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中女性称谓的性别特指现象研究

    任君

    摘 要: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待遇。由于男女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及社会对女性身份的构建,使得女性在各领域很难与男性一视同仁。在出版中,关于女性人物的叙述多加入性别前缀以和男性区分。然而,这种做法是否带有歧视倾向及必要与否有待商榷。本文就出版中的女性性别特指现象,以百科类图书为研究对象,探索特指的作用及影响,并试图规范出版中关于女性的表述方法。

    关键词:出版 称谓 性别 特指

    女性作为与男性同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对国家、社会亦同样作出贡献,却长期以来无法获得与男性同样的对待,以致女性不得不为争取和男性同等的地位而发声。西方的女性主义发展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1848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女性权利大会中,表达了女性对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生命权、自由权等政治权利的诉求;二战后,提出将女性地位提到与男性同等的程度,获得实质上的平等权利;20世纪80 年代,强调构建平等的性别框架。我国于 1954 年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2012年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 女性地位逐渐提高。这种变化在出版中可窥一二,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需向大众传递主流价值观,但如今的一些出版物中多有涉及女性特指的现象,这一方面不利于男女平等意识形态的传播,另一方面,从语言表述的角度来看,也并非是必要的。

    一、称谓与性别

    “称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而“职业”的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身份” 的解释为:“指受人尊重的地位。”(选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解释)可以看出,不论是对“称谓”还是其延伸意义的词语的解释,均不把性别因素作为关注点。然而,在目前的一些出版物中却时有出现对女性性别特指的现象。

    国内女性主义先锋李银河在《消解性别》总序中关于性别的社会构建论写到:“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构建,个人生而为男为女,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虽然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但也可见社会的影响作用。在古代中国,女性的主体身份是通过各种社会性礼制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别观念的产生使男女有了不同的角色分工,造成男女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引起权力的不同,反过来又强化了社会性别的观念。受历史传统和观念的影响,对于女性的普遍认同是对内的家庭活动,而男性则是参与社会活动。这样的设定使女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如果女性从家庭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进行独立的社会活动,则视为对自我身份的突破。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一版对李清照的定义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版为“中国宋代女词人”,维基百科为“Southern Song female poet”。而与李清照同时代的男性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柳永等,定性语则统一表述为“中国北宋(或南宋)词人”。“词人”只是一种对职业或身份描述,本无性别之分,由于社会观念的影响,似乎使从事者默认为男性,如是女性则需将她们划分成新的群体。

    尽管整体上取得成就的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就语言表述的角度,性別不应成为职业群体区分的依据,诗人与女诗人、科学家和女科学家,本身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行女性特指的表述并不恰当,且这样的表述可能涉及性别歧视, 其必要性与否值得探讨。

    二、女性性别特指是否具有必要性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因受千百年来父权主义的影响, 社会对于妇女的能力价值、行为举止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最终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文化定型而进入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系。”长期以来,女性由于在政治经济上始终属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很难与男性群体相抗衡,这一点在语言中也有所体现。古代汉语中,原本并没有一个单独的代词用来指代女性。直到新文化运动时,在大量翻译英语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三身代词缺少性别区分。为解决翻译之便,刘半农先生从古汉语代词的异体字中摘出“她”字,用来与英语中的阴性代词相匹配。自此,女性有了单独的指称代词,“她”开始作为女性的代指出现在书面语中,既便于读者理解,也为女性在语言体系中找到一席之地。

    (一)百科词条中的特指现象

    在出版中与女性相关的出版物主要有百科词条、传记以及个人作品,以百科词条为例,存在的女性性别特指现象不在少数,且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条目中对女性人物的定性描述不尽一致,没有统一规范。

    以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美术学科为例,条目“蒋兆和”中,对其同为画家的妻子萧琼描述为“夫人萧琼(1916 ~ 2001)为著名女书画家”;又有“珂勒惠支,K.”一条,定性语为“德国女版画家、雕塑家”;“夏朋”为“中国现代女版画家”。就百科类图书而言,其功能旨在为读者学习和检索知识提供借鉴,重点是传播基本知识。《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编写体例》中对于定义的解释是:“定义是对于条头的事物本质特征或概念内涵、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条目一般需要有定义,以回答条头‘是什么的疑问。”定性语是关于条目本质的归纳,体例规定“是非专指性的,以归类方式说明其属性”,同时以“张仲景”为例,列明定性语为“汉代医学家”,而非“汉代男医学家”,性别不是定性的重点。

    通过比较《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及《不列颠百科全书》《日本百科全书》等百科类检索工具可以发现,当前对于女性人物词条的表述尚无统一规定。如紫式部,维基百科列为“Japanese novelist,poet and lady- in-waiting at the Imperial court during the Heian period”,《日本大百科全书》中为“平安中期の女流作家”,《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描述为“日本女作家、歌人”,而《日本人名大辞典》则直接写为“平安時代中期の物語作者,歌人”,《世界大百科事典》为“平安中期の物語作者, 歌人。《源氏物語》《紫式部日記》《紫式部集》の作者”。在定性语中添加女性前缀的居多且缺乏统一表述规范。对于同一条目却表述不同可能会引起读者在学习和查阅资料时的混乱和迷惑,也使学科整体上缺乏统一性,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

    此外,对于未在定性语中添加性别前缀的词条而言,可通过释文内容或相关肖像图片表明人物性别。在女性人物条目的解释中,基本都会涉及家庭生活,如“嫁与……”或“……之妻”,性格坚贞不渝,温婉贤淑等,而男性人物则不会出现类似叙述。如“弗里达”,释文开头即为“弗里达·卡洛,墨西哥壁画家里韦拉之妻”,而在描述其同为画家的丈夫里韦拉,D.时,却未涉及弗里达的相关信息;如“邓澍”, 定性语为“中国现代画家、年画家”,并附有肖像照片;又如“赵友萍”,释文中多次出现人称代词“她”。诸如此类,读者可以通过相关内容得出人物性别,因此无需在定性语中加入性别前缀。

