。网传武汉有些商场缺斤少两、捆绑销售,中国之声记者迅速对市民、相关超市负责人和武汉市商务局进行多方采访,摆问题、求真相、谈困难、讲道理,推动各方携手解决问题,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中国之声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大量基层样本和建设性意见,正确引导社会公众,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效战斗力量和坚固堡垒。

    三、深度:多视角记录战“疫”中的城市和人

    战“疫”报道启动以来,中国之声每天多角度、多样态报道武汉疫情救治与防控一线的动态,真实反映武汉“封城”后人们的心理历程和生活状态,记录下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抗击疫情的战斗状态。报道团队采制的系列广播特写有医护人员奋力救治患者的紧急时刻,也有市民和志愿者顽强守护这座城市的温暖瞬间。

    中国之声推出节目《零点的武汉》,由记者讲述工地施工现场、120调度大厅、防控物资专用通道、社区应急保障等不同战线上的坚守,展现集中隔离点、拉网式排查的现场……

    (一)医生:现场纪实

    2月15日,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首发的图文推文《“送别小卖部老板”外,一位武汉医生的“树洞”》阅读量突破4.4万人次,微博话题“武汉医生的树洞戳心了”阅读量2026万次。这篇推文通过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蔡毅的讲述,使听众感受到这场疫情带给所有人的疼痛。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自己开车过来的,因为传染病,他不想家属受影响。当时呼吸急促,但还没到呼吸衰竭那个程度,氧饱和度低,只有90,CT 一做,两边肺全白了。我们按照呼吸科的指导用了各种药物……但病人还是走了。我感觉这个疾病发展太快了。这个病主要是侵犯肺,就算有呼吸机也只能解决通气的问题,解决不了换气的问题。我其实想提醒武汉市民,好好把自己隔离一下,医生也没有力气了。假如说武汉市民还不配合工作的话,还要再制造更多的感染患者,我们医生很多工作就没有价值了,而且“走”掉的人也没有价值了。

    除夕前夜,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钟鸣医生孤身一人驰援武汉,中国之声选取援鄂医生的视角,记录了他从初进武汉不太了解实际情况到迅速进入最佳战斗状态,从对病毒没有太多了解到逐渐摸清规律、沉着应对。中国之声对医生们的现场纪实,为这场战“疫”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

    (二)普通人:城市纪实

    疫情来袭,城市按下暂停键,无数朴素而平凡的人选择坚守自己的岗位,保障着城市中百姓的生活。这些人有热血、有大爱,他们和白衣天使一样,光荣而勇敢。中国之声推出《我是志愿者》系列,致敬每一位志愿者,用声音讲述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令听众感受到武汉人民的坚韧与不屈,也把温情和感动散布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三)患者:重生纪实

    方舱医院建立之初,备受争议,患者及家属心中也充满焦虑。中国之声记者在人住的轻症患者中发现了积极乐观的老王:“今天的饭不错,但送晚了,都凉了”“今天有了6台微波炉,可以热饭菜了。”“已经不发烧了。”“和医生讨论南方汤圆和北方元宵的差别。”“今天新安了氧气罐、沐浴室。”“贵州的护士教大家做呼吸操。”“我今天下午出院啦!可是还要去江夏区的隔离点隔离14天。”……老王和中国之声记者一起记录着方舱医院里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通过《我的治愈故事》讲述康复经历,使人们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中国之声还聚焦一群特殊的患者——奋战在一线不幸感染的医护人员。《从感染到康复,我重披战袍》《妈妈明年就要退休了,还在一线,我更不可能缺席》作品中的主人公,既是医护人员也是感染者,这样的讲述让听众重新审视疫情,带来更多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四、温度:权威人士原聲解读,贴心温暖听众

    从汶川地震时的《寻亲小纸条》《心理课堂》,到雅安地震中方言《生活小贴士》,中国之声一直用心用情做好应急报道中的服务工作,不仅让身处灾难中的人们受益,也为每一位受众带来温暖和鼓舞。

    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声精心制作,第一时间推出《抗击疫情小贴士》,在广播端和新媒体端同步发布,以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抗击疫情小贴士》涉及受众关注的方方面面,从口罩的正确佩戴、居家隔离注意事项、儿童预防、孕妇防护等,到气溶胶传播、中央空调的使用、聚集性疫情预防、春耕防疫等,向受众传递科学防疫知识。和以往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不同,它们全部采用权威人士的原声解读,还特别强调针对医护群体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心理疏导。

    (一)抚慰医护群体

    武汉的疫情严峻,救治工作紧迫,中国之声及时推出《医护人员心理防控手册》,邀请心理防护专家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从环境焦虑、心理支持、医患沟通、心理极限等多方面提供细致人微的人文关爱和心理支持。《年轻护士首次面对重大疫情,怎么进行心理调整》《万一被感染,如何渡过心理难关》《救治失败,怎样与挫败和自责抗争》《如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组系列节目的播出,不仅是为了缓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更承载着全社会对“白衣天使”的关心和敬意。

    (二)消除社会疑虑

    针对网络流传的防控疫情谣言,除了请防控专家给出专业性较强的讲解和提示外,中国之声记者还采访了多位相关权威专家,从专业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增强可信度。如在气溶胶是否传播病毒问题上,中国之声记者专门采访了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和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大气物理系主任汪名怀等学者,从物理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公众的心理恐慌。

    (三)科普防控知识

    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疫情暴发带来的心理冲击和恐慌不断蔓延,中国之声不断调整和丰富节目服务内容。《红外线测温仪是否对人体有害?》《酒精如何规范消毒》《戴两层口罩是错的》《空气净化器能不能过滤病毒》《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人员密集场所如何做好防控》《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如何进行身体康复锻炼》等一批新闻产品,不断理清人们的认知,为整个疫情防控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也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国家卫健委官方客户端“健康中国”持续转载中国之声音频版《小贴士》,系列“小贴士”以权威声音、严谨求证和专业制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五、结语

    在此次疫情防控报道中,中国之声始终以“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聚焦防控前沿、回应社会关切、贴心服务公众”为落脚点,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坚持责任至上,与中央防控工作部署同频共振,为全社会抗击疫情持续发声、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本文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