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

    杜果 刘扬

    

    摘要:研究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临床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从我院心脑血管科室中随机挑选2019届实习生60名,分为常规组(n=30)和研究组(n=30),常规组利用传统教学法,研究组利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对两组实习生考核成绩情况进行比较。从影像判读、定位和定性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制定、预后预测这几个层面来看,研究组实习生考核成绩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实习生积极能动性和临床诊疗能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2-0071-0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导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致残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1-2]。在临床中,诊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要对神经解剖、神经影像、神经病力、发病机制、病因分型、预后评估、诊治指南等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这对于刚刚进入到临床的实习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创新和优化临床教学方法。治疗药物较多但无特效的手段。为进一步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特征,寻找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尤其是探索更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临床教学中利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提出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应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提升实习生临床诊疗能力。下文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心脑血管科室中随机挑选2019届实习生60名,分为常规组(n=30)和研究组(n=30)。在常规组中,有20名男实习生,10名女实习生,年龄段在22-24岁之间;在研究组中,有20名男实习生,10名女实习生,年龄段在21-23岁之间。两组实习生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常规组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为教学主体,把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辅助检查手段、治疗原则、预后评价等内容系统的讲解给学生。

    研究组利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首先,把典型病理展示给学生,带教教师带领实习生对既往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典型病理进行研究,把患者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因等进行联系,综合分析讲解,促使实习生可以深入掌握不同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紧接着,带教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典型新入院的患者,指引实习生询问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并确定最佳治疗原则[1]。其次,设置问题。带教教师提出问题,问题应以临床诊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主,不需要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与参考文献回答问题。再次,实习生自我指导学习。带教教师可以把相关参考书、参考文献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回答问题,且制作幻灯片。最后,病例分析讨论,带教教师主持讨论,实习生分别放映幻灯片解答问题,其他实习生发表意见。针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最后带教教师总结分析。带教结束出科后,两组学生分别接受考核评价[2]。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实习生考核成绩情况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影响判读、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病例鉴别诊断、病例治疗方案制定、预后预测这几项内容,每项满分是2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的比较采用t值检验,计数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从影像判读、定位和定性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制定、预后预测这几个层面来看,研究组实习生考核成绩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3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大医院应强化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尤其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临床专业实习生而言,更应积极参加岗前培训,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技能综合水平。这就要求各大医院应强化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尤其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临床专业实习生而言,更应积极参加岗前培训,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技能综合水平[3]。

    临床教学是巩固临床专业实习生理论知识、提高其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4]。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设计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指导并总结讨论结果等教学流程,围绕某一学习专题或详细病历的相关问题展开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实习生自主学习,主动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教学是巩固临床专业实习生理论知识、提高其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5]。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设计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指导并总结讨论结果等教学流程,围绕某一学习专题或详细病历的相关问题展开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实习生自主学习,主动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其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精髓在于发挥问题指导学习过程的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在临床医学中,利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以病例为导入,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可以促使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学习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6]。本文研究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对其未来从事临床工作具有较为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利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进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更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清棠.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381.

    [2]杨帆,阳皓,周青梅,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9(5):237-239.

    [3]和霞,王蓓,林梅.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5,23(4):350-351.

    [4]罗影,刘畅,薛坤.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0):29-31.

    [5]孙丽,游小伟,戴云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效果观察[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1):41.

    [6]李鑫,李晶,赵元立.多媒体技术与以问题为基础模式在脑血管病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2014(11):980-982.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杜果(1983—),男,重庆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脑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刘扬(1983—),男,重庆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