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产业扶贫模式的问题及其对策

    [收稿日期] 2017-05-12

    [基金项目] 新型城镇化背景

    下农村空巢老人医疗保障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YJ157),江西脱贫攻坚的典型模式研究,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16ZD03)。

    [摘 要] 在貧困地区,产业扶贫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这是消除贫困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增长机制。赣南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扶贫工作主战场中的罗霄山连片特困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对江西省赣南地区产业扶贫模式进行探讨,总结出当前赣南地区主要有“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特色旅游”“互联网+电商”这三大精准产业扶贫模式,并对三种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促进扶贫成效的可持续延展。

    [关键词]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赣南地区;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061-05

    江西省赣南地区作为原中央苏区的主体,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当前赣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贫困人口众多,扶贫形势十分严峻。赣南地区18个县(市区)中有11个被纳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括1419 个贫困村,是江西省扶贫工作的重心。中央对老区的扶贫工作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西考察的时候曾表示:“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1]。根据中央的规划和地方实际情况,2016年江西省政府在《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18年要实现全省基本消除贫困现象的目标。因此,赣南地区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坚持走产业扶贫道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扶贫的精准化程度,带动赣南地区贫困人群顺利脱贫进行努力探索,对实现赣南地区脱贫致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赣南地区产业扶贫模式现状分析

    (一)赣南地区贫困现状分析

    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都是衡量贫困程度的重要的指标,贫困人口数是衡量贫困发生的广度,而贫困发生率是衡量贫困发生的深度。由于国务院和江西省委在全方位多领域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以赣州为代表的赣南苏区减贫进程加快、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表1显示2015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34.82万人,2016年27.1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8.93%下降到2016年的5.7%。尽管赣南地区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但距离全面脱贫摘帽仍然任重道远。截至2016年底,赣南地区仍有43.1万贫困人口,占据全省的近1/3,贫困发生率也与江西省指标和全国指标差距较大,分别为5.7%、3.3%、4.5%。

    (二)赣南地区实施产业扶贫模式的可行性

    赣南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较好。赣南地区利用较为丰富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使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赣南地区气候适宜、红壤分布广泛,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条件优越,适宜脐橙、茶叶、油菜等农作物生长。其中,赣南脐橙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十一大优势农产品”之一,品牌效应已经显现。脐橙生产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初步形成了果品加工、包装、仓储、出口一条龙的产业链条。赣南地区是全省最大的油茶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油茶种植区。其次,赣南地区蕴藏储量丰富的稀土资源,是著名的“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通过对稀土、钨的开采和应用发展资源型产业。再次,赣南地区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革命历史遗迹众多,同时客家文化沉淀深厚,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景观。最后,赣州市于2014年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促进了商品和各种要素的流动。

    二、赣南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分析

    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对赣南地区产业扶贫实施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本文将赣南地区主要的产业扶贫模式总结为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特色旅游产业扶贫模式、“互联网+电商”产业扶贫模式。

    (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

    该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合作社作为贫困农户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中介,建设专门农业生产基地分包到农户,利用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各种农业新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通过产业托管、贫困户自主生产,依靠地租、入股分红和吸纳就业等形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参与优势特色产业的生产。通过对赣南地区脐橙、油茶、葡萄和生猪等优势产业采用“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方式,建立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等与贫困户稳固的利益联接机制。各地可根据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数量、质量情况,对其给予信贷贴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适当支持。信丰县通过培植壮大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帮助贫困户脱贫;南康市采取了收购已挂果油茶林返租、贫困户与企业合作造林、“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以林地入股的模式,开展油茶产业助力扶贫。从理论和实践效果来看,该模式能积极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二)特色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特色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以赣南地区红色文化、民俗传统、客家风情、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乡村居民为主体,立足乡村实际,积聚和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经济,逐步改善乡村贫困人口生活状况。赣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同时贫困区域也集中在农村地区,将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整村推进、土坯房改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等有机结合,改善贫困村村面貌。将瑞金、宁都等地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在全区范围内构建红色旅游景点网络,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一条线路。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推动赣南革命老区扶贫工作的进程。地区借助旅游项目销售脐橙、油茶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包装销售、民俗工艺品开发,为贫困户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通过发展特色旅游扶贫模式,贫困地区封闭状态被打开,贫困户拓宽了眼界,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一些乡村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发扬,还促进了贫困村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三)“互联网+电商”产业扶贫模式

    该模式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依靠互联网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建立适合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农产品销售模式。电子商务作为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借力电子商务转型升级,无论是大型产业还是小型产业都通过电子商务开辟了新天地。赣州市连续四年举办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与淘宝网、顺丰等电商平台合作开展“O2O运营模式”。2016年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首届电商节在瑞金举行,通过“互联网+”赣南脐橙促进产业升级,极大地提升了赣南脐橙在全国的知名度。作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的于都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平台,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优先选择贫困户为村淘、京东、农村 e 邮的乡村合伙人,统一进行岗前培训[3]。从实践效果来看,该模式将生产、流通以及消费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贫困农户收入。

    三、赣南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无论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还是“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都是制约扶贫模式发挥良好成效的重要因素。在竞争市场下,贫困户处于绝对劣势一方,只能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龙头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具有生产、销售、服务、整合资金等多种功能,因此龙头企业对扶贫产业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龙头企业一旦出现了问题,整个扶贫产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在产业扶贫中,龙头企业和农户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4],在出现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时,甚至会出现龙头企业侵蚀贫困户利益的情况。在旅游扶贫模式上,政府、企业与贫困户之间获益不均衡。政府首先追求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既得的经济效益;企业只重视从旅游扶贫中获得高额经济利润,并不在意当地贫困户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制定与执行旅游项目时,往往容易忽略其他利益主体;贫困户只重视从旅游扶贫中获得高额经济利润和改善自身生活质量;三者间利益不平衡制约了旅游扶贫模式的发展。

