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科论文引言的非人化语言特征分析

陈蓉
〔摘要〕“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是生态学科两个国际学术盛会联合举办的大会,出版了名为《变化中世界草地的多功能性》的论文集,包括A草地资源与生态、B草地生态和C草原政策法规三个主题。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文章以论文引言部分的语篇为研究对象,检索具有衔接意义的语言特征,考察语言生态差异即主题分类后的语义功能;结合生态语言学理念,比较表现非人化程度功能的语言形式,得出以下结论:生态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语篇具有科技英语文体特征;主题B语言特征的非人化特点程度最高。
〔关键词〕生态话语分析;衔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4-0042-07
一、 生态语言研究对象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中国草学会承办“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到目前为止,该大会是唯一将生态学科的两个国际学术型盛会合在一起举办的大会,到会的学者们提交了生态学科的学术论文,收集在名为《变化中世界草地的多功能性》的论文集中,分属于三个主题,分别是A草地资源与生态、B草地生态和C草原政策法规。主题A共计21篇未经删减的论文,主题B包含17篇,主题C共有15篇,加上综述所包含的3篇论文,共有56篇未经删减的论文,其余论文经过精简只选取保留了文章的精华部分,不能完全体现论文作者的英语语言文字表述情况。本文以未被删节的56篇论文的引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衔接理论,建立专门语料库,检索表征衔接意义的语言形式;结合生态语言学理论,归类能够表现非人化的语义形式,进行主题间程度比较,解读生态语言意义。
二、 从语言的系统功能到生态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语篇分析模式,发展形成了成熟的语言理论体系。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从词汇、句法研究到语言理论研究,再到结合社会、文化的语言研究,是理论语言学研究到适用性语言学研究的飞跃。随后,许多语言学家进一步发展壮大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海外,Metthiessen等开展了悉尼模式方向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Fawcett开创加的夫语法模式的词汇语法、句法的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Martin等开展评价框架研究等;在中国,一大批系统功能语言学者,诸如黄国文、何伟、朱永生、张德禄、杨信彰、司显柱、常晨光、苗兴伟、彭宣维、廖楚燕、高生文等,从悉尼模式、加的夫模式[1]等方向开展了元功能、语法隐喻、人际功能、关联理论、文化语境语篇分析、功能对比研究等。特别是在衔接理论方面,张德禄和刘汝山[2]通过研究衔接特征,提供了分辩和分析文本中文体特征的方法:语篇的情景依赖性与情景独立性可以决定文体的口语性质和书面语性质;语篇的词汇衔接与指代成分组成的衔接链可以从多方面反映语篇的文体特色;明确表明生态文体的结构是关系过程,即说明生态语篇是有关于理论和关系的;陈述句体现了提供信息的语篇的语言特色;其他的信息结构、主位结构、情态衔接等都与语篇的文体特点相关。另外,徐有志[3]总结了科技英语的文体特质,包括:常用非人化的表述和频繁使用符号、公式、图表等。
在生态语言学框架下,Stibbe对意识形态类、框架构建类、隐喻类、评价类、身份识别类、真实性判断类、抹除类和突显类等八种生态主题的语篇进行语言特征分析[4]。黄国文[5] [6]认为生态语言学将生态学的原理和视角应用于探讨人类的语言使用活动中,总结 “韩礼德模式”为“环境的语言学”environmental linguistics,并且总结Fill 和Mühlhusler的研究为批评生态语言学研究,介绍了语法特征与人们识解现实的关系,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研究语言与生态问题。其他学者如何伟、陈旸等在生态语言学领域也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推进生态语言学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那么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在生态语篇中进行表示衔接功能语言特征的量化研究是生态语篇研究EDA的一个适用性研究。
衔接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元功能的体现,反映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衔接是从形式角度考察语篇的连贯程度。Steffensen认为生态语言学包含符号生态学symbolicecology和社会文化生态学socioculturalecology[7],因此进行生态语言语篇研究就是全面考察语言特征的形式所表达出的语义,进而总结其文体特点。本文量化分析生态学术论文引言表示衔接的语言形式,结合语篇中社会文化要素传达语义的语言形式,分析生态语篇的非人化程度,体现语言功能。
三、 借助语料库研究生态语言的衔接功能