    (二)是否涉及性别歧视

    按照传统观念的解释,女性的价值取决于其内在属性,即社会所赋予的功能角色。但是,1995年7月7日的《性别非正式接触组织报告》中提出:“性别”一词的意义已经发展变化了,它和“生物性别”一词有了区别,以表达出女人和男人角色和地位是社会性构建起来的、会发生改变这一事实。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性别”在现代社会的认知不单纯为生理方面,更多的是社会赋予的文化性解释。男女天然的生理差异导致社会对他们后天的发展形成分工,如果女性突破了社会赋予她们的既定认知,则会被孤立出来贴上女性的标签。长期以来的社会传统使女性的衡量标准囿于家庭和品德,而对职业能力却无要求,这使得女性在职业发展中被认为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添加前缀以示强调。但是,女性作为与男性同样参与社会生活,做出社会贡献的存在,应当受到与男性同等的对待。如果因为性别因素就对女性区别对待, 是对女性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弱者才需要前缀,对女性进行性别特指显然是将女性置于弱者的地位,存在歧视的倾向。关于女性地位的认知随着时间发展也在进步,古人对于女性成就的编排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女性的态度。清代严迪昌的《清词史》、王昶《清词综》等作品中都是将女性词人集中收录于集末几卷,但这一情况至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得到改善。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女性诗人、诗歌的数量空前扩张,而且打破了历来将女性作品附于卷末的传统惯例,将女性与男性编排在一起,使女性诗人自由出入于全书各卷。这种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在当时相较于其他诗话作品对待女性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进步。清代诗人王端淑所编《名媛诗纬》收录了800多位历代名媛才女的诗词,是女性诗歌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开文学史上女性作家选编女性作品专集的先河。

    性别指称不平等化由来已久,在语言学中也有久远的历史。现阶段,虽不要求建立独立的女性语言体系,但仍需寻求一种合理的表达方式,使女性不再被孤立和特殊化。力求在传播、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女性本身的价值,以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其成果,而不再以性别为考量。

    三、女性人物的表述方法

    目前出版中对女性人物的表述各式各样,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出版物中相关内容表述杂乱。笔者通过分析不同类别出版物的内容与用途,总结出以下几种表述方法。

    第一,就百科词条而言,其功能主要是普及性教育,重点在于条目内容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重在传播知识。对于人物条目而言,定义多以国别、时代、职业为主,内容通常涉及生平简介及主要成就,性别不是关注重点,因此无须在定性语中添加性别前缀特指。关于定义中时代的划分,可根据各国具体情况而言。中国历史时代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具体划分不同学科可以有所不同。通常而言,古代指1840年以前,近代为1840年至1949年9月,现代

    从1949年10月1日起。文学可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划界,教育可用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划界。世界史可划分为古代(476年前)、中世纪(476~1640)、近代(1641~1945)、现代(1945年后)。古代一般指476年以前,若包括中世纪则为 1640年以前。

    在定义时按照国别、时代、职业的顺序对人物进行表述,中国古代人物须以历史王朝纪年为准写明朝代。如前文所述“李清照”可定义为“中国宋代词人”,“夏朋”为“中国现代版画家”,“珂勒惠支,K.”为“德国近代版画家、雕塑家”。如在词条释文中出现,相同国家的人物可省略国别,如“蒋兆和”一条中涉及妻子的叙述可为“夫人萧琼(1916~2001)为书画家”。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当职业或身份本身与性别确有联系时,定义中的性别前缀可保留。如在歌唱领域,按照声部可划分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这里的“女”“男”并不是性别特指,而是作为职业名称的一部分而存在。如“臧玉琰”定义为“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因此,在审稿过程中须注意分辨,不可一概而论。

    第二,对于带快速检索性质的网络问答式出版物而言,其特点是读者可以根据需求,通过查阅快速了解相关知识。在这类出版物中,定义需要以最少的语言描述词条最多的信息, 因此可以加入性别前綴方便读者研究或快速掌握基本信息。

    第三,针对传记类图书或个人作品集,可视内容决定加或不加性别特指。如介绍女性在某一行业内的突破或创新, 作为整体团队中的少数成员,可以加入性别特指以示强调。对于作品集,如果是女性本人的传记或作品集则无需加入性别特指;如果是女性人物集合的作品集,为研究女性群体在某一领域内的成就,如艺术、文学等方面,可以加入性别特指。

    性别差异反映在精神、肉体及社会等层面,通过社会构建或许可以消除在文化层面的性别差异,但也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出版作为传播文化和价值观的渠道,其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文化引领,传播正面的价值取向。女性作为与男性同样具有社会贡献的存在,不应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在表述贡献与成就时,应尽量去性别化,将关注重点聚焦于内容本身。

    四、结语

    内容是出版的前提,出版物是出版活动的最终产物。文字是语言的可视化表达,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出版就是在保证内容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文字来传播文化,引导积极的价值取向,对大众进行文化指引。消除出版中的性别特指不是不要性别差异,而是希望以一种更纯粹的方式来评判个人价值,使女性获得和男性一样的地位和尊重,同时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讨女性与男性在共存的相关背景下的对照。消除性别特指,规范女性人物定义表述,一方面能够客观地向大众传递知识;另一方面,读者也能够更纯粹地了解相关人物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