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时代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建设研究

    李永琴 杨成

    

    【摘 要】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压力与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迫在眉睫,结合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从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特征以及建设框架方面对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展开探讨,得出网络学习空间角色建设、资源建设、服务建设以及管理建设的相应要求,为以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时代;网络学习空间;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6-0024-05

    一、引言

    2012年5月28日杜占元副部长于北京召开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三通兩平台”的建设目标,随后刘延东副总理于9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三通两平台”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智能技术、多维技术等的出现,以创新为最大特征的智慧时代必将应运而生。[1]为适应并推动时代发展,建设网络学习空间迫在眉睫。2017、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总结中都高度关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并于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总结文件以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将全面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三通两平台”中的三通包括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以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其中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经过6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甚至形成良好的示范典型,唯独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仍在迷雾中不断探索,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并没有达成良好的共识,形成权威性结论并运用于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是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有力支撑,对教育变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于2018年4月颁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从总则、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成、个人与机构空间、公共应用与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和空间安全保障六大部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基于此,本研究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与建设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期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提供指导。

    二、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

    关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共识。杨现民等通过研究分析认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可以归为两种观点:虚拟空间观与学习系统观。[2]《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认定的,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这种观点更偏向于虚拟空间观。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虚拟空间观是针对使用对象来说的,网络学习空间是一种虚拟空间;而学习系统观更偏向于网络学习空间开发与应用的理解,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在学习系统之内建设的。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联通主义来看,首先,联通主义是适合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理论,与当前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其次,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3]最后,联通主义具有数字时代的鲜明特征,其关键思想就是“网络”,强调知识组织和学习的网络化。[4]这些表述勾勒出了网络学习空间的雏形与意义,网络学习空间的起点是具有不同身份的个人,同时充当“管道的作用”,提供智慧时代学习者交互、共享与创新的平台与服务,培养信息时代下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

    从协同理论来看,网络学习空间将教育中的要素都凝结在一起,形成大型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共享、交互等形式达到思维的全面发散与碰撞,最终在虚拟空间形成共同成长的有生命的场所。协同理论移植于教育领域产生了诸多核心概念,主要有协同教育、协同教学、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5]网络学习空间中处处体现协同教育、协同教学、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等概念,协同教育、协同教学与协同学习更是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虚拟学伴、教师共同体、管理团队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协同创新是网络学习空间的最终目标之一,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不同主体间的扩散和转移,使得各创新主体的知识资源形成互补,最终促进了协同创新的实现。[6]

    三、网络学习空间的特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教与学观念发生改变,更能适应网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时代不会因为个人而停留不变,在国家的推动下,技术只会越来越智能,未来的时代也终将发展成智慧时代。时代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需要与时俱进,变知识拥有型人才为善于创新创造、乐于实践且善于实践的人才。[7]网络学习空间带着助力教育变革、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以及推动时代发展的使命诞生,从整体发展上来看,网络学习空间的四大典型特征是大平台、终身性、学研创以及贯通性。

    (一)大平台

    大平台并不是指网络学习空间的依托平台有多大或者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对象覆盖范围有多广,而是指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承办方的能力。网络学习空间的开发与建设不同于雨课堂、蓝墨云、课堂派等平台可由学校、公司等进行建设,其开发与建设的主力必须是国家政府。

    网络学习空间要求的使用对象之多,覆盖范围之广泛,资源、服务等要素之全面,已超出目前已有的所有学习平台,并不是个人、学校、公司、区域政府等机构所能建设成功的。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对象不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是单一型身份,而是我国全体公民,包括教师、学生等所有人,这里的教师与学生是从广义上理解的,并不特指仅存在于学校中的身份。同时,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的区域范围广泛,包括全国各地;覆盖的年龄范围同样宽泛,从幼儿时期至老年时期;涉及的职业范围更是多样,包括各种新型职业。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类别之广,要求网络学习空间是可以适合任何人任何阶段进行学习的空间。

    除此之外,网络学习空间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必备条件,资源、服务、数据等都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储存,使用者在网络学习空间这个中介进行资源、服务以及数据的共享、交互与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上的所有内容都是宝贵的教育资产,故而,承办方必须能保证网络学习空间持续良好运行,不能因为任何外界因素而使网络学习空间这个平台运行中断,从而导致资料与数据的消亡。

    故此,为了适用于全体公民,并能保证网络学习空间持续长久运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必须通过上层领导、下层实施的方法进行,大平台是网络学习空间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平台系统的主要特点。