运用语料库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本文建立由生态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语篇组成的语料库,为生态语篇中的语言形式传达出的衔接意义研究提供了客观真实的语料检索基础,特色语料库的建设也是中国学者开展英语学术语篇研究的保障。Biber, Conrad和Reppen[8]认为论文各部分之间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因此分别研究各部分语言特征形式是必要的。他们以一篇生态学科技英语论文中的四个部分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四个語料库,分析各语料库的语言特征,以“均分”的形式给出量化评价,对比后得出结论——引言部分语言的非人化程度最低。人化,在这里指参与影响语篇功能的人化概念,即语言形式体现的人为社会文化参与度。学术论文语言的非人化程度指语言特征客观反映了语言元功能的形式。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特征量化统计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术英语使用特点,检索语言要素,归类分析语言要素特点,进行生态意义上的人化程度分级的对比分析,进行同一学科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反映语言特点和标识的语言特征数量对比分析,验证学科中融合社会文化要素引起的学术语言差异进而反映生态语篇的语言特征,对比学科专业划分表征出的非人化程度,丰富学科写作教学的实际教学素材。
桂诗春[9]指出:语料库研究的核心是分析“单词频率”,包括分析语料库中包含的词形和词数。Halliday和Hasan[10]定义并区分了代词指称,借助AntConc[11]检索工具的词图项和词表项,检索并分辨代词指称并进行记录、分析。AntConc的词图项帮助显示文本中某个单词的源出处,进而判断是否属于代词指称;词表项用以统计本语料库中相关单词频率,用以计算并统计比例和比率。
标点符号的语言意义为直接标明其两端的衔接关系,统计分析其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明本语料库具有的非人化程度。借助Microsoft Word的查找工具统计具有衔接作用并能突出生态文体的标点符号,并运用Microsoft Excel应用生成相关数据图表。
此外,根据研究方向划分的三个主题中的论文因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语篇功能的人化概念即人文参与度存在差异,其各自论文的引言部分之间在生态文体的非人化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主题A是草地资源与生态——包含两个学科研究领域;主题B是草地生态——只有一个研究领域,范围较小;主题C是草原政策法规——涉及各种人类活动,其人文参与度较广,即存在更多的研究领域。因为主题C与政策法规相关,涉及到人类活动,因此,主题C的非人化程度应该最低,进而推论只包含一个领域的主题B的非人化程度应该最高。本文使用卡方计算器比较任意的两个子语料库之间表示衔接意义的语言项的出现频率的比率,进行比较分析并验证上述预设是否成立。
简述研究过程,即使用检索工具AntConc和Microsoft Word,从建立的专门语料库和其子语料库中收集代词指称和标点的使用频率,进行相关的统计和定量分析;根据衔接理论,选择与生态文体相关的语言项,通过卡方计算器对比相关表示衔接意义的语言项数据,用量化的手段计算并分析生态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非人化程度。
四、 量化对比表征衔接功能的语言特征
一 检索具有衔接功能的语言形式
语言学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证明:科技语篇的语言特征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因此本次研究只选取了能突出体现生态英语语言特色的代词指称和标点符号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衔接理论,分别统计其各自的出现频率,以确定其对应的人化意义。
1. 具有代词指称的语言形式
Halliday和Hasan[10]认为指称是一种存在与意义之间语义关系;而人称指称的衔接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三人称代词,突显语篇的内部衔接并创造一种指称关系网络;指称的出现与其上文的指称相关。
语料库共195个段落,924个句子和24 277个单词;依据综述部分和三个主题部分分别建立四个子语料库。在语料库和四个子语料库生成的词表中查找第三人称代词,AntConc“词表”查找所有指称词,包括人称、指示和比较指称词,整体考察检索出来的指称词。选择对应的语料库文件夹即可统计文件夹内包含的所有文本的词形和词数,并能精确按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出单词的出现频率。随后得出代词指称的分布形式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有三个代词的出现频率明显比其他代词高;同时经过统计,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数为232个。出现频率最高的是“it”,共出现71次。因为“it”除指称用法外还有多种用法,所以需要在AntConc中的“索引词图”中查找源出处,逐一判断是否属于指称。语料库中出现的所有“it”在“检索词图”中的最后一栏中以蓝色阴影的形式被突出显示出来。根据指称的定义,验证每一个“it”是否属于指称用法。如图1所示“it”出现71次,经验证,作为指称共出现36次。计算“it”代词指称的出现频率的比例即用36除以词数71,为507%。
