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第一份中国传媒业体检报告

    媒体亦如人体,需要健康检查。很长时间,中国传媒业体检阙如,中国传媒业亟须一份体检报告。陶喜红教授的新作《中国传媒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视野开阔,理论厚实,方法新颖,兼具学术穿透力与实操启迪性,成就了中国传媒业第一份体检报告。其学术贡献有三:建构传媒健康指标体系;体检中国传媒三大产业;预警异常体征对症下药。

    一、建构传媒健康指标体系

    健康有客观指标,指标有高限和低限。健康在高低之间,维护某种恒常状态。一套健康指标,是医学多年进化的结果。中国传媒业缺乏体检,确定“一个”指标都难,更别说建构“一套”健康指标体系了。该书做到后者,是借助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从“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的宏观视野分析传媒业,建构健康检查的一级指标为:“产业活力”“产业组织”和“产业恢复力”。该指标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文献基础,不仅理论坚实,而且使传媒健康遵循“一般”产业法则。再根据传媒业特性,确定9个二级指标:“传媒产业成长性”“传媒生态承载力”“传媒市场化程度”“传媒种群结构”“传媒市场集中度”“产业聚集水平”“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发展潜力”和“抵御生态入侵能力”。一级指标是传媒“产业”的普遍性,二级指标是“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其只适用传媒体检,避免其他产业指标的生搬硬套、张冠李戴。再把二级指标细分为20多个三级指标,如“市场规模”“主营业务收入”等。这样从学术积累→传媒健康→体检实施,该书构建了一套兼具学术性和操作性的传媒健康指标体系。

    这套体系的理论贡献,是把以前凭经验、凭感觉的关于传媒健康的知识概念化了。凭经验的知识有共同缺陷,就是当出现矛盾观点时,缺乏一种机制来判别哪个是对的。张三强烈感觉媒体有病,李四强烈感觉张三错了……悲哀的是,历史表明,冲突的结果通常是权力斗争。把知识概念化,也是由去個人化而客观化,就像物理学拒绝能量的个人经验,化学拒绝氧气的个人感觉一样,新闻传播学,首次有了一套传媒健康的客观指标。争论有病没病,能以双方都接受的方式进行检验。知识概念化、客观化,同时也公开化了,这一二三级指标,让知识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对其验证、改进或否定。它成为学术领域中一块坚实的基石,你可以超越它,但不能绕过它,它将渗入历史,以朴实无华的学术贡献启迪后续研究。

    二、体检中国传媒三大产业

    该书运用三级指标,对中国传媒三大产业:报纸、电视和网络视频进行健康检查。以网络视频为例,“产业成长性”的二级指标,细化为“产品成长性”“广告成长性”“多元化盈利渠道的成长性”三级指标。先看“产品成长性”:早期视频主要从传统媒体获得,后来大型网站逐渐将自制剧作为重要的产品形态。2006年以来,中国网络自制剧从无到有,年均增长幅度超过100%。2015年,网络自制剧达到379部共2866集。再看“广告成长性”:面临较大挑战,既要与传统媒体争夺广告资源,又要面对各种新兴媒体的广告竞争。再看“多元化盈利渠道的成长性”:付费业务或服务、版权分销、用户原创内容和专业生产内容、合作经营等。2016年,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广告收入占总收人的比重为50.90%,用户付费占18.80%,版权分销占26.50%,其他收入占3.80%。

    仅看以上3项,即可对该产业的总体状态有基本评估。其健康发展,一在网络自制剧,二在多元化盈利。前者是关键,有它,方能极大拓展后者的版权分销、用户付费、合作经营、吸收UGC等。或可参考Netflix(国内习惯称“网飞”),它是美国最大的正版网络流媒体服务提供商,拥有众多影视剧版权。其诞生之初,也是当传统媒体的搬运工,但逐步走向网络自制剧。2019年,Netflix推出的原创剧集数量,多于10年前整个美国有线电视行业在一年内推出的剧集总和。有数量还有质量,我们熟悉的《纸牌屋》《铁杉树丛》《女子监狱》等,都是它自制的。

    为什么由自制而多元盈利是必由之路?因为随着传统媒体版权意识的觉醒,版权交易的正规化和法治化,当搬运工愈来愈难。再看体检报告:“目前,网络视频产业处于探索阶段,其内容生产还存在不小的问题,盈利模式还不够成熟,一些大的视频网站还处于亏损运营状态。”版权投入增加,广告收入减少,你不走“由自制而多元盈利”之路,怎么发展?当然,这是条艰辛而漫长之路,很多网络媒体走不下去。

