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地图视角下南北方大学生的群际关系研究

    孙影娟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南北方大学生的群际认知、群际情感、群际行为等方面的特征;进而找出南北方大学生群际偏差的形成原因;最后总结出南北方大学生群际和谐的策略。

    关键词:南北方大学生;偏差地图;群际偏差;群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059-04

    Abstract: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group cognition, intergroup emo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nd finds out the causes of the intergroup devi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trategies for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Keywords: north-south university students; BIAS Map; intergroup deviation; intergroup relationship

    群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主题。1982年,泰弗尔将群际关系定义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势必会发生联系,而这种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作用[1]。在大学校园就可以划分为两个群体:南方大学生和北方大学生。对南北方大学生概念的定义主要分两个维度:第一是从地理位置,在中国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秦岭以南为南方,秦岭以北为北方。第二是其社会身份,即他/她是一名大学生,来自南方的大学生无论其所上的大学所地为北方还是南方都称之为“南方大学生”,同样来自北方的大学生无论其所上的大学所地为北方还是南方都称之为“北方大学生”。南方大学生和北方大学生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微观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他们之间存在的社会关系是宏观的群际关系,即他们的关系是群际认知、群际情感和群际行为的综合。

    偏差地图模型(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ptypes Map,BIAS Map)是从SCM[2-3]发展而来的,它在强调潜在特质维度和关注矛盾的刻板印象和情绪方面有别于其他的分化偏差理论。可以理解为BIAS Map“开始于SCM结束的地方”[4-5],是费斯克团队对自身构建的SCM的推进和拓展。也就是说SCM认为热情和能力决定外群体的分布,并以这两个基准维度,划分了刻板印象中的四个群体,即高能力-高热情群体、高能力-低热情群体、低能力-高热情群体和低能力-低热情群体。BIAS Map将SCM与群际情绪和行为反应倾向相结合,进而辨识出群体之间具有四类情感体验:尊敬、嫉妒、同情和鄙视,它们分别对应于刻板印象双维度所形成的四类群体。偏差地图的研究表明,以两个维度足以概括大部分群际行为:主动-被动;促进-伤害。前者关乎行为的强度,后者关系到行为的性质。这两种维度形成四种组合方式:主动促进、被动促进、被动伤害和主动伤害。

    一、南北方大学生偏差地图之定量分析

    自编“南北方大学生之间的群际关系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调查了100名大学生,其中包括30名南方大学生和70名北方大学生。63%的北方大学生认为如果去南方上学时会按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37%的北方大学生选择会适应南方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而仅有44%的南方大学生认为如果在北方上学会按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将近80%的学生提出自己周围存在着同属于相同群体的朋友多,即朋友都同属于南方或北方,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接触到的就是属于同一群体的,还存在着因为无法接受差异不愿意结交不同群体的朋友。75%的大学生认为南北方大学生对待同样的事情有明显的差异。

    在南北方大学生相互的群际认知调查中,采用七级量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大多数南方大学生看来,如果北方大学生获得了成功或权利增多或资源增多,那么自己所属的南方大学生群体发展困难或权利减少或资源变少的可能性的分数平均值为4分,同时大多数北方大学生看来,如果南方大学生获得了成功或权利增多或资源增多,那么自己所属的北方大学生群体发展困难或权利减少或资源变少的可能性的分数平均值为4.5分。

    在关于大多数北方大学生对南方大学生的能力、友好、贡献、热情、责任感程度评价的七级量表中所得的分数平均值分别为5、4.5、4.5、4.5、4.5分。而关于大多数南方大学生对北方大学生的能力、友好、贡献、热情、责任感程度评价的七级量表中所得的分数平均值分别为5、5.5、5、5.5、5分。很显然南方大学生对北方大学生各个方面评价高于北方大学生对南方大学生的评价。在南北方大学生相互的群际情感调查中,有96%的南方大学生认为,大部分南方大学生看来北方大学生给人的感觉是赞赏的、敬佩的,仅有4%的南方大学生认为北方大学生给人的感觉是厌恶的、鄙视的。77%的北方大学生认为,在大多数北方大学生看来南方大学生给人的感觉是赞赏的、敬佩的,有23%的北方大学生认为南方大学生给人的感觉是厌恶的、鄙视的。

    在南北方大學生相互的群际行为调查中,采用七级量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一般南方大学生对北方大学生采取的行为中愿意和北方大学生合作并交往的平均值为5分,而排斥并贬低北方大学生的平均值为2.5分。而大多数北方大学生对南方大学生采取的行为中愿意和南方大学生合作并交往的分数平均值为4分,而排斥并贬低南方大学生的分数平均值为1.5分。

