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流行音乐 为音乐课堂注入“活水”

    朱洁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水平提升,人们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比例。其中流行音乐是目前市场最受大众欢迎的音乐风格,因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传递的思想感情,提升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在初中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 流行音乐 教学策略

    音乐是初中教育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无法满足初中音乐学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流行音乐逐渐成为活跃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此类音乐风格受到市场广泛欢迎并逐步成为现代音乐发展新潮流。对此,初中音乐教师在全新的音乐理念和时代背景下结合学生学情引入流行音乐,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转变音乐教师思想观念

    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在推动着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如果初中音乐教师想发挥流行音乐优势,那么就应站在客观和公正的角度正确看待流行音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还需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对自身的限制,基于现代化教育理念客观认识流行音乐。虽然传统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间存在差异性,但二者依旧有着紧密联系。因为艺术无国界,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自然而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初中音乐教师应积极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流行音乐,并借助流行音乐调动学生欣赏传统音乐兴趣,拓展音乐教学范围,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例如教师运用互联网搜寻大量流行音乐教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音乐教师相互讨论分析,形成正确教学观念。以“华夏古韵”单元教学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先为学生播放《伶仃谣》《阳关调》《琵琶语》三首古风流行音乐,上述音乐曲调优美,歌词典雅,彰显中国美,学生对即将所学知识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古琴知识并在欣赏音乐中体验华夏特有的韵味和魅力。随即教师挑选几名对古风极为感兴趣的学生畅谈自身想法,增强学生持续了解音乐欲望,最后为学生引入该单元收录的《阳关三叠》《流水》《楚商》三首音乐,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二、重视流行音乐引入原则

    任何事情都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初中音乐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引入流行音乐时应遵循适度性、指导性与创作性原则,最大限度保证所选取的流行音乐能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在适度性原则方面,即所学流行音乐不会与初中音乐知识内容相冲突,适度引入,不应喧宾夺主或过于简单。在指导性原则方面,音乐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艺术风格与传递的思想情感,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意识,提升文化素养。在创作性原则方面,当前初中生喜欢聆听的流行音乐都有显著的成人化倾向,因而教师可结合初中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现状创作校园歌曲,在保证不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无论贯彻哪种引入原则,音乐教师在选取流行音乐时都应严禁盲目性。以“春之声”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收录《新疆之春》《渴望春天》《春》等传统音乐歌曲,为了使流行音乐契合该单元教学内容,教师选取歌曲《春天的味道》,该首音乐展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变化以及人们在等待春天时散发的期待感与幸福感。学生在流淌的音乐中逐渐进入春天情境。教师在学生聆听后将音乐内容转移至对“春”的思考,使所学流行乐曲更贴合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在班级举办小型音乐讨论会,为学生提供发表建议和看法机会,并在适当时机插入歌曲《渴望春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体验和感悟传统音乐特有的欢快、活泼等特征。

    三、挖掘流行歌曲的感染力

    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乐趣与魅力并非体现于视听练唱等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更在于净化、感染、激励、启发等效应。换言之,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停留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等层面,需要发挥音乐感染作用启发学生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基于精神层面对学生的陶冶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流行歌曲歌词内涵,使学生思想与精神得到升华。音乐教材收录的流行歌曲也涵盖大量具有激励性与启迪性歌词,如“隐形的翅膀”“我相信”“飞得更高”等歌曲,学生是否把握歌词意境与教师是否为学生营造富有启迪和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有着紧密联系。

    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方面挖掘流行歌曲感染力。首先,发挥歌曲德育价值。初中音乐教材收录的流行歌曲与古代诗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歌词彰显浓厚的文化沉淀,聆听者能被歌曲营造的唯美意境所感染,进而陶醉和沉迷于歌曲氛围当中。以《心依恋》歌曲为例,歌词写道:“心如风尚带吹起,依如故山云绕依……”,这是歌曲是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主题曲,寥寥数句歌词将冰冷的紫禁城与卢浮宫神采奕奕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带领听众穿越千年的体验和感悟中西文化的前世今生。事实上,歌词美十分容易打动人,聆听一首歌曲好似在聆听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通过挖掘歌词意境美能營造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氛围,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与此同时,音乐教师可尝试自主创作简单音乐旋律,选取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歌词,将二者融合为简短且内涵丰富的流行歌曲。例如中央电视台出台的电视节目《经典永流传》某期节目,讲述一位叫梁俊的乡村教师,他亲手为学生创作一首名为《苔》的歌曲,歌词选择我国经典古诗词“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旋律清新,搭配简单和弦,寓意深刻。这首歌对山区孩子产生极大的鼓励,尊重他们平凡的出身,激励乡村的孩子不断奋发向上,勇于翱翔在广阔蓝天。上述教学案例中音乐教师将音乐知识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使流行歌曲立意得到深化,强化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其次,挖掘歌词社会价值。音乐教材收录的流行歌曲彰显相应的社会价值,正是不同于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更能真实反映当下社会现状。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当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好似从其他角度为学生认知打开一扇窗,有利于健全完善人格。以《你是这样的人》教学为例,歌词中写道:“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请问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待学生思考后,为学生讲解歌曲背景知识,即这首歌出自《百年恩来》纪念曲。顾名思义,在于纪念我国伟大周恩来总理,并解读道:“对国家之爱不能与友情、亲情相比,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通过歌词意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并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博大胸怀。

    四、运用多元课堂教学方式

    毫无疑问,流行音乐是初中音乐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学情和流行音乐特征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沉闷枯燥课堂氛围,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吸引学生注意力。虽然初中生经历小学学习,但未充分发展自我意识,在学习中依旧过于依赖教师,因而教师言行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可运用示范教学,调动学生探究音乐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在引入流行音乐中跳一段相关流行音乐舞蹈或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改变以往对流行音乐的错误认知,并积极配合音乐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歌唱祖国》《南泥湾》《我的中国心》等爱国歌曲时,由于音乐教师十分熟悉爱国歌曲,就可采取示范演唱方式,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将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文化能增强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但此类引入并非完全摒弃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而是在发挥传统优势作用的基础上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实现二者融合与创新。以《华夏古韵》单元为例,该单元收录的歌曲均为中国民族音乐,然而学生对教材收录的歌曲并没有深入学习欲望,甚至对古风不感兴趣,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偏差。对此,教师可结合当前流行趋势选取代表性较强的古曲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在欣赏古韵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感悟我国音乐人在重新演绎传统音乐时散发的智慧,借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音乐课堂更具有活力,推动音乐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第三,巧借现代多媒体技术。快速提升的经济水平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充足条件,各个领域因信息技术出现改变工作方式,教育领域也受到惠及。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较好地增强学生音乐演唱与欣赏能力,促使学生充分体验流行音乐风格特有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流行音乐中的摇滚音乐风格时,则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摇滚气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总之,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持续改革的教育理念对初中音乐学科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流行音乐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积极配合音乐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并深入体验和感悟音乐作品传递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质,全面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蔡珺.新课程下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的引入[J].科技资讯,2019,17(22):169-170.

    [2]王莲.新课程下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樂的引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214.

    [3]李嫒媛.初中音乐教学流行音乐引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8):234.

    [4]林丽.让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大放异彩[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20(3):35.

    [5]马艳.初中音乐教学的流行音乐引入分析[J].北方音乐,2020(4):202-203.

    [6]周丹琳.基于初中音乐教学的流行音乐引入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20(2):80-8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