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沈荣鑫

    摘? 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全国本科高校的主体,师范类专业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分类构建课程思政两方面,以泰州学院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实践为例,论述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涵,实现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实施路径和关键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079-04

    Abstract: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major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successor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teachers' major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from two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objective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classifying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taking the practice of mathematical teachers' major in Ta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key measure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ought and politics into the curriculum of normal major, so as to realize the shaping of students' value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major course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major

    課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3月,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其主要内容是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至此,全国上下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普遍共识,众多高校开展了与之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面简称《纲要》)[1],论述了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从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构建了课程思政的总体框架,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方案。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全国本科高校的主体,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推进课程思政,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师范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者认为,做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所具有80年师范人才培养传统的高校,泰州学院秉承“铸师魂、强师能、树师表”的育人理念,勇立时代潮头,充分发挥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校友的引领作用,紧抓学生思政工作,在课程思政中率先实践,取得了一批思政育人优秀成果。本文以该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人才的课程思政工作为例,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关键措施。

    一、明确专业育人目标,强化立德树人宗旨

    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和定位,课程体系设计是围绕这两者而展开的,因此,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明确提出思政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课程思政才能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思政的有力支撑,使课程思政工作方向明确,行之有效。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社会需求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更好地貫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专业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始终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注重瞄准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泰州学院数学师范专业为例,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立足苏中、面向江苏、服务全国,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科学素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备数学科学教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应用现代数学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和其他相关教学工作的教师。”该目标定位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强调了对学生师德、身心和素养的要求,在对学生专业知识提出要求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与此同时,在办学定位方向上,明确其服务区域面向,体现了该专业以地方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培养地方所需的师范人才,并致力于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

    (二)强调德能兼备,以德为先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2],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其中“立德”是“树人”的前提。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正确的价值观对于青年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旗帜鲜明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的伟大使命。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强化师德养成这一重要举措,这是实现德能兼备的师范人才培养工作的可靠根基。泰州学院师范专业“铸师魂、强师能、树师表”的传统育人理念很好地诠释了“德”与“能”的有机统一,在该理念引导下,该校已经培养出一批品德好、能力强、勇担当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其中“全国最美教师”杨向明、“中国好人”钱维胜这样的杰出代表更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师德养成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三)分解毕业要求,形成“四可”指标

    专业育人目标中“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落地生根需要靠毕业要求的有力支撑。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必须对毕业要求进行合理分解,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具体指标。作为师范专业,宜在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班级指导、综合育人等方面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本质。在师德规范上,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在教育情怀上,强调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班级指导上,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在综合育人上,强调能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具有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能力。

    二、分类构建课程体系,有机融入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重在课程育人,关键处在于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引导。因此,推进课程思政绝不等同于简简单单的理论说教,而是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把思政内涵有机融入到各类课程中。下面以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特点为例,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初步探讨如何在各类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涵。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课程,在学科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必须结合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尤其要注意理工科课程与人文科学类课程之间的显著差异。由于理工科课程主要研究自然规律,自身不带有思想政治立场,所以有学者认为[3]:高校“课程思政”短板和难点在于理工科课程方面,对理工科思政作用的生成机理和逻辑结构是理工科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秦厚荣、徐海蓉[4]通过丰富数学文化和课程思政的触点,介绍了南京大学数学系在推进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数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下面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一步谈谈如何在数学学科课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理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

    《纲要》指出[1]: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给理学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思政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途径。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绝佳工具,如在“导数”和“定积分”的教学中,应强调这两个微积分最核心概念的严格定义必须建立在实数和极限理论的基础上,否则便会违反科学思维最重要的原则——逻辑严密性,由此曾导致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产生。再如:讲解级数理论时可以介绍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论,说明如果不用严格的级数理论从整体的角度来定义和计算无限求和,将会得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悖论,从而认识到辩证逻辑原则——“统一体不能分割开来把握”。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专业课程中数不胜数,通过它们不断地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同样地,也可举牛顿和莱布尼兹为了微积分发现权而闹得不可开交为例,从反面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伦理的重要性。在“初等数论”课程中,以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教授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为例鼓励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亦可以近年来张益唐解决孪生素数猜想激励同学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再如,在“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中,结合新冠疫情全球大爆发的现实,用相应模型作对照研究,并由此分析我国取得2003年的抗非典和2020年抵抗新冠病毒方面的伟大成就的关键因素,强有力地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以上这些都可以作为专业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不夸张地说,只要真正理解了数学课程的学科本质,相关思政元素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完全赞成王宝军教授对理科课程思政的看法[5]:“课程思政作为一种与专业结合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可能正好契合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倾向。”

    (二)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特有课程,主要包含“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案例,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推进课程思政,可以使课程育人事半功倍。

    “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培养师范生从教的基本課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应始终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观念,强调教学设计应当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最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同时强调教师应充满对学生的爱,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教学中可以辅以斯霞老师这样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优秀教师的教育情怀和仁爱之心。再如,在给学生讲解教育学中有关期望效应时,可以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例,并给出这个案例在现实的教育意义:教育者应当对于受教育者充满信心,并以正面鼓励的教育方式为主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育的均衡性原则时,可以以马加爵案例为反面教材,强调教育不能只偏重于智力教育,还必须开展有关人格、情商、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全面教育,特别要重视以性格为中心的人格培养与教育。通过这样的一些思政元素引导,实现《纲要》中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是直接对学生进行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课程,这两门课程从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方面明确了师范类学生走向讲台后的职业规范。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六个主要部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和一些社会热点开展生动活泼,有现实意义的研讨活动,研讨主题可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教师有偿家教现场?等等。通过这样的研讨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切实形成价值塑造。课程教学中也可邀请本专业已毕业的师德师风优秀校友代表来给在校生开展讲座,把师范技能培养和师德师范教育连成一体。如,泰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邀请该校杰出校友全国优秀援藏代表钱维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丽萍等人来到课堂做讲座,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引领育人效果。

    (三)实践类课程

    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师范类实践课程不但包含传统的见习、实习,还应强化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扎根社会基础了解教育一线的实践情况。师范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的主要手段可以表现为引导学生通过日常课余活动、暑期实践等深度融入社会,特别是融入艰苦地区,瞄准农村教育薄弱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结合师范实践能力锻炼开展有特色、卓有成效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担当,并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以泰州学院为例,该校在“泰州学院服务泰州行动计划”活动引领下,把学生德育养成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开展“送教下乡”“送教进社区”等活动。近年来,该校数理学院与人文学院联合,组织学生志愿者,赴市区部分小学和社区开展“三点半课堂”活动,为解决地方学生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难题做出自己的贡献。2019年暑假,该校数理学院与泰州市团委、青年联合会联合,在兴化市戴窑镇乐吾实验学校开展题为“崇德向善,关爱未来”的乡村留守儿童公益夏令营活动,为地方乡村留守儿童免费提供课业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暑期兴趣培训班,这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学习、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样一些活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师范基本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得到提升和加强,真正达到该校校训“敦尚行实、明体达用”所倡导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为开展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工作开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三、结束语

    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的广泛推行已是大势所趋。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其核心在目标设计,其主体在课程构建,其方式在自然融入,其成效在价值形成。在该理念引领下,泰州学院师范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这仅仅是个开头,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使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切实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们进行更多地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在《纲要》的指导下,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为契机,必能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05-28.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0-58.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4]秦厚荣,徐海蓉.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触点”和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61-64.

    [5]王宝军.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