    二、南北方大学生群际偏差形成的原因

    群际偏差是指某群体的成员对整个内群体或内群体成员的评价优于对外群体评价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内群体成员所表现的行为、情绪与认知等层面[6]。在100名大学生中认为对群际关系影响最大的南北方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时,生活习惯占46%,其次依次是性格、思维方式、饮食、语言,分别占25%、14%、7%、7%。49%的大学生认为在认识一名新的南方人或北方人时偶尔会存在刻板印象,会用对南北方固有的印象来给这个新认识的人贴标签;9%的大学生认为对南北方大学生会经常带着刻板印象。在此次问卷调查中34%的南方大学生表示最欣赏北方大学生的性格,而44%的北方大学生表示最欣赏南方大学生的饮食。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北方大学生的经济和教育较落后于南方大学生,其经济和教育较落后于南方存在着诸多因素,其中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

    在讨论“南北方大学生之间通常是由于什么原因出现矛盾”时,53%的大学生认为是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接着依次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性格,分别各占23%、21%。在面对解决由于南北方差异出现的矛盾时,4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一起商量着做到大家都能做到的点,42%的大学生认为面对矛盾大家应该试着换位思考。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掘南北方大学生群际偏差的原因如下:

    (一)主观原因

    1. 认知因素。因为个体在接触并了解社会中的人和事的过程中所面对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不确定的和复杂的。同样一个群体成员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于用最少的观察来生成社会判断并用这种策略来处理获取的信息。同时在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群体成员也偏向于从整体角度认识或把握一个人或者一类人。比如会认为只要是一个北方大学生其性格一定是豪爽耿直的;只要是一个南方大学生其性格一定是委婉细腻的。南方大学生会倾向于认为北方大学生群体和其成员的特点具有统一性。再者,群体成员往往会用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经验来判断并解释自己在当前面临的情况,因而对特定群体的成员也会以这种方式定义存在着刻板印象。

    2. 动机因素。社会比较是指“将自己和一个或多个其他个体进行比较的思考过程”[7]。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相对主观的、社会性的评价中,一个人总是会倾向于通过和自己相似的他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与评估。一个群体成员对自己的评价通常是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产生,而成员希望自己获得一个积极的正面评价,这种积极的正面评价体现在社会比较过程得出一个我和他比我好的结果。在南北方大学生群体间的社会比较过程中,南方大学生群体的成员为了获得社会对南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认同,会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持积极的正面态度,对属于外群体的北方大学生持消极的负面态度,这样南方大学生会对北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评价和偏见。

    (二)客观原因

    1. 群际威胁。群际威胁指的是如果一个个体处于社会群体的情境中,那么个体所属的群体所具备的信念、价值观和资源等各种特征会对另一个群体的存在、目标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威胁。当一个群体成员感受到来自另一个群体的群际威胁时会对另一个群体持消极的负面态度和行为。群体间威胁会通过一种新颖的途径来塑造那些基于群体的情绪和行为意图,并由此产生的这种威胁会影响基于群体的元情感即一个群体对另群体的情感和感知。对群际威胁的分类主要有现实性威胁、象征性威胁、文化威胁、社会认同威胁和群体自尊威胁等,它是根据关于群际威胁不同的理论模型和威胁本身的特点来区分的,有了详细的分类可以更详细具体地了解不同群体间存在的群际威胁[8]。减少南方大学生和北方大学生相互间的群际威胁对建构和谐的群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减少两个群体间的群际威胁很有效的一种办法是模糊南方大学生对北方大学生的群际分类边界;增强南方大学生和北方大学生群体成员的共同认同感,提高两个群体成员社会身份的复杂性,从而有效降低群际威胁感(由社会分类偏差所带来的);另一种可行方法是南北方大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群际接触。

    2. 群际隔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讯技术有了肉眼可见的发展,继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是时间距离还是空间距离都在不断缩小,使整个世界变成了所谓的“Global Village”。然而,不同群体之间现有的在思想上的距离不但没有得到减少和消除,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在有关南方大学生对于北方大学生的态度中是否存在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等群际偏差的调查中,其中一个指标即空间距离的远近反映了南方大学生和北方大学生彼此害怕、喜欢的情绪,得出导致两群际之间加大空间距离避免接触的主要原因在于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包括厌恶、反感、焦慮和其他形式的负面情绪。问卷显示,有些南方大学生群体成员会对北方大学生群体成员表现出疏远,这种行为的目的实际上是强调或者继续维持自己原本所属的群体身份。当外群体及其成员的情况或行为表现出自己所属群体明显的威胁时存在明显的隔离情况。也有人表示群际背景下群际隔离的产生是因为受到群体元认知的影响。群体元认知(racial meta-perceptions)指某一种族成员关于另外群体的成员如何看待他们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感知,该观点认为这种认知塑造了群际隔离,建构了关于群际隔离原因的看法。因此,南北方大学生之间存在群际隔离的产生不单单是因为两群体间的讨厌、反感,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被对方群体及其成员接受或认同[9]。

