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乱象” 和谐“共舞”

    兰茜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姜老师非常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且很有反思精神。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中不亦乐乎地筹备“茶馆”,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正是他们表达自我、独立探索的表现。但面对乱象,教师为什么会陷入两难境地呢?原因可能是:教师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莽撞介入会违背以儿童为主体的理念,另一方面又觉得游戏这样开展很难玩起来,无法促进孩子的发展。我想,面对渴望得到帮助的幼儿,教师还是应该给予回应,提供支持,但采用什么方式介入,既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又能促进他们成长呢?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把握“共舞”原则 介入退出适时适度

    其实,介不介入的背后探讨的是“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教师主导并不意味着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幼儿适宜、有效的影响,使幼儿更好发挥主体性。这个过程就像和孩子共舞,一个领舞,另一个跟随。教师要通过观察游戏进展来判断介入和退出,比如游戏中已经有人领舞,幼儿都在翩翩起舞,此时教师就做个安静的舞伴,等待孩子邀舞。又或者游戏难以推进,需要教师短暂领舞,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水平或增加游戏难度时,教师介入又很快退出,让幼儿重新领舞。在把握这一进一退的和谐舞步中,促进、支持和深化儿童的经验。

    揭秘游戏“乱象”? 捕捉幼儿发展契机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乱象”出现的原因,不必急于帮孩子解决问题。由于幼儿对茶馆的经验不一,又受交往技能、语言表达、规则意识等的限制,游戏初期出现无序混乱的现象很正常。

    其次,孩子的“乱”恰恰是在告诉老师,他们正在努力尝试,勇敢地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不仅要接纳,更要珍视,从“乱”中挖掘幼儿发展的契机。

    最后,教師要坚信孩子有力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自主游戏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妨把“乱”的现场还给孩子,和他们围绕“乱”来一场讨论,让孩子找到问题所在。

    解读幼儿的需要和经验适宜有效地跟进支持

    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充分合作、协商讨论,过程中帮助他们梳理、记录和分析问题,再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给予不同的支持。比如,引导幼儿讨论和思考,“为什么客人不满意?”“你们觉得茶馆里谁来端水、端点心?谁进厨房去配餐呢?”听听幼儿的想法,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经验个性化记录、表达,通过协商和梳理,明确茶馆里的角色职责。针对“忘记是谁点的餐”的问题,可以鼓励幼儿回顾生活中的点餐经历,或提供材料设计菜单并记录。在不直接介入游戏的情况下,还可提供更多隐性帮助。比如,拍摄游戏过程,征集“金点子”,请全班幼儿献计献策;邀请餐饮工作人员到班级观摩游戏,和孩子们探讨困惑,等等。

    总之,教师的支持策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既有显性的关注,又有隐性的支持;既关注知识、方法、技能,又注重幼儿兴趣、情感、品质潜移默化的培养。教师虽然介入了游戏,但所有的支持仍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尝试和探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激发幼儿内在自主成长,成为更加自信的学习者。