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冗余、风险承担与研发投入

     周竹梅 李馨 孙晓妍

    

    

    

    【摘 要】 组织冗余按照存在状态可以划分为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文章根据组织冗余的本质,参照企业所得税法税前扣除相关规定,对已吸收冗余进行修正,并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18年数据,探讨了不同类型组织冗余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均对研发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已吸收冗余的促进作用高于未吸收冗余。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风险承担在组织冗余和研发投入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风险承担水平越高,组织冗余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会越强,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创新进程。

    【关键词】 组织冗余; 研发投入; 风险承担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21-0105-07

    一、引言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之一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依靠创新助推经济增长,加速转换进程;另一方面,培育新动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研发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研发投入为企业获取可持续利润最大化提供了可能。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高投入性与高风险性。

    从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的理论出发,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1]。高投入的研发创新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然而由于研发活动具有收益滞后性、外溢性等特征,企业很难通过外部融资获取资源,在此情况下企业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内部的资源[2]。组织冗余是超出实际需要而留存在组织内部的闲置资源[3],当企业不能够获得充足外部资源时,组织冗余作为一种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闲置资源,可以作为企业研发投入的资源保障推动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冗余可以作为企业的内部资源基础,支持企业研发创新。

    研发活动具有高风险性,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反映了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投资项目的选择,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把握更多的研发机会。此外,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利用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风险承担能力越强,企业管理层越倾向于配置有限的内部资源,提高研发积极性。组织冗余正是企业资源配置问题,内部冗余资源可以作为企业资源来源渠道,促进企业研发活动。因此,不同风险承担水平下组织冗余对研发投入影响程度不同。

    所以本文选取风险承担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在此特定情境下组织冗余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修正已吸收冗余这一指标,参照企业所得稅法税前扣除相关规定,以超出扣除限额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衡量已吸收冗余;第二,在修正已吸收冗余的基础上,分别讨论未吸收冗余与已吸收冗余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第三,进一步研究企业风险承担在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

    1963年,Cyert et al.[3]首先提出了冗余的概念,将组织冗余定义为超出实际需要而保存在组织内部的一部分资源,并指出其具备缓冲环境变化的功能。Bourgeois[4]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一种过量的、能被管理者利用的资源”,这也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组织冗余的定义。组织冗余由不同类型的资源构成,以组织冗余整体为研究对象解释其对研发投入的作用太过于笼统,不同类别的冗余资源对企业研发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同。Singh et al.[5]根据组织冗余在企业中存在的状态将其划分为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Bourgeois and Singh根据资源的可获得性将组织冗余分为可利用冗余、可恢复冗余及潜在冗余。潜在冗余代表了企业通过增加债务的方式从外部获得的资源,还未转变为企业真正的资源,因此本文仅考虑企业内部存在的冗余资源,选用冗余二分法将组织冗余划分为未吸收冗余(Unabsorbed Slack)和已吸收冗余(Absorbed Slack)。

    未吸收冗余是指未被组织利用的、能够灵活配置到企业各项运作中的资源,如留存在企业中闲置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等。未吸收冗余能够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超过所需水平的未吸收冗余有易于识别、高流动性与灵活性的特征,没有特定的使用目的,满足多元化的资源需求,在短时间内能够将其重新配置到各种用途中,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提供资源上的保障[6]。第二,企业的研发活动伴随着高风险,一般倾向于将未吸收冗余配置到高风险的活动中。当企业有未吸收冗余作为资源支撑,将会缓解管理者对研发活动不确定性的担忧[7],减少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起到缓冲作用[8]。第三,企业留存未吸收冗余一般是由于企业过去良好的业绩,有更宽松的投资环境,管理者进行创新活动的信心强,留存适量未吸收冗余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研发创新活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a。

    H1a:未吸收冗余可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未吸收冗余越多,研发投入强度越高。

    已吸收冗余是指已经被组织吸收并投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资源,该冗余资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中间存货与产能过剩,如价值高昂的专业设备、过高的员工薪酬及福利待遇等。已吸收冗余能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一方面,已吸收冗余已经沉淀到企业内部,资产专用性强,企业先进的机器设备、出色的技术人员能够直接满足生产力的需要,不需要转化则可以直接适用于特殊情景,推动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9]。Greve and Georeg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观点,在面临动荡环境时,管理层能够将已吸收冗余的价值充分利用,发挥有效的缓冲作用推动研发活动。另外,拥有出色管理人员、有经验懂技术人才的企业更有利于把握市场机遇,提高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和准确率。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知名度,产生品牌效应,会加大广告宣传、促销费用等支出,企业在各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使用的冗余资源越多,管理层越能识别超额支出资源,加强费用管理,使得已吸收冗余通过转化流向研发活动[10]。由此提出假设1b。