    极少体检报告成为热点,因为它不是用来看热闹,是看门道的。中国传媒业长期缺乏体检,成就一批“神医”,凭感觉给媒体开药方。比如,视频产业是风口……短视频风口已过,中视频主导下半场……该书体检的结论是:“如今,很多媒体都在做网络视频,但多数网络视频并没有盈利。对于各大网站来说,不做网络视频,会丢掉吸引网民的重要平台;做网络视频,又将自身放在一个烧钱赚吆喝的尴尬境地。”媒体人本能地喜新厌旧,但要区别“创新”和“创新奇”。创新奇是灵光一闪的点子,而创新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是个别事实,而是聚合性事实,是长时段、宽范围、多侧面的证据链条。众多证据链,能被其他人重复验证。创新和创新奇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聚合性事实。该书在事实聚合方面下苦功夫,收集和处理三大产业10年(2006—2016年),有些还是15年(2000—2015年)或20年(1995—2015年)的上万组数据。这上万组数据的整理与计算,是非常烦琐、枯燥、催人老的工作,我们既佩服陶教授筚路蓝缕、一人成军,更该相信科学、不信神医。

    三、预警异常体征对症下药

    体检把个体体征与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认为中国报纸与电视的产业活力处于下降阶段,进而对症下药,“推动产业共生,提升产业活力”。有四种产业共生。

    一是互利型产业共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通过互利共存、优势互补的方式组成利益共同体。推进媒体融合,追求“你长我长”,这不就是其实现路径吗?

    二是偏利型产业共生。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没有获利或获利很少。

    作者分析,报纸与商业网站,看来是互利型共生,实际是偏利型共生。因为“报纸从中获取的利益是微不足道的。无论是经济上的收益,还是报纸所期待的影响力方面的收益,都没有达到传统报纸的预期。最终,报纸在漫长的期待中丧失了最好的转型发展机遇。甚至商业网站经历了辉煌与衰落的过程,多数报纸的转型仍然没有成功”。信乎卢因之言: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用。报人认真思考一下这两种共生吧:偏利型共生,本是临时策略;互利型共生,才是战略目标。

    三是寄生型产业共生。寄生产业依附于寄主产业。如手机报,没有比它更让报纸“大面积”赢利的新媒体项目了,谁知报人信神医,神医敲锣卖手机报“过时”;不少地方砍掉手机报做App;把真金白银的寄生型共生,变回一地鸡毛的偏利型共生。四是混合型产业共生,即传媒的跨界运营。

    照看我们的健康,很花时间,很烦人,往往附带一堆焦虑。但不照看,健康让你陷入致命麻煩。健康检查,至少确定我们知道什么,还需要走多远,我们的努力有一定程度的满足和回报。媒体亦如人体,重视中国传媒业第一份体检报告,谁来重视?主要包括传媒管理者、领导者和研究者。

    管理者是传媒的管理部门。该书属中观研究,于传媒管理最迫切。就说当前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文件中第一次提及三个关键词:“市场机制”“运营模式”“造血机能”。该书论述“发展互利型产业共生”,不正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创新媒体的“运营模式”,增强报刊广电的“造血机能”吗?全球媒体融合实施多年,盈利模式不清晰,发展入不敷出始终如影随形,互利型共生射进一束光,驱逐阴影的生态强光。如何让媒体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中国新路,值得管理部门重视。

    领导者是传媒的领军人物。中观研究向微观延伸,微观即传媒运营。媒体转型,大家急于找风口、投项目,不少人鼓吹风口在视频……前面引了视频产业的体检结论:各大网站烧钱赚吆喝。一些大网站,视频是他们的“兴奋点”“前沿”。想踩别人的兴奋点,可以先看看体检报告。

    研究者进化传媒的科学知识。中观研究向宏观延伸,宏观即科学知识。其进化遵循普遍模式:研究者突破、共同体验证。该书建构传媒健康指标体系;体检中国传媒三大产业;预警异常体征对症下药,是事关中国传媒业生态健康的重要突破。研究者贵远贱近、漠不关心,不是作者的悲哀,而是相关研究者的失职。尽职就要验证,包括证实或证伪。证伪,对本书某些观点或指标,提出批评、修正或反驳;证实,中国传媒业需要有第二次、第N次体检,以及对本书没涉及的细分产业进行首次体检。原子核的发现者欧内斯特·卢瑟福强调:“科学家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观点,而是要依靠千万人的智慧”。一种思想之所以有生命力,不是它可以通盘解决各种问题,而是它为解决问题开辟了新路,为学术共同体铺陈了种种新的鲜活问题,启迪后续研究积累进化科学真知。

    (张立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