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公共产品供给与民间组织研究现状简评

    吕途+杨贺男

    【摘 要】公共产品供给与民间组织及其关系属于城市发展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基点。国外学者围绕我国公共治理与民间组织总体上呈现出五大研究视角,国内学者围绕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等研究内容的取向上,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这反映出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与民间组织研究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公共产品供给;民间组织;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2-0095-02

    在区域发展的视域内,城市发展中公共产品供给与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及其关系属于重要的研究基点,其关涉了公共治理、公共服务、公共政策、跨区域合作、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及角色定位等诸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指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这为当前城市发展研究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表明,对公共产品供给与民间组织等问题的研究正当其时。综观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动态如下: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及研究动态

    自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国外学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出现的种种现实愈加关注,围绕我国公共治理与民间组织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总体上呈现出五大研究视角。

    视角一:关于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自主治理以及治理模式多元化异常重要”,因为“公共领域中各种公共机构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由于事前的完美机制设计无法实现,那么利用不同参与人和机构之间的利益竞争来达成某种事后的治理就是有效的,也是可能的。”[2]可见,埃莉诺给出了民间组织作为第三条道路参与公共治理的理论可能性,试图表明仅有政府和市场参与公共治理是不够的。对此,周业安教授准确评价了埃莉诺治理思想的重要性,认为在通过研究公共事物的治理的过程中,发现自主治理以及治理模式多元化,“给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分工合作可以达到的效果。”[3]

    视角二:关于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西方学者对于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研究保持了水平、横向的取向,经常把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视为两个能动而并非孤立的主体。事实上,通过主体间各自的策略行为及以此形成的互动关系,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诸如美国学者蒂滋即正式提出,助力地方政府实现配送公共服务,弥合因管控地方市场而产生的资金缺口正是民间组织存在的价值之一,而正是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块化”思想,因其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社会稳定,从而催生了新的协商模式的产生。[4]美国学者菲利普·库珀也指出,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并非“零和”关系,而是“既存在距离,但又互相依赖”的互动关系。

    视角三:国家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并非简单等同于国家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个别国外学者注意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这是在国家与民间组织“嵌入式”关系中实现的融合与重塑。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福尔达、珍尼弗和哈斯马斯等,他们持有的基本觀点是,国家与民间组织之间共同构成的复杂的生态关系,是国家控制社会的更为微妙的策略。基于此,民间组织必须在内嵌于其中的国家结构和文化系统中生存发展,国家也会在内嵌入其中的民间组织的进化中重塑自身。

    视角四:中国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运作特点。部分国外学者往往通过深入微观机制的策略分析和模型建构,以洞察国民间组织运作特点。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哈斯马斯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黄宗智。哈斯马斯认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经常带有不确定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能力会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形成一定的认可度,并据此采取区别化的运作方式。[4]黄宗智认为,在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着民间组织的运作问题,这更适合于描述中国的情况。

    视角五:跨区域的公共服务。大宏观的国际背景下,部分国外学者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合作的视角探讨治理。例如斯拉夫认为这种形式治理的原理在于:国家把权力上缴给世界卫生组织等超国家的组织,或是中央政府或者上一级政府把权力下移,或是转交给非政府组织。而这些表述为民间组织的跨区域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国内研究现状梳理及研究动态

    随着上世纪末我国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民间组织在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担负起公共物品的供给职能。适应实践的欲求,相关的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活动较为活跃,产生了一批丰富的理论成果。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参考,截至2017年11月,以“民间组织”为关键词检索,可见学术文章2 929篇,其中,“并合”关键词“公共治理”的文章有8篇,“并合”关键词“公共服务”的文章有36篇,“并合”关键词“公共产品”的文章有5篇。总体看,在研究内容取向上,对“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产品提供”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层面之一:民间组织的角色定位。吴光芸、李建华认为,民间组织是作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治理中的功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角色给予了定位,从民间组织的职能和活动角度对其作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5]俞可平认为,随着民间组织的逐步兴起与壮大,社会管理的方式将不再是统治,而转变成治理。白彬从教会的视角入手分析,教会组织作为一个新兴的第三部门在现代公共治理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6]陈家刚从治理和公民社会的视角分析了“枫桥”经验,对公民社会参与地方治理进行了探讨。[7]

    层面之二: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在国内,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日渐成为流行的研究范式。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在这一研究范式下存在多种面相,诸如“行政吸纳社会模式”“法团主义模式”等等。康晓光认为,政府通过积极应对民间组织的崛起,重建了对民间组织的行政控制。林尚立指出,努力将民间组织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纽带,来联系阶层、整合社会,积极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俞可平在政府治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区跨不同制度区域的协作合作的观点。他认为,国家与社会间互动、协商的管理过程,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还有学者运用法团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的工会和商业协会,并进而指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

    层面之三: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的关系及作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虽然政府可以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但弊端愈来愈明显。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多样化的公共需求,为除了政府外其他供给机制提供了可能。贾西津从功能角度思考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发展,并分别从公共服务合作和公共政策倡导两个方面,探讨基于公共财政资金的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和民间组织在政府决策中的参与。唐兴霖、刘国臻从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领域阐述了民间组织之于公共管理的作用。但同时指出,民间组织在监督政府权力和参与政府决策领域尚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8]迟福林指出,政府与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应当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其理由在于民间组织在公益性公共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在对政府公共政策贴近现实的影响、参与公共服务成本低、效率高等原因。[9]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合评述

    国内外学术界对包括民间组织同公共治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已经有了积极的探索,都对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跨区域合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这些研究更多地从民间组织生长的制度环境及与政府的关系中,提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组织发生学的解释性框架。

    就国外而言,其研究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呈现出诸多内容上的转向:从偏于西方发展逻辑的主观统摄,转向注重对中国民间组织认知的客观导向;从注重对中国民间组织的考察,转向兼及对自身研究理念的反省。[4]然而,基于国情、价值取向等原因,有些研究结论并不能准确的将我国公共治理实践涵括其中。比如,所谓法团主义模式只是揭示了民间组织中的一类即属于人民团体的工会和工商联等与政府的关系,而这类“民间组织”并不是中国的民间组织的合适代表。因此,法团主义概念无法普遍应用中国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又如,斯拉夫所提出的跨区域公共服务,注重的是从治理的宏观角度出发,且关于协作机制阐述较为传统。

    就国内而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民間组织与公共治理的关系和作用”方面。这些研究结论辅之以相关理论,可以获得对“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产品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理论支持。然而,目前总体上仍有研究不足。如:关于民间组织对公共产品提供的作用分析,基于的是民间组织所处领域的主观推断对作用的效果和客观情况都缺乏统计学的考证,缺乏具体的关于民间组织发展水平与公共产品提供能力的定量分析;对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也是总结性的罗列、个别的案例分析或者基于地方治理、社区治理的分析;对于民间组织跨区域公共品提供、跨制度的协作创新机制方面的研究仅俞可平教授提出个别观点,尚缺乏普遍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10).

    [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周业安.奥斯特罗姆:第三条道路和治理多元化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

    [4]原晨珈,李凯林.近30年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民间组 织的特点管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1).

    [5]吴光芸,李建华.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J].学会,2009,(7)

    [6]白彬.宗教与现代公共治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08,(6).

    [7]陈家刚.公民社会与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1.

    [8]唐兴霖,刘国臻.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领域及权利保障[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6).

    [9]迟福林.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若干建议[J].发 展,2004,(3).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