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研究

    张琳琳

    【摘 要】合理确定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有效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前提。要依据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不同发展方向、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层次性、阶段性、地区差异性,厘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分层次目标定位、分阶段目标定位和分地区目标定位。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7-0072-04

    【收稿日期】2018-12-0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青年专项课题“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及达成研究”,编号为EJA130429

    【作者简介】张琳琳(1980—),女,辽宁抚顺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与成人教育、教育基本理论。

    我国城市化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四化”同步发展,即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互动中实现协调。[1]科学确定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有效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前提,对于城市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束缚的减弱,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78—2017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8.1亿,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58.5%,年均增长1.04个百分点。[2]我国的城市化属于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相比,新型城市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其中,以人为本要求新型城市化必须围绕并始终关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必须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可持续发展要求新型城市化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统筹提升城乡的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必须走绿色化协调发展之路,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的两项重要工作,[3]而这两项工作目标的达成都必须依靠教育与培训。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进入城市,“离农”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不仅要在城市里解决生存问题,而且渴望实现市民化,他们需要通过教育与培训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自身再社会化和素质现代化,实现从“农民—合格农民工—现代市民”的转变。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提高农业生产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需要“守土”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素质现代化,通过教育与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满足农业现代化对高素质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的要求,促进广大农民完成“传统农民—新型农民—现代学习型农民”的转变。总之,我国城市化发展对教育与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关注发展变化和各类需求,科学确定目标定位。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分层次、分阶段、分地区目标定位? 科学确定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明确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走向的重要前提。“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目标”概念的深化、拓展和具体化。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研究不仅要明确各类农村劳动力的培养方向,即明确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各类农村劳动力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生哪些角色转变,而且要进行细化研究,即依据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不同发展方向、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层次性、阶段性、地区差异性,厘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分层次目标定位、分阶段目标定位和分地区目标定位。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分层次目标定位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农村既需要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守土者”,又无法阻挡随着城市化发展而转移的“离农者”。因此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从目标定位的层次性来看,必须兼顾“守土”和“离农”两个层次,呈现出双元化的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

    1.兼顾“守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来看,“三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乃至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4]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并达到一定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经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發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实现“物的新农村”,更要实现“人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守土者”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教育和培训两个方面的功能,培养出大量能够安心守在农业、农村的高素质农民,使“守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留在农村从事传统农业耕作,而是建设智慧、精细、高效、绿色现代农业和生活富裕、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2.兼顾“离农”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超过了农村,标志我国从那时起就已从“农业社会”开始进入“城市社会”,而且这种城乡人口比重变化的格局将一直持续下去。伴随城市化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上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大量原本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工作。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方向的大量转移使得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随之增加,促进了农村地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增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5]城市化快速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腾出了宝贵的空间,也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基于新时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的需要,在目标定位上充分关注“离农”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提升和发展问题,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促进他们工作技能和城市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升。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分阶段目标定位

    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仅要考虑基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确立的发展性目标定位,即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要达成的教育与培训结果,而且要预判基于未来社会发展形势而确立的终极性目标定位,即未来农村职业教育要达成的教育与培训结果。要厘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性目标定位和终极性目标定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守土”这一层次性目标定位基础上的分阶段目标定位,即“传统农民—新型农民—现代学习型农民”;明晰“离农”这一层次性目标定位基础上的分阶段目标定位,即“农民—合格农民工—现代市民”。

    1.“守土”:“传统农民—新型农民—现代学习型农民”转变

    2007年,我国政府在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新型农民”的称谓。“新型农民”和他们的父辈“传统农民”相比,不再靠天吃饭,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懂得一些现代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技术,具备一定经营意识,已经开始从事一定规模的农业、牧业、渔业等生产和经营活动。定位于“守土”培养新农村建设者的农村职业教育,其阶段性目标定位即发展性目标定位可以确立为促进“守土者”从“传统农民—新型农民”转变。但是,“新型农民”只是“守土者”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他们只有在此基础上继续经历从“新型农民—现代学习型农民”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成为具备学习力和现代性的“现代学习型农民”,才能应对学习型农村和农业现代化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形态正式提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必然要求创建学习型农村,而学习型农村的创建必须从人这一环节入手关注培养农民的学习力。此外,伴随社会现代化发展,我国将进入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践的重要发展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实现主体即农民的素质现代化。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分阶段促进“守土者”从“传统农民—新型农民—现代学習型农民”可持续发展。