    H1b:已吸收冗余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已吸收冗余越多,研发投入强度越高。

    (二)风险承担对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

    风险承担表现为企业对高风险新机会的识别与把握、更高的资本性支出[11]、更好地利用投资机会。风险承担能力越高的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时,倾向于通过研发创新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风险承担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中,Hilary and Hui发现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企业对研发的积极性高,从而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高不确定性的项目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冗余资源能帮助企业有效把握新机会,敢于承担计划的结果。董保宝[12]通过研究风险承担与绩效的关系发现,新企业冒适度的风险时会有较佳的绩效,规避风险和过度承担风险都会导致绩效的降低。周明等[13]研究发现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正向作用。

    风险承担能够促进冗余资源对研发投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被组织闲置的未吸收冗余,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力发挥资源的潜力和价值,积极进行研发创新。未吸收冗余是企业研发活动的资源保障,风险承担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配置组织冗余,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起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当企业内部其他形式的资源量不足以维持研发创新活动时,企业会重视已吸收冗余,削减超额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有效发挥专用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潜力,将留存在企业里的已吸收冗余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抵抗外界不确定性,进而帮助企业维持竞争优势。因此本文认为,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组织冗余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会更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风险承担在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风险承担水平越高,组织冗余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由于本文采取连续3年波动ROA的标准差衡量企业风险承担,因此风险承担这一变量选取2011—2018年数据,其余变量均选取2012—2017年数据。为确保样本的规范性,对数据进行如下筛选:(1)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ST、?觹ST的公司;(3)剔除未披露研发投入数据的公司,最终得到12 848个观测值。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数据主要根据CSMAR数据库整理,有缺失的部分从企业年报中收集补充;广告宣传费与业务招待费从财务报表附注中手工整理得出。本文使用的分析工具为Stata15,为避免极端值的影响,对连续变量在上下1%的水平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解释变量

    (1)未吸收冗余(UnAbSlack)

    本文采用速动资产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衡量未吸收冗余。速动资产如现金留存和应收账款等,其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强。未吸收冗余代表了企业内闲置的、未被授权的流动资源,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短时间内可利用的冗余资源越多。

    (2)已吸收冗余(AbSlack)

    部分学者采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一般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来度量已吸收冗余[14],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内经识别或转化后支持研发活动的资源越多。已吸收冗余为企业内过量的资源,在报表中通常体现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中。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研发创新活动要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进行,而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营活动中的必要支出,冗余资源是企业持有的“超額”资源,将全部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作为已吸收冗余的衡量不够严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改进。广告费和业务招待费是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中两个重要项目,广告费和业务招待费中的超额费用更能够体现企业已吸收冗余的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不得在当年税前扣除;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发生额的60%与当年销售收入的5‰孰低扣除,超过部分不得在当年税前扣除;本文参照企业所得税法税前扣除相关规定,采用超额的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作为冗余资源,衡量企业已吸收冗余。

    2.被解释变量

    研发投入强度(R&D),根据已有研究,本文采用研发支出项目发生额与当年的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衡量研发投入强度[15-16]。

    3.调节变量

    RiskT表示企业风险承担的水平。已有研究主要根据以下指标衡量企业风险承担:(1)盈利的波动性;(2)股票回报的波动性;(3)负债比率。更高的风险承担意味着企业未来现金流入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本文采用企业盈利的波动性衡量风险承担[17-19]。计算波动性时,首先分行业用行业平均值对每个公司每一年的ROA进行调整,以消除行业的影响,ROA为i企业相应年度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与当年末资产总额的比。其次计算企业在每一个观察时段内经行业调整的ROA的标准差(观测时段采用的是年份滚动的手法,例如第1时段为2011—2014,第2时段为2012—2015……以此类推),作为企业风险承担的衡量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越高,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iskTi,t=■N=3,