    (二)扶贫产业对贫困户带动力不强,贫困户参与度低

    赣南地区的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补助力度并不小,但在采访中却发现,很多贫困户并没有参与到这几种扶贫项目中。在“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中,贫困户大多文化知识面狭窄,一时还难以理解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景,市场观念不强,敢闯敢冒的风险意识缺乏,创业能力和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因为自身知识与文化水平的欠缺,导致农民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缺乏积极性,对电子商务的接触也处于被动状态。在生产农作物上,由于生产和种植农作物所需要耗费的劳动力大,而贫困户多为劳动能力较弱的年老者,这就导致多数贫困群众无法进行农作物生产。从事旅游业与农业生产不同,贫困户参与旅游业的门槛要求较高,年龄较大的贫困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都较低,且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参与旅游扶贫模式能力有限,常常被排斥在外。

    (三)单一的融资模式(政府)与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不足是制约赣南地区扶贫产业的发展壮大重要原因。“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对龙头企业资金投入要求高,在运作初期,企业承担了土地租金、生产设备等方面投入。同时,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买卖合同,如果种植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担,也需要资金支撑[5]。传统的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导的单一扶贫融资模式阻碍了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开发特色旅游扶贫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整合各方资源,一方面体现在开发特色旅游景点项目上所耗费的资金多,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和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不足也是制约电商扶贫的重要条件之一,电商人才的培训、电商项目的扶持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只有被评为“示范縣”的农村电商才可以获得国家的资金扶持,其他大部分地区的电商扶贫资金还需要东挪西凑来解决[6]。

    四、推进产业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破解赣南地区产业扶贫问题的一个关键路径就是要解决赣南地区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单纯依靠地方自身积累或国家补贴和转移支付,都无法满足产业扶贫的庞大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创新产业扶贫的融资模式,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是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扶贫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中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和各种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在地方财政条件允许,债务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提高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额度,以缓解扶贫资金的“瓶颈”制约。二是通过完善商业环境,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并积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赣南地区扶贫开发中来。三是赣南地区应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统一起来,对产业扶贫的发展予以资金上的助力,提高贫困农户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政府要通过适度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并支持金融业的发展,要建立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普惠金融,从而推动赣南地区产业发展,在金融扶贫的助力下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新格局[8]。

    (二)将产业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

    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薄弱意识和诸多自身能力的缺陷严重制约其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经验表明,贫困户只有意识到自己是产业扶贫的主体时,才会自觉加入扶贫工作中,才能改变被动式扶贫局面,使扶贫工作实现由“外生”向“内生”转变,由“强制性”向“需求诱致”转变。“扶贫扶志更扶智”,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在未来有效减少返贫的可能性。贫困群众要正确认识贫困,坚决与贫困作斗争就必须将产业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7]。一是要创新农村科技培训,利用农村现实基础条件,以通俗的语言,针对性的方式,开展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人员培训,为产业扶贫提供更多有能力的劳动者。二是要加大对贫困户文化素质、市场经营风险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训,为提高产业化精准扶贫效用奠定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8]。三是政府要在贫困地区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让贫困群众充分了解扶贫模式的实施方式与实施意义。四是贫困户要正确认识贫困,坚决与贫困作斗争,通过教育预防贫困,避免穷和“愚”之间的恶性循环,阻断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才能打赢脱贫攻坚的持久战。

    (三)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各方从本质上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要有效推动产业扶贫,必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由于企业与贫困户在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地位不同,很容易形成企业独自壮大,而贫困户却被边缘化、利益被侵害的局面,这显然有悖于产业扶贫的的目标。确保贫困农户与扶贫经济组织实现紧密的利益联结,可在四方面进行探索。首先要厘清不同主体的责、权、利分配关系,建立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公平分配机制,最大程度地平衡各方利益,这是赣南地区扶贫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9];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真扶贫、扶真贫、做实事、见实效”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使政府的扶贫意志真正转化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扶贫行动[10];再次,要签订合同契约来规范各方的责任,保护贫困群众的利益,通过建立由各方代表组成的监事会,对项目投资、经营、收益进行全面监督;最后要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出了新的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鼓励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托管、租赁、移交给有能力的市场主体经营,使其实现保值增值,长期发挥扶贫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干部

    群众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maner.com/Politics/2016-02/02/c1117973

    [2]王云燕,肖林长.推进“互联网+”背景下赣州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6,(7).

    [3]李志萌,张宜红.革命老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及破解路径——以赣南老区为例[J].江西社會科学,2016,(7).

    [4]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 学习与实践, 2014,(4).

    [5]冬 唯.以“产业扶贫”破解天津市贫困乡村造血难题[J].中国商贸, 2014,(11).

    [6]滕 飞,刘保奎,申红艳.电商扶贫中的“短板”与对策[J].中国物价,2016,(12).

    [7]王 峥,邹知言,郭蕾.南方脱贫攻坚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基于闽粤桂黔的经验总结[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2).

    [8]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等.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 (1).

    [9]万剑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县域经济旅游扶贫研究——以鄱阳县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2,(4).

    [10]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

    [责任编辑:曾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