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江丽

    摘 要:艰苦卓绝的防疫抗疫斗争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一抗疫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绝佳的教学素材,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从抗疫精神的五个方面“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出发,探求其与高校各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切入点,把马克主义具体理论和抗疫斗争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阐释实践,用实践印证理论。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议从讲好抗疫故事、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抗疫精神; 思政课; 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7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183-003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总书记对抗疫精神的精辟概括,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精神实质,深刻揭示了這场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力量之源。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的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清华大学的艾四林教授说:“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是一堂现实的思政课,也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也是一堂难忘的思政课”。这场抗疫斗争为思政课提供了教育教学的绝佳素材,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一、“抗疫精神”融入当前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体现

    1.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教育的深邃力量来自理论的说服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运用和发展,用无数感人事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证实了“四个自信”的正确性,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属性。可以说,此次的抗疫斗争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为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厚重的“活教材”,体现了思政课教学对现实问题的观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从理论层面去诠释这种伟大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印证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思政课只有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精神才能体现理论的巨大说服力和强大吸引力。

    2.展现了科学真理内化于心的感染力

    最好的教育就是来自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危机中往往饱含教育的契机,抗疫斗争愈是艰苦卓绝,其培育出的精神就愈是激励人,对此精神的诠释就愈是富有感染力。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传递给学生,而且要通过鲜活的现实内容将科学的真理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真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思考现实问题,实现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抗疫精神是滋养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的宝贵养料。这种精神融入思政课,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对抗疫精神进行学理分析,准确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和科学内涵,让学生把现实关切和理论聚焦有机融合,自觉做抗疫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激励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3.提供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创新应该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要内容鲜活起来,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增强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教学形式的表达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思政课改革来说,教学的内容聚焦现实问题的思考,才能实现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用抗疫精神丰富的思政课堂,立足中国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认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认识。聚焦身边事,其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学会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实现思政课教学思想性和理论性的高度统一。

    二、“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内容

    1.“生命至上”彰显价值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145次提到了“人”,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人民立场、盛赞人民伟力、着眼人类未来。“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在讲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时,明确指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至上立场的突出体现,抗疫斗争中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不论尊卑贵贱、不论肤色人种,每个生命都全力护佑,每个病人的尊严都悉心呵护。把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作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课程的讲授和辅导,引导学生深化对人民利益和人民立场的认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群众路线”本质,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生命至上,是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人命关天”民族基因的最好印证,这一理念和西方社会“群体免疫”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赢得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这一精神融入思政课能极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举国同心”彰显制度优势

    新冠疫情暴发伊始,党和政府就制定了联防联控的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号召全员参与,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无论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346支医疗队的逆行支援,还是国内企业在极短时间内生产出数十亿只口罩、数千万套防护服、数百万件病毒检测试剂,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原理》课程教学中,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要讲清楚疫情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群防群控”和“全员参与”都和这一理论紧密联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程教学中,讲授“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时,也要结合抗疫中的发动群众、守望相助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事实;讲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更要讲清楚为什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政治保证,从“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剖析,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让学生通过疫情领悟到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从历史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我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分析我国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3.“舍生忘死”彰显中国精神

    危急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无数的“天使白”“志愿红”“橄榄绿”“守护蓝”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体现了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和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等内容都与这一抗疫精神紧密联系,将防疫抗疫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感人故事等典型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尤为贴切,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十分有帮助,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负面新闻对于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十分重要。

    4.“尊重科学”彰显求真品质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中西药诊疗方案的推出、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应用、多条技术路线对疫苗的研发,大数据的追溯、健康码的识别、差异化的防控,无一不体现了科学对疫情防控的技术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原理》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尊重科学”这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尊重科学这一抗疫精神还集中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实践品质。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机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等则充分体现了在反复的科学实践中我们才能得出真理性认識的朴素道理。

    5.“命运与共”彰显大国担当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伟大的抗疫精神不是某个人、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也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某个行业的精神风貌,而是组织与个人、前线与后方、国内和国际等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体”。其国内意义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世界意义就是国际主义精神。这一抗疫精神和《原理》中普遍联系的原理结合起来,正好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的互相印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抗疫的全球化再一次证实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正确性。自疫情暴发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不书写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担当,毫无保留分享信息、力所能及提供帮助、主动推动科研合作也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道义担当。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避免其蔓延付出了巨大牺牲,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评价:“中国强有力的举措既控制了疫情在中国境内扩散,也阻止了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在《原理》和《概论》教学中,要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用“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引导学生认清“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摒弃傲慢与偏见,全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地球美好家园。

    三、“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1.讲好抗疫故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在青少年“拔节孕穗”关键期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情感的力量最是动人。疫情防控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都是思政课最好的素材,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共情力强的抗疫故事。