    ADJ_ROAi,n=■-■■■

    其中,i代表企业;N代表在观测时段;n代表观测时段内的第几年,取值从1到N;X代表公司i所在行业的公司数;k代表该行业的第k家公司。

    4.控制变量

    实证分析过程中控制了企业年龄(Age)、财务杠杆(Lev)、企业业绩(Roa)、股权集中度(Topone)、行业(Industry)和年度(Year)。

    相关变量的具体界定详见表1。

    (三)模型建立

    为了检验未吸收冗余与已吸收冗余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本文分别构建模型1和模型2:

    R&Di,t=α1UnabSlacki,t+α2Levi,t+α3Agei,t+α4Roai,t+α5Toponei,t+

    ∑Industry+∑Year+εi,t? ? ?(1)

    R&Di,t=α1AbSlacki,t+α2Levi,t+α3Agei,t+α4Roai,t+α5Toponei,t+

    ∑Industry+∑Year+εi,t? ?(2)

    为了检验风险承担对组织冗余和研发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构建模型3和模型4:

    R&Di,t=α1UnabSlacki,t+α2RiskTi,t×UnAbSlacki,t+α3RiskTi,t+

    α4Levi,t+α5Agei,t+α6Roai,t+α7Toponei,t+∑Industry+∑Year+εi,t

    (3)

    R&Di,t=α1AbSlacki,t+α2RiskTi,t×AbSlacki,t+α3RiskTi,t+α4Levi,t+

    α5Agei,t+α6Roai,t+α7Toponei,t+∑Industry+∑Year+εi,t(4)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的平均值为4%,根据欧盟统计标准,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一般被认为具备研发竞争力优势;2%为企业长期经营的条件,从表中相关指标来看,我国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才能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未吸收冗余的标准差为0.722,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拥有未吸收冗余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大值达到4.228,这表明企业存在过量的冗余资源,企业若重新配置这些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内生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针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主要控制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表3为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rson相关系数以及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呈现了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未吸收冗余与研发投入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已吸收冗余与研发投入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冗余资源越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大。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与研发投入也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说明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会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以上均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企业年龄与研发投入显著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小,不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高风险项目中。

    表中各个解释变量虽然有很高的显著性水平,却没有过高的相关系数,解释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0.5,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VIF均小于5,说明模型中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因此可以排除变量间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模型中包含交互项,为避免出现多重共线问题,对需做交互项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后再相乘。

    (三)回归分析

    1.组织冗余对研发投入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4中列(1)和列(2)报告了组织冗余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回归结果,分别列示了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模型1报告了未吸收冗余和企业研发投入的线性回归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未吸收冗余与企业研发投入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验证了H1a。作为能够被快速调动并加以利用的非沉淀性冗余资源,管理者能够灵活配置未吸收冗余,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稳定的资源,推动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未吸收冗余的存在为企业营造了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使管理者更倾向于进行研发创新活动。

    模型2报告了已吸收冗余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发现已吸收冗余与企业研发投入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H1b。已吸收冗余虽然已经内化为生产经营费用,但当企业的已吸收冗余较多时,管理者可以快速识别、转化,通过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利用已吸收冗余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对比发现,已吸收冗余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大于未吸收冗余,原因之一是通过对投资机会准确把握和利用,能够提高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企业的研发活动需要大量资源支持,冗余资源作为企业正常经营之外过量的资源,在面对外界环境约束时,可以成为企业创新资源的来源渠道,突破资源瓶颈约束,快速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促进企业研发投入。

    2.风险承担对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关系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表4中列(3)和列(4)为企业风险承担对组织冗余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调节作用的回归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企业风险承担与未吸收冗余、已吸收冗余的交互项均为正并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验证了H2a。这表明风险承担水平确实能够在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之间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

    对比列(1)和列(3)的回归结果,加入风险承担之后拟合优度上升,说明调节作用明显,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越高,越能够充分利用未吸收冗余,促进未吸收冗余对研发的正向影响。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企业有效利用内部未吸收冗余,充分发挥冗余资源在缓解资源约束、提供资源支持、促进研发投入等方面的作用。

