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数学语言的培养

    黄玲琴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学科。生活中很多人把数学比作调料中的盐,少了它,生活就没有了味道,可见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想要学好它,就先要读懂它,而数学语言就是开启数学之门的一把钥匙。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呢?由于这个学段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直观、具体、形象阶段,所能接受到的知识,要他们用语言清楚地表述出来是很困难的。这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 课堂教学 数学语言

    一、情景介绍,正确引导学生敢说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课程相对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又非常活泼,在课堂上往往会表现得特别“积极”,坐不住板凳。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维持纪律,致使老师的有效教学时间变短。这就要求老师们课前要认真思考,积极准备,分配好教学时间,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老师的活动上,让学生对老师的活动感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样,在主题活动中,学生自然会参加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例如,学习《认位置》时,老师在出示教学例图前,先创设一个求助的情境:老师找不到数学书在哪里,听说我们班的孩子们特别聪明,也很乐于助人,那么你们愿意帮助老师找到数学书的位置吗?对于老师的求助,学生都表现出很愿意帮忙。这时候,老师再出示例图中的实物教具,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的位置在哪儿,刚开始学生可能会用手指着学具,说数学书在这里,在那里,在谁的边上,等等。很显然,这些描述并不是我们想听到的表述方式。但是当学生这样表达的时候,我们不要着急否定他们的回答,先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发表意见:听完你们的描述,老师还是不能准确找到数学书的位置。这样吧,咱们试着加上“右面”这个方位词,来试试。数学书在笔记本的右面,老师重复学生的回答,并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老师接着追问:我们还可以用“左”这个方位词,来描述数学书的位置吗?谁能上台给我们说说?通过这个找书的活动,学生对于方位词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再组织小组活动,说说其他学具的位置,学生就会用句式“( )在( )的( )面”很轻松地来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了。在老师精心组织的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他们把具体实物的位置,用抽象的语言表述出来,不仅熟练掌握了新知,而且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发展。

    二、老师示范,指导学生仿说

    向师性是学生的一个本质属性。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对老师的示范性有很高的要求,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向师性最强,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很多时候,我们总能听到家长说,老师说一句抵家长唠叨十句。既然学生有模仿和趋向老师的倾向,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用数学语言,让学生照样子去模仿,然后再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去仿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问题表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内化新知,协助学生进行新的内部思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首先就是要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要点,再根据学生的语言提炼出简洁的数学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榜样模范作用,用个体带动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要借位)”的新知教学中,让学生计算“34-8”。在开始新知教学前,学生知道“两位数减一位数(不借位)”的计算方式。这时,先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算理,随后再学习用竖式计算,以突破新知教学的难点。用小棒的“分与合”来理解算理,取出准备好的小棒教学工具,摆出34根小棒,现在要取走8根,但是散开的小棒仅有4根,当4不够减8时,要怎么处理呢?大家只有从3捆小棒中再打开1捆小棒,这时候散开的小棒一共就有14根了。接着先后从散开的小棒中取走8根,最终把剩余的2捆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便是34-8=26。“两位数减一位数(要借位)”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依靠实物教具,在“分与合”小棒的过程中了解算理,协助学生学会竖式计算的方法。观察小棒“分与合”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把计算方式提炼为三个流程:一分,二减,三加。先把34分为20和14,随后用14-8=6,最终用20+6=26。应用口诀,能协助学生迅速而灵活运用和优化算法。然后在试一试的训练中,正确引导学生去仿说计算的全过程,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运用板书设计将图式结合,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和算法提炼的过程,最后用数学语言准确而清楚地说出来。

    三、优化活动,促使学生畅说

    每位老师理想的教学活动目标,就是期望学生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与主题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在活动中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主题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分享自己的思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但通常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总是担心学生不会,不由自主地想多说一句,多做一些,放不开手。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慢慢变成被动式的接收学习,违背了老师设计活动的初衷。记得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曾说过,“懒”老师培养“勤奋”的学生,可见老师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知道学生犯错再改错是个成长的过程,在不断试错中习得经验,从错误中寻找原因后再更正,这样的学习效果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低年级的数学课堂,老师也要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犯错。相信只要我们合理地优化环节,精心准备,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变成一位优秀的小老师。

    例如,在教学“5以内加法”时,教材是通过一幅例图,引入3+2=5的这个教学内容。我们在分析处理这幅例图时,不要急于求成,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来告知学生例图的意思。可以先给学生时间去观察例图,观察后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例图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境。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各种视角的,但无论哪种回答,学生们肯定会说出这幅图上的几个同学。这时老师就可以追问:谁能根据这幅图提一个关于数字的问题呢?大家一起试着说一说。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地表述,老師要认真倾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给予指导,或者让其他同学帮忙。从中选择一个说得最完整的同学,上台跟大家分享,把自己的思考说给其他同学听。老师一边听着学生的分享,一边重复学生的话“男生有2人,女生有3人,一共有多少人呢?就可以列算式3+2=5”,在这里“一共”就是合成的意思,在数学中是用加法来计算的。最后学生齐读算式3+2=5。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以例图为主线,以学生分享小故事为主体,让他们互相讨论,把这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发挥了榜样的作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计算推理的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是将图片转化成数学语言,进行条件表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总之,低年级的数学老师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经过精心处理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有好奇心,就会想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低年级数学语言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是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教学任务上的。我们要始终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敢说话,会说话,想说话。把数学教材上的文字、符号、图形转化成可以表述出来的数学语言,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