    2.“离农”:“农民—合格农民工—现代市民”转变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身份属性差异,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先赋性“农民”身份在短时间内很难随着其生存空间的转移、职业领域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因此“农民工”这一“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边缘化身份和转移状态,成为我国特殊国情下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的身份标签。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属性和他们所处的边缘化生存境遇会最终消失,农村转移劳动力有朝一日将成为“现代市民”中的一员。但是,社会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民工问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因此定位于“离农”这一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要首先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从“农民—合格农民工”转变的问题,使他们具备“合格农民工”的素质,能够实现在城市的稳定就业和生活。然后,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上促进“离农者”素质进一步提升,使他们能够继续从“合格农民工—现代市民”发展。农村转移劳动力不仅要通过教育与培训使自身素质在知识水平、工作技能、生活理念等方面尽快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达成个人素质的初步现代化,解决在城市的生存问题,而且要通过教育与培训最终实现发展素质现代化和素质的全面现代化,最终解决在城市的发展问题。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分阶段促进“离农者”从“农民—合格农民工—现代市民”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分地区目标定位

    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依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将我国农村地区划分为农业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6]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即农业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可以确定为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稳步发展区域”,该地区自然条件相对弱化,农业生产基础相对薄弱,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相对较低,属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人口素质现代化的“后发展区”,因此该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于着力解决各类农村劳动力的阶段性发展问题。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即农业优化发展区可以确定为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率先实现区域”,该地区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发展潜力相对较大,区域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相对较高,属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人口素质现代化的“先行发展区”,该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应更体现出前瞻性和引领性。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上要在层次性和阶段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分地区目标定位。

    1.“穩步发展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

    “稳定发展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促进“守土者”和“离农者”实现初级阶段的发展,即促进“守土者”从“传统农民—新型农民”转变,促进“离农者”从“农民—合格农民工”转变。受我国长期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不仅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通常而言,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二者甚至成为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因素。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的“稳步发展区域”,各类农村劳动力的观念意识、生产技能、文化水平等都相对较低,将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于解决阶段性发展问题,即确立发展性目标定位,符合区域农村劳动力现有水平,又是发挥农村职业教育最大效能的现实选择,有利于该地区人力资源水平相对较低的各类农村劳动力“跳跳脚,摘到桃子”。将“稳步发展区域”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促进“守土”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民—新型农民”转变和促进“离农”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从“农民—合格农民工”转变,是相对于“率先实现区域”的地区差异性目标定位。“稳步发展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当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人力资源水平都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也需要向更高阶段调整。

    2.“率先实现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

    相对于“稳定发展区域”,“率先实现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更高阶段,不仅要促进“守土者”和“离农者”的初级阶段发展,而且要促进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即促进“守土者”从“传统农民—新型农民—现代学习型农民”转变,促进“离农者”从“农民—合格农民工—现代市民”转变。由于“率先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教育和培训的基础性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各类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发展需求也会相对较高。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如果将“率先实现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仅定位于培养“新型农民”的话,那么将无法满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三产融合发展的更高要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守土”农民只有在“传统农民—新型农民”转变的基础上,继续从“新型农民—现代学习型农民”发展,实现素质现代化,才能满足动态的、快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更高素质要求。另外,“离农”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通常他们对市民身份的诉求就会越强烈,他们不再满足于像父辈那样“挣得工资、回家盖房”,而是更加期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农村转移劳动力更高层面的发展诉求,“率先实现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应在帮助“离农者”从“农民—合格农民工”转变的基础上,继续帮助他们从“合格农民工—现代市民”转变。总之,将“率先实现区域”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更高级阶段,是在阶段性、发展性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了指向于未来发展方向的终结性目标定位,以满足该地区各类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二超,韩洁.“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理、战略途径与制度创新[J].改革,2013(7):152—159.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indexch.htm,2017-10-30.

    [3]新华社.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2/06/content_5039979.htm,2016-02-06.

    [4]潘天鹏,巩颖慧,王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9—44.

    [5]李国平,罗心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8(1):64—51.

    [6]中国政府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2016-10-20.

    【Abstract】The reasonable target orient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defi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utting into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stag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s, we should clarify the hierarchical target orientation, stage target orientation and region target orient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urbanizati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arget 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