    对比列(2)和列(4)的回归结果,加入风险承担之后拟合优度同样上升,说明当易于识别的流动性资源不足以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时,风险承担可明显提升已吸收冗余与研发投入的影响。加入调节变量后已吸收冗余对研发投入的相关系数大于未吸收冗余,说明风险承担对已吸收冗余与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大于未吸收冗余。从企业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看,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重视已吸收冗余,削减超额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加强费用管理,有效发挥专用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潜力和价值,将留存在企业里的已吸收冗余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进而帮助企业维持竞争优势。此外,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中,风险承担作为一种企业内部偏好能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所以高水平的风险承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冗余资源对研发投入的作用,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

    3.稳健型检验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对未吸收冗余、已吸收冗余重新度量,并用二者的替代变量带入模型进行回归。借鉴已有研究[18-19],采用企业速动比率度量未吸收冗余(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借鉴解维敏等的做法,已吸收冗余采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具体检验结果见表5。

    表5显示,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报告了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与研发投入的关系,结果显示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均在1%的水平与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与之前结论一致。模型3和模型4分别报告了企业风险水平在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调节作用,未吸收冗余与风险承担的交互项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已吸收冗余与风险承担的交互项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也与之前的结论一致,说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确实对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的关系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

    此外,本文还使用研发投入与企业员工人数比值的自然对数来衡量研发投入强度。因为员工人数比较稳定,研发投入强度这一指标不容易受会计核算和盈余管理的影响。重新回归后与本文结论仍然一致。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探讨了组织冗余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对组织冗余和研发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留存组织冗余越多,研发投入水平越高,但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不同。本文修正已吸收冗余指标,发现相对于未吸收冗余,已吸收冗余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需求,更加有利于研发投入。随着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组织冗余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会增强,即风险承担对组织冗余和研发投入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根据本文研究发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當前我国经济处于传统增长动能衰减和转向高质量发展“双碰头”阶段,迫切需要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一重要时期,企业应当积极通过研发创新活动摆脱传统产业模式,正确认识冗余资源,通过合理配置将组织冗余作为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资源支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新动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公司可以依靠冗余资源进行研发创新,那么到底何种类型的冗余资源对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重要价值呢?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已吸收冗余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未吸收冗余易于识别、配置灵活,管理层最重要的任务是及时识别超额支出,为现成资源寻找出路,这一过程的主要方式是将自身资源嵌入到资源整合过程中去。

    3.企业投资决策中的风险选择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决策。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更能够充分利用已吸收冗余,以企业现有技术水平与潜在资源为基础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因此企业综合分析企业内部的冗余资源和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充分发挥组织冗余的价值,不断实施创新活动,用前瞻性视野适应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 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2] 肖序,常秋碧.股权结构、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8(3):30-32.

    [3] CYERT,R M,MARCH J 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63.

    [4] BOURGEOIS L J.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1,6(1):29-39.

    [5] 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29(3):562-585.

    [6] 李妹,高山行.企业家导向、未吸收冗余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1):1720-1727.

    [7] 解维敏.市场竞争、组织冗余与企业研发投入[J].中国软科学,2016(8):102-111.

    [8] TAN J,PENG M W.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firm performance during economy transitions:two studies from an emerging econom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249-1264.

    [9] 李晓翔,刘春林.困难情境下组织冗余作用研究:兼谈市场搜索强度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3(3):140-148.

    [10] 唐鸣凤,唐榛,吴亚芳,等.创业板民营企业组织冗余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S1):73-81.

    [11] BARGERON L,LEHN K.Sarbanes-Oxley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1):34-52.

    [12] 董保宝.风险需要平衡吗:新企业风险承担与绩效倒U型关系及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14(1):120-131.

    [13] 周明,吴翠青.政府补贴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7,38(1):574-580.

    [14] CHENG J L,KESNER I F.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hifts:the impact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7(23):1-18.

    [15] 陈爽英,杨晨秀,井润田.已吸收冗余、政治关系强度与研发投资[J].科研管理,2017(4):46-53.

    [16] 贺小刚,邓浩.期望落差与企业创新的动态关系——冗余资源与竞争威胁的调节效应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7(5):13-34.

    [17] 李文贵,余明桂.所有权性质,市场化进程与企业风险承担[J].中国工业经济,2013(12):115-127.

    [18] 余明桂.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3(1):149-163.

    [19] 何威风,刘巍,黄凯莉.管理者能力与企业风险承担[J].中国软科学,2016(5):10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