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较策略 走近鲁迅经典

    徐芳芳 王彧钊

    

    【教学实录】

    一、借助资料,初步认识鲁迅

    师:打开课文,翻阅第八单元,看看本单元与其他单元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单元的内容都与鲁迅有关。《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是鲁迅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他人写鲁迅。

    生:这个单元以“鲁迅”为主题安排内容。篇章页上有鲁迅的资料、照片、别人对他的评价,后面是跟他有关的文章。

    师:是的,这是教材中唯一一个以人物为主题的单元,可见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习本单元,能让我们走近鲁迅,更全面地了解鲁迅。

    师:来,交流一下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狂人日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生: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生:鲁迅原来是学医的,后来弃医从文,成了大文学家。

    生:鲁迅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鲁迅的这些名言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翻到本单元的“日积月累”部分,读一读。

    (生读“日积月累”中鲁迅的名言)

    师:通过收集和交流资料,我们初识了鲁迅。下面就一起走进《少年闰土》。

    二、初读感知,了解创作背景

    师:预习中你发现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文中一些字的写法和现在不同。“项带银圈”的“带”其实是“戴帽子”的“戴”,“检贝壳”的“检”应该是提手旁,“希奇”的“希”少了禾木旁。

    生:一些词语的意思与现在不同,有点文言文的感觉,如“仿佛年纪”“素不知道”“如许五色的贝壳”。

    师:当时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正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替的时候。因此一些字词的用法、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同。在《好的故事》里也有这样的词语,如泼剌奔迸,又陌生又难解。怎么解决呢?来看看《好的故事》课后第一题。(PPT出示)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读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师:请按这些要求,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写了“我”和闰土哪些事情?

    (生默读课文)

    师:交流一下难懂的词。

    生:祭祀、祭器。

    生:值年。

    师:这几个词都与绍兴当地的风俗有关,请看资料。(PPT出示)

    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鲁迅《祝福》

    每年都有两次重要的祭祀活动。……二是在年末对神明的庆典仪式。在年末要整衣戴冠,庄严地祭祀神灵,祈求神灵的庇佑,并且由本族的晚辈来祭拜本族的列祖列宗,并在家中摆放祖先的遗像。

    ——高敏《赏析〈故乡〉中的文化人类学》

    师:联系资料,说说对这几个词的理解。

    生:祭祀是指过年时家族内供奉祖先、祭祀神灵的重要活动。无论是供品,还是放供品的祭器,都十分讲究。

    生:本家族的晚辈每年轮流举行祭祀活动,轮到的就叫“值年”。

    师:读名家作品,遇到难读的词,可以读读作者其他同类型的文章或他人对文章的评论。这些资料有助于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师:课文写了哪两个少年?

    生:少年闰土与少年鲁迅。

    师:有不同意见吗?《少年闰土》节选自小说《故乡》。联系已经学过的小说单元,想一想《桥》中的老汉、《穷人》中的桑娜,小说在塑造人物上面有什么特点?

    生: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与想象的,文中的“我”不是鲁迅。

    师:读小说可以联系创作背景。《故乡》创作的素材源于鲁迅1919年回故乡绍兴时的见闻和经历,鲁迅以童年小伙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一形象。但小说是经过虚构与想象的,这里的“我”不能等同于鲁迅。

    师:文章写了“我”和闰土哪些事情?

    生:“我”回忆闰土,和闰土的第一次见面,闰土给“我”讲新鲜事,“我”和闰土分别。

    师: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生:回忆,相识,相处,分离。

    师:通过把握创作背景,梳理主要情节,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走进“我”与闰土的童年往事。

    三、比较语言,品味经典情节

    师:在相处过程中,闰土给“我”讲了哪些新鲜事?快速浏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生:雪地捕鸟、瓜地刺猹。

    生: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

    师:哪件事让你印象最深?

    生:月下瓜地刺猹。

    生:海边瓜地刺猹。

    师:这也是“我”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文章开篇就写了这个画面,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师: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生: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项带银圈”的少年,如同看到一幅色彩丰富的海边美景图。

    生:脑海中浮现出了机智勇敢、动作敏捷的少年闰土。

    师:文章是怎样写出画面感的?

    生:用人物特写法,海边景色是鲜明的背景,主角是看瓜刺猹的少年闰土。

    生:先描写静态的景色,后描写动态的人物,动静结合,画面感更强了。

    师:这就是文学大师鲁迅心里的“瓜地刺猹”。这个经典画面印在“我”的记忆中,也定格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里。带着感受读。

    (生配乐朗读)

    师:如果你也有这样刺猹的经历,你会怎么写呢?

    生:夏天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在海边的西瓜地上。忽然,我看到一只猹窜过瓜地。好家伙,敢到我的瓜地捣乱。我马上抄起身边的钢叉,快步向那猹走去,走近了,举起那闪闪发亮的钢叉,猛刺过去。

    师:你这是“闰土版”的刺猹。我想听听女孩版的。

    生:夜,静悄悄的。月亮底下是黑漆漆的大海,只听见一层又一层的海浪拍打着沙滩。忽然,瓜地里传来一阵响声。不会是猹吧?这可怎么办?这家伙肯定是来吃瓜的。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钢叉,鼓足勇气,一步一步,紧张地向猹走去。

    师:“小心翼翼”“紧张”,我听出了“心有余悸”!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不同。那少年闰土是怎样讲述这段经历的呢?