    (二)终身性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為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确定了时间表和路径图。[8]终身学习是个人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素养以凝聚群众力量推动时代发展是终身学习的目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网络学习空间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学习平台与资源,进一步弘扬了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理念,推动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故此,网络学习空间其中一个特征就是终身性。

    网络学习空间的终身性是指网络学习空间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是针对特定阶段、特定人群的。人的学习不可能因为年龄增长、脱离学校等因素而停止,网络学习空间的终身性依赖于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完备性免除了学习者踏入另一阶段就需要寻找另一种适合的平台的麻烦,减少了学习者无法找到合适内容的可能性。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网络学习空间囊括人的一生所有可能需要汲取的资源,并能够有选择地给予学习者,这是网络学习空间终身性的体现。

    (三)学研创

    学研创是网络学习空间教与学的特征,是网络学习空间的核心要义。网络学习空间说到底也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必然要打造校、企、政府紧密合作、共同参与、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网络生态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发展对行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素养、创新思维等是当前时代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要求不是简单的知识摄取,而是需要达到学研创三个层次。

    在智慧时代下学研创有新的内涵,学研创要求的是“在研究中学习,在创新创造中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在开放互联中学习,在深度参与中学习”。[9]学研创作为智慧时代人才培养的一大特征,网络学习空间将此特征作为系统建设的一大特征,有利于凭借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混合式教学,有利于虚拟与现实的有力结合,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四)贯通性

    网络学习空间的贯通性不仅包括整体网络与现实连接的贯通性,还包括网络学习空间内部教与学过程中应有的贯通性。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虚拟学习空间,在其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等最终还是需要在真实社会中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贯通性最大作用就是将网络学习空间与现实社会相连接。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大环境包括企业、政府等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了各种人群需要进行网络学习。而在网络学习空间中通过信息整合可以清晰展现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转换成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这就是网络学习空间整体上的贯通性,通过需求导向将网络学习空间与社会融为一体。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者与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教师、学习资源、学习服务等构成了虚拟学习社区,形成了具有贯通性的稳定的学习系统。

    而要想到达良好的贯通性,则需要依靠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管理者,目前大部分平台淡化甚至缺少管理者这一职能。管理者不仅连接着现实社会与虚拟学习空间,而且连接着虚拟学习空间中的各个角色,像工蜂一样忙碌在各个角色之间,帮助教育工作者实施精准教学,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体验,是网络学习空间一大特色,也是网络学习空间持续发展的燃料。

    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框架

    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在技术上少了很多阻碍,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成有了更多的支持。至于网络学习空间到底要怎么建,建设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可以从角色、资源、服务与管理四个方面确定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内容及相应标准。

    (一)网络学习空间角色建设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提出了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管理者这四种角色,网络学习空间需对不同的角色灵活地提供资源与服务。

    管理者角色是隐藏于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角色,主要是负责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在网络学习空间管理建设中有具体体现。

    家长角色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对应的家长,而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才有对应的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有各自的家长参与进来。而过了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脱离家长,也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性与自主性。

    学生角色是网络学习空间的主要角色,对于每一个初始登录网络学习空间的人系统会自动默认其为学生角色。首先,需要根据年龄智能推送相关课程,比如性教育、人文教育等;其次,需要有资源的上传下载的权限;最后,提供个性化评估与智能推荐服务。

    教师角色在网络学习空间中主要起引导、解疑的作用,教师角色需要通过后台的认证,确定其资格之后才能转化为教师角色。教师角色需要提供技术服务,全面地了解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与教学;需要组织教学,比如建设课程班级等。除此之外,对教师需要有监督机制,通过阶段性评估确定是否保留其教师角色。

    (二)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

    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建设需要以多元的建设与共享机制和创新的推进机制为保障,协同资源建设中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保障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建设。[10]

    从建设方式来看,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主要通过自主建设、共建共享、公建众享等进行;从资源呈现形式来看,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以视频为主,文档、音频等为辅。

    不论是何人建设何种资源,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具体如下:

    1.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内容与需求统一

    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在各方共同建设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资源重复率过高、使用率过低,并且有许多资源仅是为了建设资源而建设,没有考虑资源本身是否需要建设的问题。因此,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之前,首先要对资源本身是否需要建设制定以需求为导向的标准。其次,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已有资源的深度挖掘、内容分析,对角色进行需求分析,精确定位需要的资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质量以及使用率。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内容与需求的统一,是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的首要前提与标准。