逐一区分指称用法的代词,代词指称总数是197次,而非232次。语料库的词数为24 277,所以语料库中人称指称的出现频率为197除以24 277为081%。在生态学术论文语篇建成的语料库中,量化结果得出的指称比例可以进行子语料库的生态意义因素比较,即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比较各子语料库表示人称指代功能的语言特征人化参与程度,比较主客观语气,进而比较验证各子语料库中生态语篇的非人化程度。
2. 标点的衔接功能语言特征
Halliday和Hasan[10]认为“连接”不是通过语法实现的语义关系,而是按照顺序发生的其他语言成分联系起来的功能。张德禄和刘汝山[2]分析认为,连接成分把小句连接起来,“表示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标点符号可区分不同单位,表明此单位与彼单位“具有一定意义连接关系”——例如,“:”表示“进一步说明和提供更详细的内容”,“;”表示“比较紧凑的排比和并行关系”。徐有志总结认为,生态英语语言应伴随标点符号的高频使用,因为标点符号符合生态英语要求的简洁、准确、严谨的目的。
依据标点符号使两端的两个单位具有一定的语义关系同时符合生态英语特点,总结分析了除 “:”和“;”以外的其他标识生态文体的标点符号,如表1所示,起连接作用的标点符号和它们分别在专门语料库和各子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
表1列出了八个表示特定语义关系的标点符号。除最后两行列出的“?”和“!”,其他符号的出现频率较高,如下所述。
“:”提示读者随后的文本信息将提供解释、原因、罗列、举例等信息。冒号共出现32次。如在主题A第559页的论文句子中——“Water Reid,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 Stanford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the leader of the MA, identified four ways in which we might be able to prevent the degrad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new business models, new technologies, new incentives and new markets.”——“:”的作用是進一步说明。冒号可明确符号两端的关系,省略了语言描述和解释的麻烦,表意清晰、简洁、明了。
“;”可以提示平行或并列结构,表明分号两端的单位是平行关系或是相关联的关系。通过识别统计,出现52处分号,如在主题A第548页论文引言部分中,有两处分号表明三个单位项的相互平行关系:“Rangelands around the world hav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cluderelatively low rainfall, typically less than 800 mm unevenly distributed through the year and often unreliable, variable from year to year usually with a longer term cyclical variation; low productive potential per unit areas; low levels of output and of population density.”
在语料库中一共存在35个“/”,表示符号两端的表述是选择关系,相当于“或”;“/”的第二种用法是指明符号两端为相除关系。两种用法都可表现生态语言的特点。比如“and/or”的表述形式,就可以通过简短的符号表明符号两端为选择其一的关系,免除了语言描述的冗长繁琐。如在主题A中第41页论文的引言部分的句子:“Rangelands, in addition to the managerial definition, are also defined functionally by their limitations, generally low and/or erratic rainfall, infertile or rocky soils, difficult topography or inaccessibility.”,“and/or”可简化两端的关系含义,简明清晰。
这种以“:”、“;”和“/”等符号表述两端关系的记录方式清晰明了,符合生态英语论文明确、不易被人误解的特征。经过统计,语料库共有924个句子,根据计算,这三种符号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与引言部分在论文中的作用相关。根据孙三军和周晓岩[12]的总结,生物化学领域的国际论文中,引言部分说明了题目的受关注程度,概述了研究状况,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指出了研究空白,提出了需解决的问题;表明了论文的研究目的,描述了研究步骤,说明了研究的发现。换句话说,引言部分的结构旨在描述而不是具体的数据分析,也不是相关步骤的阐述。因此,使用英语的生态论文引言部分的语言特征与论文的其他部分相比,其非人化特征并不如其他部分明显[8]。研究这三种最直接表现生态语言意义特点的标点符号,旨在给予读者符号两端最直观、明了的语义关系。
