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赏你,柴达木文史丛书!

    窦孝鹏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由海西州政协组织编纂的5辑30本大型丛书——“柴达木文史丛书”,纪实部分的24本终于出齐,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项惠及后人、为历史争光添彩、填补了许多空白的善举。阅读这套丛书,你就会和神秘的柴达木融为一体,走进它博大的胸怀,听见它半个多世纪的铿锵行进的脚步声。对这套丛书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现实意义,我概括了四句话:它是一次地域文化写作的大实践,是一次开发建设事迹的大记录,是一次艰苦奋斗精神的大传承,是一次珍贵文史资料的大抢救。

    一次地域文化写作的大实践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里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海西柴达木是一块响亮的极具特色的地域招牌,它不但有比内地许多省还大的面积,而且有众多的兄弟民族,更有聚宝盆的美誉,各种矿藏极为丰富。这里也有高山大漠,荒芜的草原和戈壁,过去有人形容这里是:“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正因为如此,就给了创业者和建设者施展本领、放手大干的空间和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公路通了,铁路通了,一座座现代化城镇屹立于戈壁滩,一个个大型企业拔地而起,柴达木的面貌正在一天天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套丛书依托这样的地域背景和神秘的高原特色,透视生活和战斗在这块土地上的各行各业,通过老中青三代作家作者的手笔,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书写了这里发生的一切,这里的过去和现在,这里的发展和未来,向世人展现了这块神秘土地的真实面貌。作者中有不少是文化界的名人,如李若冰、王宗仁、肖复兴、王泽群、甘建华等,但大多则是由柴达木、青海省走出的作家作者。请听听这些书名吧:《在柴达木盆地》、《当年我在格尔木》、《从昆仑山到茫崖》、《长长的青藏线》、《火车开进柴达木》、《冷湖那个地方》、《德令哈往事》《大盐湖》、《难忘香日德》、《瀚海不会忘记》、《刻骨铭心的土地》等等等等,一个个地域色彩都是那么浓厚,一个个都是那么吸引人。所以我说这是一次大地域文化写作的大实践,大集结。

    一次开发建设事迹的大记录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这块处女地上开拓奋斗,干出了许多破天荒的伟大事业,创造了许多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填补了人类史、建设史上的一个个空白。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他们以几顶帐篷起家,在戈壁滩上建起了青海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和冷湖、花土沟等一个个石油城;他们赶着骆驼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了第一个矿苗,打出了第一口油井;他们从几口铁锅开始,建起了享誉世界的现代化钾肥企业,还有百万吨炼油厂;他们在世界屋脊修筑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铁路和输油管线;他们在被称为不毛之地、生物禁区的青藏高原垦出了万亩良田,还有一片片树林;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白手起家办起了柴达木的第一本杂志,第一张报纸,第一个电台、电视台……这些开发奋斗的英雄史,过去虽然有文字反映,但都是比较零散的,不完整的。而这套多达30本的丛书,则对开发柴达木的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从历史到现在作了较全面地挖掘和书写,可以说是一次柴达木开发建设脚步的真实记录。

    一次艰苦奋斗精神的大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一直是党的号召,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阅读这30本读物,感到其中的大部分就是一本本的英雄谱,所写到的单位和人物身上都闪耀着胸怀祖国、艰苦奋斗的光芒。不少人为了崇高的理想,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当中有各种专家技术干部,有地质勘探人员,有石油、矿产工作者,有筑路养护工人和运输车队,有军垦和支边青年,有部队广大指战员。不少人长年战斗在荒无人烟、空气稀薄、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担负着祖国赋予的使命。如: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胸怀高原和边防建设,在国家无安排的情况下,他死打硬拼,不顾个人得失,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把青藏公路修到了拉萨,创造了在世界屋脊上用最短的时间修成最高公路的奇迹。比如,石油人战天斗地、向戈壁荒原要油,为祖国争光、为社会主义献力的精神。又比如,被中央军委授予“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青藏兵站部广大指战员,奋战高原60多年,维护着地面上的公路线,地下的输油管线,空中的通信线。他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创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青藏高原精神。在艰苦拼搏中,他们中走出了30多位将军和军以上干部,也有700多名指战员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唐古拉山顶竖立的西部军人雕像,就是对他们永恒的纪念。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青藏高原和柴达木这样的地方,离开了艰苦奋斗将一事无成,寸步难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了祖国的事业被大风卷走、葬身沙海的烈士;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汽车兵奋战唐古拉山25昼夜的英雄壮举。社会再发展,再现代化,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而这套丛书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活教材,我们学习他们,继承他们,将使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一次珍贵文史资料的大抢救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沉睡千年的柴达木开始被开发。从那时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已到耄耋之年,再加上当时的条件所限,用文字记录当时详细情况的不多。后来进入柴达木的大部分人虽然还健在,但有的已经调离青海,有的随着单位的撤销不知去向。这些人的离去,将带走其本身和他们所了解的许多有用的历史资料材料。这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再者,当年曾采访和写过柴达木的一些记者和文化人,或已离职休息,或已流散各地,极需有一个平台把他们所掌握的题材汇集起来。海西州政协恰逢其时,紧紧抓住了这难得的机遇,以极大的魄力和责任感发起了组织编写柴达木文史丛书的活动。他们从了解情况、选题、物色作者到确定重点内容,反复研究,进行协调,作了大量的工作;而接到写作任务的作者,为了完成这光荣的任务,也都怀着对柴达木眷念而深厚的感情,翻箱倒柜,找出那些发黄的资料,把有用的东西写进书中,让它继续为现实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柴达木的建设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所以我们说,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对珍贵文史资料的一次大抢救,是一件惠及后代、功德无量的好事。

    激赏你,柴达木文史丛书!

    (作者系金盾出版社原副社长,军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