    2.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科学性

    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科学性是指资源内容确保正确,这是资源质量的前提。在自主建设与共建共享的两种方式中,最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尤其是自主建设。在自主建设中,建设者由于个人质素的限制,对于知识会形成主观性理解,没有人能确保主观性理解一定是准确的,但寻找资源者会默认这种理解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错误知识的传播。因此,在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中需要有资源建设标准,并且资源通过审核后才能完成整个建设流程。

    3.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原创与再生的统一

    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原创性是指对知识的呈现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对雷同的呈现形式,资源审核不予通过,尊重知识产权。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再生是指在原创的内容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或重创,但是,对于这种基于他人原创的再生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首先,征得原创者的同意;其次,原创的再生的比例问题,是否能达到再生的标准;最后,再生的质量也需要有一定的标准。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原创与再生的统一,是思维的碰撞,是创新的一种,是资源的循环方式。

    (三)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建设

    网络学习空间服务面向网络学习空间系统,打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壁垒,突破常规学校学习环境和学习场所的限制,具有个性化、交互性、泛在性、时代性、开放性、系统性等特征。[11]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建设包括人性化交互、能力导向的评价和一站式系统化体验,[12]主要包括资源共享服务、教学支持服务、学习交互服务以及决策评估服务等,其中教学支持服务主要是为教师提供的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学习交互服务与决策评估服务是对所有人提供的服务。

    资源共享服务是指为资源共享所提供的技术服务,提供资源上传与下载的通道、交流讨论的区域、资源分享的链接等等;教学支持服务是指提供辅助教学的工具,涉及课前、课中与课后不同阶段,包括对学习者学习数据记录、学习行为分析、学习评价等工具;学习交互服务是指提供学习者与教师进行交互的技术与工具,包括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评论、回复、点赞等交互;决策评估服务是指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教师、学习者进行反馈、预测,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以及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

    (四)网络学习空间管理建设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团队协作活动,最需要的就是管理维护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的紧密协作。[13]因此,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的建设主要考虑两个问题,包括管理人员的层级性问题和技术人员的能力问题。

    关于管理者人员的层级性建设,总体来说,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拥有的管理权限是有区分的,层级越高权限越大。网络学习空间管理者的等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国家级管理者、区域性管理者、学校级管理者、代管理者。代管理者可以是管理者的后备人员,需要通过考核才能成为管理者;也可以外招一些管理人员作为相应的代管理者。除此之外,还有较高层级的学校级代管理者和区域级代管理者也是同样可以外招的。国家级管理者的权限最大,统领其他区域性管理者,而区域性管理者又统领学校管理者,最低级的代管理者则受学校级代管理者与学校管理者管理,其他代管理者同理。网络学习空间管理者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不论是何种层级的技术人员都会使用同样的技术,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对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审核、支持与引导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对网络学习空间维护等。在资源的审核方面,主要是充分理解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标准,公平地对待每一种资源,确保只有优质资源才能进入网络学习空间。在支持与引导网络学习空间服务方面,首先要使管理者知道如何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技术服务,其次对各种角色能够友好地引导。网络学习空间的管理员不仅要负责解答学生与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而且要定期推送与网络学习空间技术服务操作流程相关的文稿与视频,确保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能够在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个性化教学。网络学习空间的维护,主靠是特殊的技术人员,他们能够解决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突发问题。

    五、总结与建议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联通主义与协同主义的不同视角理解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归纳出网络学习空间大平台、终身性、学研创、贯通性四大特征,更加丰富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内容,从而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框架。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还应注意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有针对性功能的开放、成长性体验等问题,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还需不断探索,以期不久的将来能建设出功能完备的网络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耀华,陈琳.互联网+教育智慧路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9):80—84+135.

    [2]杨现民,赵鑫硕,刘雅馨,潘青青,陈世超.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4):30—36.

    [3]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3):5—9.

    [4]毕家娟,杨现民.联通主义视角下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8):48—54.

    [5]方蓉.论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2):17—18.

    [6]罗琳,顾新.智慧数据驱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管网研究[J].软科学,2017,31(6):15—18.

    [7]陈琳,陈耀华,张虹,赵苗苗.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论[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2):12—18.

    [8]陈琳,王矗,陈耀华.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41—46.

    [9]陈琳,杨现民,王健.硕士研究生“学研创”培养模式建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23—27.

    [10]郑旭东,杨现民,岳婷燕.智慧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4):27—32.

    [11]董兆伟,李培学,李文娟.“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6):93—98.

    [12]赵苗苗,陈琳.智慧学习服务内涵、特征及體系框架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3):17—21+79.

    [13]王任.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管理方法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5):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