“(”和“”通常状况下是同时出现的。在本语料库中共有165对“(”和“”,它们的作用是:进一步解释、说明、增加额外信息或是下定义,是辅以表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第46页论文的句子是“The major elements of the biosphere (including carbon, oxygen and nitrogen occur in the form of two or more stable isotopes (carbon: 12C, 13C; oxygen: 16O, 17O, 18O; nitrogen: 14N, 15N.” 括号内的文本提供了准确、详细的内容,补充和说明了之前出现的信息,并符合生态英语论文简洁、明了的语言特征。另外,专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明显比“(”高,因为存在 “1”或“a”的形式,用以表示文本的序数或顺序。序号是并列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使用突出了生态语言特点。在生态语言中,括号的上述用法因其简明、清晰而频繁出现,达到简化语言表述的目的。然而同时,专门语料库中也出现了括号的其他用法,如用来标注出处。这种用法并不能完全突出生态语言特点,因为在其他文体的文本中,括号用于标注的形式也普遍存在。因此,经过分辨,标注用法的括号形式不算在连接用法内。
“-”起到了连接符号两端文本的作用。通过Microsoft Word工具查找,语料库中存在256个表示语义的“-”连接。例如在主题A中第422页的句子:“To select an optimal diet, herbivores must find a balance between over and underconsumption of particular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parts.”中,“-”表连接,为专有名词的一种形式,属于生态英语文体的内容。连字符的使用突出了文本的生态英语文体特点——词形长,专业化程度高,用法集中等。
如果语篇中的句子都是陈述句,说明该语篇具有说明性、提供信息等特点;这些同类型的句子之间是一种同类关系,标明科技语篇[2]。生态英语论文中普遍存在着同类型的陈述句。不会在陈述句中使用问号“?”或叹号“!”,即问号和叹号出现的频率越小,文本的陈述句越多,可以认为这两个符号的出现频率与陈述句成反比。在专门语料库中,问号和叹号一共出现5次,而整个语料库包含924个句子,由此可判断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陈述句,亦是生态论文的一个文体特征。
据统计,专门语料库在表1中共列出755个与生态文体相关的表示语义的标点符号。其中,有750个符号的出现与生态文体特点呈正比,而本语料库共有924个句子,那么符号的使用率应该是750除以924为81.2%,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和“!”一共出现的5次与生态文体呈反比。符号的使用反映语言事实和语篇特点,属于生态语篇研究范畴。生态语篇中符号的功能体现了语言衔接的功能,具有明确的语义,因此这样明确简练的语言形式具有生态语言研究意义。
二 量化分析語言形式存在差异的生态意义
对数据进行分类并分析的过程是量化过程,相对复杂,相关的比例和比率较抽象,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比较工具对子语料库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梁茂成、李文忠和许家金[13]在《语料库应用教程》一书中提供了一个Excel形式的卡方计算器,帮助量化比较两个语料库的同一语言研究对象。具体而言,该计算器可以自动将第一个语料库中的研究对象与第二个语料库中同一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用“overused”即多于和“underused”即少于表示同一研究对象在语料库1和语料库2中使用频率的关系。把代词指称和标点符号分别当做比较对象,分别比较它们在四个子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如果该比较对象在语料库1中比语料库2中多,即用“+”表示;如果该比较对象在语料库1中比语料库2中少,即用“-”表示。具体比较结果见附录。
如表2,第一行中P指综述,主题A、主题B和主题C分别用A、B、C代替,“—”表示“比较”。例如,“P—A”表示该语言研究对象在综述中的使用比率和在主题A中的使用比率进行比较。
表2表明:综述中代词指称的使用频率的比率要比在其他主题中用到的高;而主题B中使用频率的比例比其他子语料库低。起衔接功能的标点符号在主题B中使用频率的比率比在其他子语料库中高,而在综述中使用频率的比率是最低的。根据张德禄和刘汝山[1],低比例的代词指称使用表明文本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另外,代词指称的低使用率确保了使用英语的生态论文的语言表述精确,避免出现模糊的语义关系。因此,在本研究中,主题B中代词指称使用频率的使用比率是最低的,表明该主题的非人化程度最高。
生态英语的文体特点之一是“连接项的广泛使用”。就本研究而言,连接项是标点符号。经过比较四个子语料库,表2表明标点符号在主题B中使用频率的比率比在其他子语料库中的高,也说明主题B的非人化程度最高,与上述代词指称得出的结论相符合。
与其他子语料库相比,主题B的代词指称使用频率的比率最低,同时与生态文体相关的标点使用频率的比率最高。这就说明了:统计两个研究对象后比较结果与依据人化程度划分得出论文集主题的结论相符合,即主题B的人化程度最低。同时结论表明在生态英语文体中,相同领域不同方向的论文中包含了不同程度的人化因素,进而导致了它们之间存在生态文体程度的差异;结论亦符合生态文体的特点,即非人化程度正比突出生态文体。
