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

    黄雪莲

    

    

    

    摘要:一节“好课”应该具备激发兴趣、增进动力、兼顾不同层次需求、关注思维深度训练这些基本的教学表现。在之前参与的一些教研活动中,曾经接触过数次以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为内容的公开课,执教老师的教法虽然各有千秋,但往往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及教具、学具的设计上关注得较多。本文就以这节课为例,以孩子的兴趣点为基础,从认识角、画角、制作角、探寻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这些教学环节设计上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认识角 画角 制作角 比大小 核心素养

    一、“动作关联”认识角

    所谓“动作关联”就是把动作和语言相结合去描述概念。低年级学生认知的过程总会与具体事物连在一起,很多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会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大部分学生都是指着角的顶点说“这是角”,这样会让其他学生产生一种误区:角就是那一点。有些老师会从角的一条边摸到角的另一条边说“这是角”,这样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误区:角指的是两条边。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摸角的一条边,再摸角的另一条边,最后弧线摸两条边叉开的部分,然后用三个字“这是角”对应这三个动作,如图1:

    然后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这样的动作关联让学生不仅知道了角有顶点、有两条边,还知道了角具体指的是哪里。

    二、“三放三收”画好角

    老师在教学这节课时会把“画角”这一环节作为重要内容。但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却是我们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我听过的很多课例中,多数老师采取了在认识角后,直接在黑板上演示画角的方法,或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画角的方法。学生们也都能顺利学会画角,而且规范、迅速,不用耽误很长时间。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首先提出问题:“角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越来越清晰了,你能画出一个角吗?”然后将问题“放下去”,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就上面的问题,我收集到以下三种典型的情况:不借助尺子等工具画出的角、用三角尺的一个角描出来的角、用直尺画出来的角。

    首先我同时向全班同学展示收集的三种情况,分别让画角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画的,然后追問:“你喜欢哪种画角方法?为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学生都喜欢第三种画角方法,因为第一种画出的角边不直,第二种画出的角没有顶点。此时我再提出问题:“你能像这样画出一个角,并且也标出顶点和边吗?”相信通过上面的学习,画角对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了。

    三、安安静静制作角

    《角的初步认识》的每个课例,不管别的环节怎样五花八门,老师们对做“活动角”的制作总是“情有独钟”,并以此突破“比较角的大小”这一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可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比较弱。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制作角就会出现制作角的速度参差不齐、耗时、活动角做好了一动又坏了等情况。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活动角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对学习的兴趣,不再把关注点放在老师的问题上,特别是发现活动角可以变大变小后,彻底把学具当成玩具。

    因此,我把制作活动角放在课前,课前给孩子们播放制作活动角的视频,让孩子们在家用老师提供的纸条(有的同桌的两个同学的纸条同样长,有的同桌的两个同学的纸条长短相差很大)做一个类似的物体。这样课堂上就省去了制作角的时间,上到此环节时让孩子们把提前制作好的活动角拿出来,捏好角的顶点不动,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把你制作的活动角变大一点吗?或者变小一点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把活动角的两条边往外拉,让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来越大;或者把活动角的两条边往里收,让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来越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四、“拓展生成”比大小

    “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这个知识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于是我利用学生制作的活动角进行拓展生成教学,我提出问题:“捏好你的活动角,不要再动,跟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并跟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然后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并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源,我收集了以下几种情况,如图2、图3、图4:

    第一种情况(图2),学生直接用眼睛就能看出来两个角中右边的角大,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用眼睛看的这种方法叫作“观察法”,学生直接用观察法就能比较出第一种情况两个角的大小,没有困难。第二种情况(图3),学生用观察法不能直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了,就产生另一种比较角的方法的需求。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部分学生会把两个角重合在一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老师及时指出这种方法叫作“重叠法”。老师引导学生说清楚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具体操作方法: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比较另一条边。这能为以后学习角的度量打好基础。第三种情况(图4),由于两个角边的长短不一样,学生意见不统一,有的学生认为左边的角大一些,有的同学认为右边的角大一些,也有的同学认为两个角一样大。针对这三种观点,全班学生结合前面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跟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最后采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得出两个角一样大。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提出:学科教学要为学生素养而教,而不是为学科而教。虽然目前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但是课程标准在变,教学理念在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穿新鞋,走老路”。在同一课例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更优质的教学方法,打造更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