    (生默读第12、15自然段)

    师:对比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生:内容不同。第1自然段主要写海边的景色和闰土如何刺猹,而闰土的讲述侧重写刺猹的有趣。

    生:感觉不同。第1自然段让人感受到了意境美,而闰土的讲述让人感受到的则是惊险与刺激。

    生:语言风格不同。第1自然段用描写性的语言,优美生动,有画面感。而闰土的讲述口语化,简单通俗,富有童真童趣,让人身临其境。

    生:经历不同。第1自然段写的是“我”想象中的看瓜刺猹,而闰土讲述的是亲身经历,真实生动。

    师:瞧,图上的闰土正手舞足蹈地讲着有意思的经历,一脸满足感。而一旁的“我”听得津津有味。你也来模仿闰土,讲讲这段有趣的经历吧。

    (生绘声绘色地模仿闰土讲述刺猹经历)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对于同一件事情,由于关注点不同,表达会全然不同。鲁迅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呈现了不同人眼中的“瓜地刺猹”,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用朗读再次来感受这不同的表达效果。

    (师生合作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2、15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感悟经典描写

    师:“看瓜刺猹”的少年闰土成为美好的记忆,住进了“我”的心里。那么“我”第一次见到的闰土是怎样的呢?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生交流画的句子)

    师:如果闰土来到我们中间,你通过什么认出他?

    生:紫色的圆脸、小毡帽、银项圈。

    师:具体说说理由。

    生:紫色是他的肤色,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海边,这是被海风吹的。小毡帽是绍兴特有的帽子。银项圈,一般人也不戴。闰土的父母爱他,特意让他戴的。

    师:鲁迅抓住有特点的外貌、独特的打扮,用简单几笔,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少年?

    生:健康朴素。

    生:淳樸天真。

    生:憨厚老实。

    生:天真可爱。

    师: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走入“鲁迅”这个特殊的人物单元。通过比较不同人眼里的“瓜地刺猹”,感受了不同风格的语言,见识了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不过,中年闰土又会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少年闰土》,进一步走近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

    【教学评析】将“比较”进行到底

    怎样阅读鲁迅的经典作品?按照六年级学生的阅读经历和阅读习惯,他们常常会关注生动的情节内容,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不会主动去发现、去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仅靠这样阅读,学生很难从经典的作品中获得更多的语文营养,所得往往有限。徐老师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是:将不同形式的比较贯穿课堂始终,从单元编排、词语理解、语言表达、人物感知等方面切入,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内部比较、文本内外对比、新旧知识比较等方法,深入语言文字,在比较中体会鲁迅作品的魅力。

    一、单元整组比较,多角度初识鲁迅

    上课伊始,学生通过与以往所学单元的比较,认识到鲁迅单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性,了解到是教材中唯一的人物单元,对该单元有了初步的了解,形成了单元整组学习的意识。同时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借助篇章页提供的资料、自己收集的资料、同学交流的资料、“日积月累”中鲁迅的名言,多角度认识鲁迅。

    二、比较文风,初赏鲁迅的语言表达

    《少年闰土》作为学生接触鲁迅后的首篇文章,意义特殊。在初读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比以往学过的课文,对照《好的故事》,发现鲁迅文章语言的特殊性。并将《好的故事》课后练习题巧妙前置,帮助学生主动解决鲁迅文章中难懂的词,体现了单元整组教学的强烈意识。接着,在理解有年代感、陌生感的词语时,巧借同类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比较理解,拓宽阅读视野。在精读环节,教师先将“我”记忆中的“看瓜刺猹”与学生眼里的“看瓜刺猹”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表达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将“我”眼中的“看瓜刺猹”与闰土口中的“看瓜刺猹”进行比较,体会同样是鲁迅的文字,却有着全然不同的风格,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在一次次比较中,学生拉近了与鲁迅语言的距离,消除了畏惧感,同时再次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魅力。

    三、比较经典,感悟少年闰土的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的一种文体。初读后,教师通过勾连对比小说单元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白小说人物的“虚构性”,再借小说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为解读小说人物打下基础。精读环节中,教师首先进行文内比较,将“我”记忆中的闰土与童年讲着新鲜事的闰土、初次见面的闰土进行比较。在接下来的课里,教师还会进行文内外比较,将比较范围拓展到整篇小说,抓住小说中少年闰土经典的外貌描写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进行比较。在一次次比较中,少年闰土的形象逐渐丰满而立体。

    钱理群先生说:“鲁迅是一位语言艺术家,我们要真正走进鲁迅的世界,首先要进入鲁迅的语言世界。”这节课,教师始终引领学生去感受鲁迅的语言,去亲近鲁迅的语言,从而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鲁迅的文章……这就是鲁迅经典的打开方式。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徐福小学? 315300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 ?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