最后,表2中,代词指称使用频率按升序排列,顺序为主题B→主题C→主题A→综述;与生态文体相关的标点符号的使用频率降序排列顺序为主题B→主题A→主题C→综述。因为综述部分的文章内容具有统领性、概括主体性,并不能代表该领域的某种研究方向,所以不能比较综述部分的论文与其他主题中的论文的人化程度。因此不能对综述部分顺序出现进行相关分析。在其他三个子语料库中,比较两种研究对象的出现频率的比率与主题方向所涉及的人化程度并不相符——两个研究对象的生态文体特点虽然与各自论文的研究方向有关,主题A和主题C在两个研究对象中的排列顺序并不固定,只有对主题B的分析结论符合其非人化程度高的生态文体特点。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对其他相关项进行研究、统计和分析。
语篇的文体差异源于语言使用的生态差异,其根本是由于撰写语言文本的群体差异导致。因此,研究一类文本的语言特征可以从研究这类语言撰写者的语言特点入手,也就是研究这类语言的生态环境。因此,研究科技英语文体特点或者研究学科的英语文本特点,就是研究学科英语、学术英语及其教学的重要过程;表示衔接的语言形式所体现的非人化程度诠释了文本撰写者的科学背景和语言环境知识,可能跨学科、具有多种文体表现的语言特征。生态英语论文属于科技英语范畴,量化统计突出生态英语文体特点的研究对象——代词指称和标点符号,分析比较,用以讨论生态英语论文引言部分语言特征的非人化程度,探讨了生态语言学理论下的学科语言特征差异。
五、 总 结
定量分析语料中引言部分的语言特征,以比较子语料库中生态语篇的文体差异,即得出了该语篇的非人化程度,本文得出的结论为:代词指称和标点符号等语言特征证明了生态论文引言的语言符合生态英语的文体特点;分别排序代词指称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频率,只在主题B论文引言中反映出一致的结果,即语言特征的非人化程度较其他主题高,由于主题B只涉及单一领域,而排序结果在另外两个主题并不一致,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设计应更加缜密以期解释相关现象。
以大量已存在的语篇语料为研究对象,遵循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按学科进行语言形式的分类和对比研究,建设生态学科学术英语的专门语料库,进行实证性研究。因此,本文结合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从词汇语法层、语篇语义层等方面收集量化数据,展开语篇体裁和语言要素的考察分析。今后可以进一步开展表示衔接功能的语言形式的功能分析,结合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的多角度研究,进行具有生态意义的对比研究;在不同学科的学术语篇中开展,进行标题、摘要、引言部分、方法阐述部分、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各部分的生态语言特征分析,丰富生态意义的功能语言分析。
〔参考文献〕
[1]何伟,薛杰.汉语“动量词”之加的夫语法视角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 (2: 30-38.
[2]张德禄,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Xu, Y. Z.. English Stylistics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5.
[4]何伟,魏榕. 生态语言学: 整体化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语言科学》主编苏内·沃克·斯特芬森博士访谈录 [J]. 国外社会科学, 2017,(4: 145-151.
[5]黄国文. 论生态话语和行为分析的假定和原则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11: 880-889.
[6]黄国文.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到生态语言学 [J]. 外语教学,2017,(9: 1-7.
[7]何伟, 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 [J]. 现代外语, 2017,(9: 587-607.
[8]Biber, D., Conrad, S. & Reppen, R. Corpus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9]桂诗春. 基于語料库的英语语言学语体分析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0]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1]AntConc使用手册中文译文(Chinese [EB/OL]. 2010-09-08[ 2017-01-24].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ik8SrdWNtaDtxt8SY2gqcSLjNNYsjKmfEKaP1r4Ijk1zLwdtMQL8gapPpRAiG6uD2TUa_9A1nAbwcyrl7EO_pMK_9vTF1C069d65yaBu .
[12]孙三军,周晓岩. 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M]. 合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
[13]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 语料库应用教程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