    (1)正面故事弘扬正能量。正面故事可以选择弘扬爱国主义、宣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爱国主义的主人翁从家喻户晓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张伯礼、陈薇、张定宇到快递小哥、光头护士等,这些逆行者都舍生忘死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爱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精神感天动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故事最突出的就是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10多天建成16家方舱医院、19省市对口支援湖北……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可以通过突出医护人员的不畏生死、社区基层工作者的日夜辛劳和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企业职工的不眠不休来进行讲述。无论是医护人员的主动请战、“我是党员我先上”,还是退休专家的重返岗位,都书写了“敬业”,他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2)反面事例引以为镜鉴。有正就有反,疫情防控中,隐瞒不报者有之、散布谣言者有之、违法乱纪者有之、贪赃枉法者有之、制造恐慌者有之、发国难财者有之,这些反面事例更加衬托了伟大者的美好和自私者的丑陋,鲜明的对比更容易教育学生树立底线思维和法纪意识,教育学生深思反面事例造成的负面效应,并引以为镜鉴。(3)身边故事增添亲和力。身边的故事才最有说服力,思政课教学中,宣传抗疫精神可以挖掘发生在身边的抗疫故事,尤其是抗疫期间身边90后、00后大学生主动参加志愿活动,积极投身防疫抗疫,充当抗疫先锋的感人故事,思政课的教学要结合所讲授内容遴选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故事,提高课堂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创新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最佳教学模式。这种方式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平台,把“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实现课堂内外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选择贴合教学内容的抗疫故事,利用各种交互平台向学生推送内容相关的微视频、微动画和文章。鼓励学生捕捉这些故事背后的精神本质,感受这些故事背后的情感传递和价值凸显。课中,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让学生来讲述抗疫故事,让学生对故事进行评析升华,让学生从反馈中总结梳理,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变被动接受理论为主动学习理论,提高思政课堂实效。同时要对课堂内容和抗疫故事结合效果进行教学总结评价,对学生思想模糊的地方进行纠正,对抗疫精神和课堂理论领悟透彻的同学予以褒扬。课后,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展开思考,如笔者在讲授《原理》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时,就让学生课后思考“在上半年的‘防疫阻击战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你们站在一起,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请同学们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出发谈谈这场人民战争体现的伟大抗疫精神。”在讲到“普遍联系”原理的时候,让学生“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暴发,这场病毒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哪些变化,引起了什么反应?人类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全球灾难?”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事半功倍。首先,最常用的就是案例法,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抗疫热点话题,由浅入深对抗疫经典故事进行学理分析,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实时互动讨论,总结升华。其次,适当采用任务驱动方法,课前结合抗疫精神抛出学习任务,可以是收集抗疫故事、可以是回答问卷、还可以是主题讨论,可以是个人形式也可以小组完成,课堂上通过上台宣讲或者课堂辩论的方式进行分享交流或小组PK。最后,嘉宾互动方法。在抗疫精神和课程内容结合十分紧密的章节,可以邀请身边参加抗疫的学生志愿者或者一线抗疫人员,或通过走进课堂现身说法,或通过录制视频、或通过现场连线方式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抗疫故事,引发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其学习热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造其思想。(3)积极利用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是当前高校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平台。利用“通知”可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收集抗疫感人故事;“分组任务”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来完成抗疫精神的宣讲渗透,进行教师评价、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主题讨论”可通过设计教学内容和抗疫精神相关的讨论让学生参与;“抢答”和“选人”方便学生发表意见、展示观点;“投屏”方便教师把存在云盘的相关视频资料在投影仪上统一播放;“随堂练习”和“作业”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积极发展思政融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微信群、抖音、微视、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思政育人,传播抗疫故事,宣扬抗疫精神,及时为学生输送有价值的思想政治营养。把各类平台上相关视频资料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不断让学生感受到抗疫战争的伟大精神,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爱国爱民情怀和为祖国发展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精神,画出育人同心圆。

    3.提高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20年最突出的事就是防疫抗疫,最感人的精神就是抗疫精神,此次抗疫不仅是对党和国家的一次大考,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次大考。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主动适应线上教学手段,善于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阐明抗疫精神背后的深层智慧,在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阐述,透析抗疫精神的历史文化逻辑和理论制度逻辑,避免泛泛空谈和流于形式。通过党中央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阐明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本质和勇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勇气;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抗疫精神并能够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抗疫斗争中出现的正面和反面事例,揭批西方错误言论和思潮;结合世界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阐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最后,抗疫精神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自然科学等多种领域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要想办法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视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领域领会伟大抗疫精神,以更宽的口径和更广的视野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并以此为契机,促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机理与推进路径研究》(20BKS100)中期研究成果;2019年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OBE理念下的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Zhjy19-21)中期研究成果;2020年郑州航院教研课题《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18)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0-09-08

    [2]侯庆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改革的实践[J]文教资料,2020-16

    [3]陈万球、欧彦宏.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让思政课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N]湖南日报,2020-04-30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人民日报,2020-08-31

    [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頁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7]魏进平,马佳乐,王正.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N]中国教育报,2020-09-17

    [8]李琮.图解: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疫情防控工作,人民论坛网,2020-03-05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党建新闻网,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