    3. 社会公平。群体间矛盾与敌意的产生往往来自于他们之间公平的缺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方面一直存在着“南强北弱”的局面,但是最近几年,存在的这种差距又有了不断增大的迹象。从南北方整体情况来看,南方地区的经济情况是普遍较好的,但是北方地区的经济情况有着不断走弱的趋势,而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两群体在社会资源方面存在差距,导致了南北方大学生很难得到同样社会待遇即社会资源的不公平,也使得南北方大学生在一些资源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导致两群体之间很容易因为这种差距产生偏见不满等态度,严重情况下极可能上升为敌意行为。

    三、结论

    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当代大学生在各个地区的走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各个地区群体间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不但没有缩减或消除反而出现了加大的趋势。地域刻板印象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各大高校中存在的两大主要群体,南北方大学生之间的群际关系影响整个学校的氛围,南北方大学生之间由于其生长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差异在很多方面存在各有的特点,如在气候、饮食、语言、性格、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偏差地图探讨的是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三者之间三位一体的协调关系。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三者都是基于范畴的反应,被统称为群际偏差,而研究群际偏差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却是群际关系的和谐和合作。对于南北方大学生的定量调查和群际偏差原因的针对性分析,可以为群际和谐提供策略支撑。第一、个人方面重视对自我的调节。南北方大学生可以通过对自身的认知、情感及行为等进行调节来控制不准确、不全面的认识态度行为的产生;第二、人际方面勇于对抗面对的群际偏差。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对刻板印象、偏见、歧视等现象说不,在一个专业班级中可能会同时存在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同学,难免自己身处或在周围接触因地域不同而遭受贴标签等群际偏差行为,这时大学生应该做的是对偏差持有者表现出表达他错误的态度,让他/她/他们意识到错误的认知;第三、在群际方面不断加大群际接触。西方心理学界提出了“群际接触”,它是所为一个有效地消解群际偏差的策略。群际接触的形成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假设,群际偏差是源自于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持有不充分信息或错误信息,从而产生刻板印象、偏见、歧视等现象,而接触情境是给获得新的信息,澄清并感知错误提供了机会。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论假设,奥尔波特提出了群际接触假说:如果在最合适的条件下进行群际接触会有效地减少群际偏差;第四、在学校和社区方面进行反偏见教育。对于南北方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接受有关反偏见、反刻板印象等教育,学会正确认知、情感及行为对群际偏差的减少和消除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以外在校期间接受科学的心理辅导也是途径之一。南北方大学可以开设反偏见教育课程,正确对待南北方之间的差异,接受各自的可取点。同时可以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中设计很多传达反偏见、反刻板印象、反歧视等理念的活动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作为受歧视、偏见方所面临的处境。在团体心理咨询中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传达一种偏见刻板印象歧视等不正确的态度。除了学校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对学生所存在的不正确的群际偏差进行有效纠正改变以外,社区也可以通过学校类似的教育途径来发挥作用,偏差社区也可以在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发挥相应的作用,如在社区开展一些反偏见相关的活动并让同属于本社区的南北方大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学会两群体间应该去除一些偏见刻板印象以正确、包容、平等的态度接触其他群体及其成员;第五、在国家方面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当面对两个群体间这种资源和利益失衡的状态难以纠正或平衡时,两群体间的偏见和不满会更加严重[10]。所以,各级政府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来平衡好南北方大学生之间的资源分配,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

    总之,本研究利用“偏差地图”视角研究了南北方大学生的群际关系,进而探讨群际偏差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群际和谐的策略。

    参考文献:

    [1]Tajfel,H.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2,33:1-39.

    [2]Fiske,S.T.,Cuddy A.J.C.,Glick P.,Xu Jun,A Model of (Often Mixed) Stereotype Content: 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82(6):878-902.

    [3]Glick P,Fiske,S.T.,The Ambivalence Toward Men Inventory: Differentiating Hostile and Benevolent Beliefs About Men[J].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1999,23(3):519-536.

    [4]Cuddy A.J.C.,Fiske S.T.,Glick P.,The BIAS Map: 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ersonality, 2007,92(4):631-648.

    [5]管健.刻板印象從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845-851.

    [6]Penner LA, Dovidio JF, West TV, Gaertner SL, Albrecht TL, Dailey RK, Markova T. Aversive Racism and Medical Interactions with Black Patients: A Field Study[J]. Exp Soc Psychol,2010,46(2):436-440.

    [7]Wood JV. What is Social Comparison and How Should We Study i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5):520-537.? [8]党宝宝,高承海,杨阳,等.群际威胁:影响因素与减少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4):711-720.

    [9]刘峰,佐斌.群际接触中的群际隔离微生态[J].心理科学,2018,41(1):154-159.

    [10]程永佳,杨莉萍.当代青年群际偏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5):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